乡 路

个人日记

 

 

    今年春节前,我回了老家一趟,因为儿子在南方工作,为了不让他们和春运赶趟,最近几年我就和春运反向而行,所以南行前必定要回老家看望老父亲,也给母亲、岳母烧几张纸。

    为了早点回家,特意走了一段高速,下了高速没有想到省道上正在扩建,赶路的时间反而延迟了不少,临到一个岔口,我灵机一动,与其这样在漫天尘土的工地上磨蹭,不如继续抄近路,于是向家住郧西天河口的老表打了一个电话,问问从他们那里过汉江是否可行,他说没有问题,于是我们就向左行驶,到了天河镇上,天河古镇因为南水北调移民工程,已经面目全非,所幸的是,虽然失去了原来古朴的模样,却变的更加光鲜漂亮了。稍稍停留,喝了一杯茶,就过河赶路,没想到的是过河的时候渡口太公对我说,通村主公路窑沟那一段在维修,你们要上梁子绕行,这让我又有点头大,第一次抄近路遇到修路吃了亏,继续抄近路又遇到维修,点子真低呀,思忖之间还是从新修的水泥路上了梁子,在一个十字岔口下车一看,船太公说的果然正确,这条路我早年曾经走过,只不过那时是土路,现在都成了硬化的水泥路,并且组组贯通。绕了一个弯,从通组路来到了通村主路上,这一绕竟然让我颇生感慨,因为毕竟有了可行的路。哪像我小时候,条条路都是那么难行呀。

小时候老家都是土路,天气晴的久了,尘土飞扬,遇到阴雨连绵是天气,那个路难行呀无以言表,路上尽是泥糊糊,路滑自不必说,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胶鞋,只能赤脚而行,脚板经常被石子垫着或划伤,夏天还好说,冬天要是遇到雨雪天气走路更是艰难,只能把布鞋夹在胳肢窝里,裤管挽起来,到了学校弄点稻草或者干土、甚至是在墙角把脚糙干了再穿上布鞋,也有踩着高跷上学的经历,一帮小伙伴,为了不受冻又不至于把鞋子弄湿,制作了高跷踩到学校。

后来参加工作了,自己买得起胶鞋了,不至于再打赤脚,但是脚上带着沉重的泥疙瘩,依然路难行。记得进修学习结束的时候,三姐来送我,说给你送点什么呢,不知道啥子合适,知道你在乡下教书,遇到雨天路难走,干脆给你买一双长筒的胶鞋,这双胶鞋伴我又走了四五年的乡间路,直到自己调进城里工作。

如今乡下的孩子再也不会遭受泥路这份罪了,而且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以至于这一段维修的时候,绕行一段路仍能继续前进,这是我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路上的景致,不变的是四季和与四季对应的庄稼,变的是房子。房子大多都是依路而建小洋楼,新建的房子挡住了路口的视线而掉头往回走,尽管一路上稍有不顺,还是在中午十一点之前就赶到家里。老父亲身体还算硬朗,老弟和侄子、侄媳们都抱着孩子在烤火,弟媳在厨房里忙着午餐,两层小洋楼在村里不算显眼,但也够宽敞,比起旁边的老屋,老父亲常常徒生感叹。

落座不久,大侄子敏俊说,大爹:家里有wifi,你要上网我给你密码,输入密码,马上和南方的儿子、孙女联线,不再担心消耗流量,南北两地视频海聊半天。这让我很诧异,乡间不仅传统的道路畅通了,连信息高速也进了村。而且这条通的更远、跑的更快。

午饭好了,一大桌子都是自产的菜肴。刚刚杀了年猪,红烧了一盘子猪尾巴,农村自家养的猪,吃起来真香,师傅小郑赞口不绝。还有红烧鱼块、凉拌牛脸、自制的雪里红酸菜炒猪肚、酸萝卜炒猪肝等等,香喷喷的,显示着农家生活的富足。

吃过午饭,侄子把几块给我准备的土猪肉送上车,我对师傅小郑说,回去不再走来时的路,灰太大了,我们进山去,走干干净净的路,还能重温一下少年时代的足迹,他说听老哥子的。

于是我们就把车子开进了花瓶沟,可以说吧,花瓶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年少时,把整条四十多里的沟沟岔岔都用脚板丈量了无数遍,那时候每周进山砍柴,挑肩磨担不说,来回要走七八十里山路,低处在河沟,高处在山腰、山脊,那路怎么能和现在相比,我们走了十几里,没有看见一个砍柴的,要是放在从前,又是腊月间,那一定是一队接着一队,挑着柴担使着打杵往外山走男女老少。沿路,我给小郑说在那条沟、那面坡,砍过什么柴火,在什么地方歇过脚、喝过水。小郑十分感叹:怎么跑这么远来砍柴呀。我说在我们那个年代,家门口连草都长不起来更别说柴火,一家一户要吃饭,必须进山砍柴。虽说老家也算是山里,毕竟靠近江边,在大锅饭的年代,田埂上的蚂蚁草都被连根刨起来做了引火柴,不进山砍柴,有粮食也做不成熟饭。

我一边回忆一边叙说,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五峰鲍峡两地交界的关路垭,小郑问这个山口还有故事吗,我说怎么没有,我十二三岁就经常从这里走过,二姨家住鲍峡镇,要去二姨家,关路垭是必经之地,忌讳的是关路垭两边八九里没有人家,母亲说过旧社会土匪出没关路垭,如果有人伴随还好说,我独自一人单行过两次,那时候是小娃子,因为害怕翻关路垭是一路小跑,浑身冒汗。

如今的关路垭有了八九米宽水泥路,其实国庆节长假期间我还骑着单车从这里走过一趟,两次重温儿时走过的路,颠覆了我的好多认识,人们总是在说,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在家里捧着书本,那是纸面上的东西,在网上看着网页,那是虚拟的世界,我喜欢脚踏实地的求证:昔日的乡间小路、山间小道已然成为坦途了,你还有什么话说。

我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郑,他表示赞同,他说,我养车子十几年了,见证了乡间道路的变迁,虽说不如城市的马路那么宽畅平坦,但是也一直在提高、在变化。我想,而这些提高和变化,一定在生生地改变着古人所说“近乡情更怯”的那种旧有的情绪反应,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惊奇兴奋与开心,要不然时下的城里土豪们为什么都要回到老家来里建庄园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