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古风
个人日记
第一节 关于古风
一、古风冠名的由来:
古风 ,也称古诗。古风起源于周初的民歌和宫庭宴乐,经诗经和楚词孕育,至两汉的古诗十九首始成形。诗歌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洗礼,慢慢衍化成五言及七言形式,当时的诗已经考虑到诗歌的音乐感和注意『宫商迭代』的和谐美。
基于文学潮流的推演,新一代的诗家亦追求变革,古诗也发生了变化。到了沈约等人,在四声上的研究,四声八病得以确立。在用韵方面亦改以两句、四句或八句换韵,使诗的音调更形活泼。
漠漠床上尘,中心忆故人。
故人不可忆,中夜长叹息。
叹息想容仪,不言长别离。
别离稍已久,空床倚杯酒。
沈约这阕《拟青青河畔草》两句一韵。
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柳恽的《江南曲》四句换韵。
这两首五言古诗,形式、风格也充满变革的影子。韵的变换,是要藉音调的和谐与变化,增加诗歌的音乐因素。这些变化催化了小诗的兴起。小诗就是后来唐人的绝句,用四句五或七言句子,抒景写情,语少情深。这些诗很多被归入于『乐府』。
在追求完美的动力影响下,律体开始形成,讲究韵律、讲求对偶,八句成章,颔颈二联,对仗工整。律体成形后,反复将声律要求再活用到小诗之中,也便成为后来的绝句。自此新诗体定形,取名『近体诗』或『格律诗』。
唐以后,诗人不放弃古人作诗的风格,续有新作。为与『格律诗』有所区别,学术界把不入格律的诗篇,称之为『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
二、古诗的形制:
古诗有四个字一句的四言古诗,有五个字一句的五言古诗,有七个字一句的七言古诗,有字数不定的杂言古诗。通常诗人所写的是五言和七言两种。
杂言古诗是指长短句杂用,诗经早有例子,但都是偶然现象。到了南北朝时代,有规律的长短句出现了。
罗袖飘纚拂雕桐,
促柱高张散轻宫,
迎歌度舞遏归风。
遏归风,止流月。
寿万春,欢无歇。
《沈约-江南弄‧秦筝曲》
众花杂色满上林,
舒芳耀绿垂轻阴。
连手躞蹀舞春心。
舞春心,临岁腴,
中人望,独踟蹰。
《萧衍-江南弄‧龙笛曲》
很多这类的长短句,无论体裁、字句完全相同,这肯定不是偶然巧合,反而说明是新诗体的产生。后来更被推定为词的雏形。
古诗和近体诗最重要的分别是句数没有限制。长短依照内容而决定,古诗句子的结构也不受平仄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
古诗有所谓的对称句,即后期的对仗句,但没有严格的限制使用。古诗的用韵宽,可以邻韵通押,更可以换韵。古诗相较于近体诗来说,它的形式是活泼而不受拘束的。
三、古诗的用韵
正如我之前所说『古诗』多被收编在『乐府』,所以音色较重,用韵宽,为求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古诗时用邻韵通押。且开始在双数句押韵。
但在『乐府』之外,还有歌、行、引、曲、谣、辞、篇、咏、吟、叹、唱、弄、思、怨....... 等等,这些都是名称上的分别,很多都缺谱来支持,故用韵的自由度,便大大提高。更有平仄韵交错使用的例子。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配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芳屋。
屋前太谷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画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杜甫这阕《玄都坛歌》一、二句用平声二冬韵,三、四句则换成入声一屋韵,五、六、七、八又换为平声元、寒韵,九、十、十一、十二则为上声养韵。
兰叶参差桃半红,飞芳舞縠戏春风。
如娇如怨状不同,含笑流眄满堂中。
翡翠群飞飞不息,原在云间长比翼。
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沈约这阕《春白纾》四句一韵。前半红、风、同和中平声韵;后半息、翼、色和极用仄声韵。把大多数古诗的全篇一韵的习惯推前了。这种变化,明显是受声律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前后半部,都是句句押韵。
古风之中另有一种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此体句句用韵,创作此类诗体,应留意选择韵书,新韵则不宜了。
四、古诗创作须知:
正因为古诗在声律、对仗、句数、押韵都非常宽,甚或没有规则可依,可以大胆地说是少了一块遮羞布。在创作格律诗时,只要按律而行,对仗工整,诗意稍逊也可蒙混过去。但古体诗少了门面功夫,自当以意、气和势取胜,中心思想必需明确,读者才可产生共呜。
1.内容与修辞
陆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他清楚指出文学创作在理意、修辞的重要性。他亦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把外物与思想结合起来,重视词句的绮靡,忽视中心思想,诗便变得空洞,言不及意。
时下很多对诗词有兴趣的人,为增加作品的书卷味,喜欢在旧诗中搜寻合心意的字词、典事,往往忽略了语言的时代化,使一份美好的构思,得不到充份的表达。其实一阕动人的诗篇,用简单直接的语句表达,不一样真挚感人吗?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缝?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李陵这阕《艳歌行》写兄弟流落他乡,得女主人照顾,代补衣物。可是女主人的夫婿顿起疑心。全篇『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用最平浅质朴的文字,抒写曲折入微。又何必语不惊人死不休呢!
2.感受与想象
从事任何文学创作必先重视作者自身的感受,一事一物必先经过作者的思考,去芜存菁,再加以美化,宣之于笔墨。此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亲身感受比凭空臆断来得真实。正如作画,假如你没有亲历其境,只靠照片临摹,你画一辈子也画不出那气势、神韵。
文学创作贵乎真实,无病呻吟是骗不到人的。把真实的感受升华,以过人的想象力组织、筛选,配以细致的笔触,重新构思、体验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更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不观万物,就不能丰富生活体验;不研古籍,就不能提高写作技巧。物的感受,学的修养是创作的基石,表迖的不二法门。
3.原创与模疑
文学创作贵乎精神,每人的思想、修为不同,往往表现在其作品之中。抄袭模拟,无论技巧怎样高明,也很易露出破绽。陆机在这方面说得极对「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衍义,亦虽爱而必捐」,他更指明「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巳披,启夕秀之未振。」,后句指明发古人之未发,言前人之未言,若只注重模拟,就是伤廉而衍义。
所有文学创作,都代表著作者对外物的感应,有时代环境的反射。硬生生的把前人的文句搬过来, 很容易前后气势不一。错用典事,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所以老顽童从来不喜欢那些模拟某人某法的研讨。因为拼命模仿,模得再好,也只得其形,始终缺少了灵魂。对那些以抄袭而自豪的文抄公,我一向给以鄙视与鞭挞。
五、欣赏与评述
曹丕曾指出,文人相轻,故品评文学,难得持平。他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时下网友在欣赏评论其他网友的作品时,大多没有一份客观的立场,只有主观的印象;没有寻根索源,只有凭空推测。
批评不能单凭直觉,应旁征博引,方可了解别人作品艺术高低,才不致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刘勰在他的《知音篇》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复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能以此「审己度人」的态度学习他人作品,对个人学养有很大帮助。
六、结论
古风或格律诗都是文学创作,都应注重全篇的铺排,起承转结必须认真,特别是那些长篇作品。铺排出错,杂乱无章,缺乏中心思想的作品,很难得到别人认同。
第二节 五言古风的作法
(节选自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我们这门课限于时间关系,只能讲五七言古风的作法。
一般说来,自近体诗的形式确立以后,古体诗就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与近体诗相区别:①每句的后三字,即俗称三字脚者,故意与近体诗的三字脚不同,其主要有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四种格式;②故意在该粘的地方不粘,该对的地方不对;③可以用仄声韵,也可以转韵。
可以押仄声韵和转韵,是古体诗的一大特色。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古体诗就不需要这样讲究。但古体诗也不能允许平声字与仄声字通押,又转韵也非全然自由,与诗的章法有密切关系。一般是在一层新的意思开始时转韵。一层意思里如有小的层次,也可以转韵。一个韵可以用于几个小的层次,有时也可跨越一个大的层次。常见转韵古体诗,在承、转、结时换韵。又一般五言古体不换韵,而七言大多换韵。
五言古风,一般篇幅较短者直赋其情,或比兴寄托,较长者则多叙事,叙事中穿插议论、抒情。但不论是短制还是长篇,均以高古雄浑为正格,要有间气、有风骨。词句不妨质朴,亦不妨以文为诗,多加议论。至于气体幽灵,以风流蕴藉、托辞温厚见胜者,乃是五古变格。兹举二首如下:
《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常建)
溪口水石浅,泠泠明药丛。
入溪双峰峻,松栝疏幽风。
垂岭枝袅袅,翳泉花蒙蒙。
夤缘霁人目,路尽心弥通。
盘石横阳崖,前流殊未穷。
回潭清云影,弥漫长天空。
水边一神女,千岁为玉童。
羽毛经汉代,殊翠逃秦宫。
目觌神已寓,鹤飞言未终。
祈君青云秘,愿谒黄仙翁。
尝以耕玉田,龙鸣西顶中。
金梯与天接,几日来相逢。
《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俾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下面以阮籍、左思、李白的作品为例,谈一谈古风短制的作法。
法一: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一结,咏事)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二结,即事议论)
感激生忧思,谖草树兰芳。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三结,转接)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议论点题)
——阮籍《咏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二句总起,势如万仞之山)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一结,以上皆以褒扬为主)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二结,此处诗意转折,暗含谴责)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三结,纯是讽刺)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议论点题)
——李白《古风》
此二首,皆咏古事起,于咏事中穿插诗人的情感、议论,诗中赋陈,亦苍古矫健,结句著以十字点题,如曲终划拨,戛然而止。
法二: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一结,咏物起兴,零落二字是一篇之本)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二结,照应一结,因桃李之零落,联想到尘世的荣华之易凋)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三结,议论点题)
——阮籍《咏怀》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一结,咏物起兴,寸茎、百尺是一篇之本)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二结,议论点题)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三结,引事照应起兴之物)
——左思《咏史》
此二首皆咏物起兴,而以下必引事与起兴之物相照应,亦必有诗人议论。
法三: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一结)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二结)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三结)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点题)
——左思《咏史》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兴起)
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一结)
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二结)
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三结)
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四结)
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点题)
——李白《古风》
此二首,皆自述心情,而诗意层层转折,层层递进。李白一首,尤见章法。
以上所讲,仅就五古自身的体性而言,学者似亦不必太过牵合,总之依照自己的性情、爱好去写诗。到不了五古正格的风骨遒劲,那就学常建、王维等人的清空窕窈。因为风骨、气象这些东西,靠的是胸襟、识力,必须要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才能写得出来的。中班教学以五言短制为主,至于五古长篇,有余力可选读杜甫《北征》、《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体会章法布局。钟惺云:“当于潦倒淋漓、忽正忽反、若整若乱、时断时顾处得其篇法之妙。”
第三节 七言古风的作法
(节选自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我们这堂课所讲的七言古风,是对七古和歌行的统称。古人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李白《蜀道难》既有“噫吁嚱”三言,复有“危乎高哉”四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认为是七言歌行,而不认为是杂言诗。
明清以来的诗论家,对于七言古诗的划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如胡应麟《诗薮》云:“七言古诗,概曰歌行。”王士禛《古诗选》就径直分五言诗与七言诗歌行钞两部分。明清诗话评论中,将七古与七言歌行相互代称,其例更是不胜枚举。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七古与歌行在体性上存在分别,这种分别而且甚大。李中华、李会二位先生曾著文论述过这个问题,略曰: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乐府,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
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七言律诗(包括七律、七排)划清界限。七言古诗则有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这些都是对格律诗的反动。至于七言歌行,虽然初期部分作品在体式格调上颇与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过程中律化的现象却愈来愈严重。据王力《汉语诗律学》的统计,白居易《琵琶行》88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共计53句,而《长恨歌》120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占到百句之多。这种律化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歌行体诗要求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的结果。
其三,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晰的。
下面分别举数例,说明歌行与七古的作法。
一、歌行的作法:
姜夔说:“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据此,歌行的体性应当是一气盘旋直下,流转奔逸。歌行短制,往往与近体诗在体性上相近。
如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如果不考虑平仄,简直就是两首近体绝句连在一起。
又如杜甫《夜闻觱篥》: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歘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同样,高适的《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一结)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结)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三结)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四结)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五结)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六结)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七结)
就像是七首绝句串在了一起。
事实上,歌行体的基本章法,就是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当然也有两句、六句等偶数句一换韵的。)换韵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转折,如上举《燕歌行》,一结写主将奉命出生,是诗的起,用职韵。二结四句,写出征途中的声势和敌方进犯的态势,是诗的承,换删韵。第三结开始着笔勾勒,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所以又换麌韵了。描摹刻画,又可分四个小的层次:三结四句,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用婺韵;四结四句,写战争失利,未能解围,用微韵;五结,写征夫思妇久别远离之苦,用有韵;六结,写边地征戍的艰苦,仍用有韵。至第七结前两句,是诗的转,后两句,则是诗的合。四句换用文韵作结。在转韵时,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韵,即首句要入韵。我们看上举三首,每四句换韵时,首句总是入韵的。而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这和律句平仄字相间的意义相同,为的是使声调富于变化而又齐整和谐。
如果我们把一个个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珍珠,那么长篇歌行就是用一根丝线——诗的主题思想,把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种章法,始于初唐四杰,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发扬光大,称为长庆体,始仅求清丽明畅,甚少隶事,到了清代吴伟业那儿总其大成,更多用典、对仗,是名梅村体。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体》,元稹的《连昌宫词》,吴伟业的《圆圆曲》等,在章法上,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类诗,在其本质上是戏剧,而非诗歌。近代以来,梅村体很遭诗家青睐,很多诗家借此体裁写重大时事,亦取其近于戏剧,便于叙事,而韵律动听,辞采动目,感均顽艳之故也。如王闿运《圆明园词》、金兆蕃《宫井篇》、樊增祥《彩云曲》、《后彩云曲》、杨圻《檀青引》、《天山曲》等皆是。至于王国维的《颐和园词》、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则上溯至元稹《连昌宫词》,气格更加遒劲。
七言歌行,下字须雅驯,要善用比兴,尤其要注意多用典、用指代。用典、用指代,都是为着让诗更典雅精工,这是由七言歌行流丽温雅的体性所决定的。如果遣词选字一味通俗,又不知用典,用指代,结果写出来就像莲花落,那就不是歌行了。
二、七古的作法
七古的章法,可参照上章五古正格的章法。所可注意者,乃在其句法的散文化。七古句法须求健举,故多以文为诗,亦甚少转韵。杜甫集中七言古诗,不乏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寄韩谏议注》)这样的散文气十足的句子,但当时风气所尚,仍以歌行为主。而完全摆脱了乐府风格的影响,真正与歌行区别开来的大诗人应是韩愈。故七古当多讽颂韩文公之作,方能有成。
《山石》(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起,到寺)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承,写夜宿山寺)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转,离寺)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合,抒发感叹)
此诗是韩集中的名作,只就山寺见闻一笔写来,最后抒写感叹,极质朴而极真淳。诗中甚少采用诗里常用的语序错综、成分省略的句式,反而多用散文的笔法,如“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就使得诗意富于顿挫,遂使全诗有一种苍古矫健之气。
又如《鸣雁》(韩愈):
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去寒就暖识所依,天长地阔栖息稀。
风霜酸苦稻粱微,毛羽摧落身不肥。
裴回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
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
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惠性匪他,
凌风一举君谓何。
句句用韵,音节繁密,堪称重拙之笔。多诵此等作品,于七古的句法体性,自然有悟。李商隐的《韩碑》,也是以文为诗的典型,大家可以选读体会。
好的七古,都要如上举韩李之诗,是一篇有韵之文。七古实为旧体诗中最难者,盖七古譬如古文,从古至今,都是善为诗者众,善为文者稀,善为诗,只要有性情、有天分,善为文,则非要有思想、有学养不可。
(依据诗词中班历届版主讲义整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