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意节律与长联句脚平仄关系 讲师印象与神话

个人日记

图片
对联意节律

上两讲我们讲的是“马蹄韵快速入门”,相信大家已经对“马蹄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加以应用。但在对联实践中,“马蹄韵”并不能包打天下!因为,马蹄韵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能适用了。在中国的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三个字或三字以上的词组和专有名词,专业名词,还有人名,地名等等。如:社会主义、恩格斯、万有引力、社会保障、红与黑(书名)、少林寺等等不胜枚举。大家读读上面几个专用词组的发音,或全平,或全仄,或平仄平,如用“马蹄韵”联律,根本就不能入对或不好入对。那么怎么办?经过多年研究,归纳和整理,联界提出了“意节律”理论。
图片
一、“意节律”理论
“意节律”或称:“节奏点”,“意节点”。我主张用“意节点”更贴切些,全称:“意节点联律平仄法”。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节或节点,指词语的意义单位,是每句话中最关键的断句处(点)。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乌兰巴托),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意节律并非作为马蹄韵的补充,也是独立存在的联律,其适用性
比马蹄韵广泛、灵活得多。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个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举数例如下:
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此联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各意节用竖线隔开):
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
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
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例一】
天地¦低昂¦龙虎¦气¦;
雌雄¦争战¦帝王¦才¦。
【例二】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例三】
九十二株柳¦为幕¦;
一百八声钟¦到门¦。
以上三例,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诵读时在意节点往往有稍长的停顿,如同朗诵。
对联句子的平仄安排规定以意节为单位、以意节点的平仄为核心点。这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使联意的明白、诵读的停顿、音韵的和谐统一起来;
二是打破句式僵化的桎梏,句子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多变,使对联比诗词更具活泼性和生命力;
三是可以将专用名词、成语、口语、甚至歇后语、泊来词入联,既丰富了对联的容量,又拓宽了对联创作和服务的领域;
四是与诗律、词律、曲律均有广泛的兼容性(即:合诗词格律的大都合联律,合对联格律的不一定也不必非要合诗律)。
图片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二、用“意节”创建对联上比格律
对联上比的格律是对联格律的基础和骨架。它主要包括句中“意节点”的平仄安排、自对的运用规则和句脚平仄要求等三个方面。
解释一下专业术语:上比、下比,即上联和下联;自对,即出句本身若干个单字词
成对,如:
仍从水竹开轩,免辜负,十里春风,二分明月。
其中 “十里春风与二分明月”便是句中自对。
句中意节点的平仄安排。可归纳为三句话:
一是上比句中意节点的平仄交替安排(句脚平仄另有规定,见后)。如上面的【例二】,上比句中意节点为“山”、“岳”即“平—仄”;【例一】上比句中意节点为“地”、“昂”、“虎”即“仄—平—仄”,相互交替。
二是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例四】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例四中“剪,留”是句首引字;
【例五】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佳宾¦,湖山¦贤主¦;
前朝¦多圣迹¦,(我爱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
例五中括号内“谁能作,我爱此”为领字。
三是运用特殊修辞手法时,意节点的平仄交替规则允许突破。如:
【例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六中上下比的首句运用了不等相排比,其意节点平仄不可能交替,这在对联中认为是合律的。在不等相排比时,意节应按排比元素划分,如上例与“风声”、“雨声”排比的“读书声”应作为一个意节,而不应再分为“读书¦声”两个意节。
(二)自对的运用规则。
一是,在对联的上比里,运用句中词语自对时,仍要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的规定。如果是若干个单字词自对,如下面例七:
【例七】
三绝¦诗 书 画¦;
一官¦归 去 来¦。
【例八】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仰千秋¦。
例八中的“祖、孙、父、子、兄、弟、君、臣”,可自定二至三字为“假定意节”,还可以在适当地方假定分句(如例八将“祖孙父子”作假定分句),通过这些假定,使之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的规定。
二是多句联运用句子自对时,各自对句本身仍应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安排”的规定,各个自对句的句脚还要符合“句脚平仄安排”(见后)。
【例九】
仍从¦水竹¦开轩¦,(免辜负)十里¦春风¦,二分¦明月¦;
偶向¦湖山¦放棹¦,(好领略)红桥¦烟雨¦,白塔¦青云¦。
例九中,上比第二句中的“十里春风”和“二分明月”就是句子自对。而“免辜负”三字为领字,前面已说过,领字可不拘平仄。
 图片
(三)上比句脚的平仄安排。
句脚指一比之中每个句子的最末一个字。它也是一个意节点,但它在句中不受“意节点平仄交替安排”的制约。如前面的例二,上比的意节点为“山—岳—外”即“平—仄—仄”,句脚“外”的平仄不必与“岳”的平仄交替。
对联通常规定:上比最后一句的句脚为仄声。当上比有多句时,各句句脚平仄要错杂安排,但联律对此没必要规定硬性模式,一般可袭用两条常规:
(1)毗连的句脚同平仄的一般不超过三个(运用特殊修辞手法时例外);
(2)倒数第二句的句脚和最末句句脚平仄相反。
这两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牢记。(以后还有专题讲解)。
 图片
(四)、下比格律
对联的下比是上比的配偶。我们在上比符合格律的前提下规定下联格律。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条。
(一)基本要求:下比与上比句数相同,各句字数相等,对应位置的词语意节相称、词性和语法结构相似、意节点平仄相反(见例一至例四)。
(二)上比运用了自对时,下比对应处也必须使用自对。此时,下比的对仗从宽:句中词语自对时只要求意节点平仄与上比相反,而词性甚至语法结构可以放宽。(如例七下比之“归 去 来”为动词,对上比名词“诗 书 画”);多句联句子自对时,只需本比自对工整、意节点和句脚的平仄与上比相反,而词性、语法及自对句的句式可以放宽(如例九下比以“红桥烟雨、白塔青云”对上比的“十里春风、二分明月”)。
(三)上比在不同位置中使用了同字时,下比要在对应的位置使用另外的同字属对。如:
【例十】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例十一】
洞¦隐重天¦,天底天¦、天外天¦,天天¦巧叠¦天天¦妙¦。
天¦生秘洞¦,洞边洞¦、洞中洞¦,洞洞¦幽连¦洞洞¦奇¦。
四、意节律实践
上比:未驻足知千山险==印象
下比:再回首悟万事明==印象
常见的“马蹄韵”七言是2/2/3节奏,而上例也是七言句,为3/4或3/1/3节奏。现在没有标点符号,按“马蹄韵”解释,中间就出现了“四连平”,“四连仄”出律。但按“意节律”解释就不存在任何问题,可见“意节律”的灵活多变和“马蹄韵”的局限性。上例可以很好地检验读联者的节奏感。
图片
五、结语
我们学习“意节律”并不是对“马蹄韵”的否定。“马蹄韵”毕竟是对联联律的基础,是目前联界普及应用最广泛的联律。学习“意节律”首先还是要打好“马蹄韵”这个基本功。通过对“意节律”的研究和应用,我们不难看出,“意节律”可兼容“马蹄韵”,也就是说,所有的“马蹄韵”联律都可以用“意节律”来解释,但“马蹄韵”却没有“意节律”那样的灵活多变。熟练掌握“意节律”一定会使你的联艺水平登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提出“意节”概念,作为创建联律的基本元素,用以取代诗词格律中的“节奏”,建立完全独立的对联格律,有以下优点和好处:
1、彻底冲破用诗律束缚对联的桎梏,撇开对句子形式的僵化规定,挖掘语言音韵新规律,使对联格律既系统、又简约,既严谨、又通俗。有利于对联在新时代的普及和提高。
2、归纳了大量前人对联作品内在的音韵美和语言规律,更突出了对联是供阅览和诵读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彻底走出“对联必须服从诗律”和“对联可以不讲格律”两个误区。
3、可使对联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因而可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为对联跟上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4、有利于统一不同流派的主张,摆脱“律句联”、“散句联”、“非格律联”的争论,促进联坛百花齐放,多出好作品。
课讲到这里,也可以对中国对联平仄法的全貌有个总结了。其实我们平时所遵从的“马蹄韵”法也不是纯粹的“马蹄韵”,因为里面掺上135不论,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蹄韵了,可以说是律诗平仄法运用于联律。这样总结起来,中国对联应当有三种平仄法,即:
1、马蹄韵平仄法
2、律诗平仄法
3、节奏点平仄法
另外还可以加一个不论平仄的特殊式,这才是中国对联的全貌!!!

顺便说一下:上述2,律诗平仄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诗的律句中,除了拗句外,凡符合联律的句子,都可以视同为联句。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个别现象,例:
○○●●○●●(平起仄收)。
●●○○●○●(仄起仄收)。
此二律不是“马蹄韵”,称作殊格,属于诗律中的律,在现代对联中较常用。在律诗中这两句是拗句,但不必救拗,因此有人将这两句引用作联律,实践中用此两律或可增加马蹄韵的灵活性。
不论平仄的特殊式,看看在七言中我们常见的:
●●●●●●●全仄
○○○○○○○全平
○○○○○○●六平一仄或称鱼竿韵。
等等这些形式即为:不论平仄的特殊式。
我们不妨利用对联这种文学载体或说形式,也有意识地创作一些这样的句子出来,以充分展现中国汉语言文字的趣味性,但,创作时,你一定要加以注明:“全仄”、“ 全平”或“ 六平一仄”,以证明你是刻意这样写的,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最后一点要注意的:我们在网上玩对联,完全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个人心境的表现。当我们看到一个出句时,千万不要随便下结论,说是“绿”了,你应该首先判断,这个句子如果不是“马蹄韵”会不会符合其它联律,用“意节律”能否解释的通,或者是否存在古韵字。这样你就不会当众出丑,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碰到实在看不过去的失律句子,建议你用“失替”,“失对”这样更专业的术语善意地指出来。
图片 

《长联句脚平仄关系》

图片
先请大家欣赏一幅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家一看便知,这就是清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云南昆明大观楼有感而作的著名的大观楼长联。
我们今天不对大观楼长联进行赏析。因为要介绍长联的句脚平仄,所以先请大家欣赏了这幅长联。需要说明的是,大观楼长联并非中国最长的对联,而大观楼长联之所以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简单地说是因为其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极高,到目前还无人能够超越。
言归正传,下面不是讲课,仅谈谈个人对长联句脚的体会,大家共同商榷。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习对联的人都写长联,但必须了解长联。其实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在QQ群里玩对联,为的是开心愉悦或者是学习点知识。很少见到有人写长联。那么多少字?多少句以上才算长联呢?我没有看到过准确权威的定论。我想,大概是每个人的水平不同理解就不同吧,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大家自己心中会有自己的标准。
以下内容依据马蹄韵,其它联律另作说明。
提问:有谁知道对联格律最重要的两条联律是什么?
图片
对联格律最重要的两条联律
这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这是概念问题,大家一定记住这两条联律。“句中平仄”的概念已经讲过了,对于【句中平仄】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今天再复习一下。
1、【句中平仄】:指在马蹄韵中每个单独联句中(包括多分句中的每个句子)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这是马蹄韵七言的两个标准正格。以上两个句式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即为“句中平仄”。
大家记住了:“句中平仄”就是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句中平仄】一言至七言句联谱图示如下:
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上联(下联与之相反),又一体及变格不计在此图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家仔细看看,没必要现在背下来。用的频繁了,自然就记住了。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在马蹄韵中,【句中平仄】就是这样安排。以上内容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就不赘述了。
注明一点:在多分句联中,每个单一的分句不论字数多少“句中平仄”必需符合相应字数的联律。
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下是今天的主要内容。我要说,多分句的对联句脚平仄也是有规则的。三句以上,四句以上或更多句的句脚平仄规则是什么呢?
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句脚平仄”。
图片 
2、【句脚平仄】:
我们说,对联的形式和格律诗词不一样。格律诗词是纵向发展的关系,而对联是横向发展的,可以无限的长,会有很多长短不等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组合成完整的句意和思想。横向发展的对联,其字数、分句字数、分句句数没有统一的定量标准,无规律可循,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作,去延长。大观楼长联,全联180字,上下大概各19句,分句多达38个(每个人的断句理解都不同,因此所统计的句数会有差异)。但不论其中分句数有多少,分句字数有多少,各分句都要依据“句中平仄”的联律来配合“句脚平仄”。云南大观楼长联,其中38个句子就是对联所具有的各个分句。对联若干分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就是【句脚平仄】。
看看大观楼长联句脚是什么字: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平        仄        仄              平
以下为对联的分句形式:
示例1,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示例2,上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以上示例,凡逗号前的一个字和全联最后一个字即为“句脚”。
对联的句脚按“马蹄韵”也是有平仄规则的,称为“句脚平仄”。
【句脚平仄】联谱图示如下:
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上联(下联与之相反),又一体及变格不计在此图例。
一句句脚:仄
二句句脚:平,仄
三句句脚:平,平,仄
四句句脚:仄,平,平,仄 
五句句脚:仄,仄,平,平,仄
六句句脚: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句脚: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句脚: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