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de

网海拾贝

对于诗词曲联这类的格律性体裁的写作学习来说,舍得建议从“近体诗”开始写起。如果没有近体诗的基础,那么“填词”则很难有高层次的进境,最多只能局限在按格填字的程度上。没有近体诗之格律和意境表现的基础,即使去做“对联”,也只能停留在游戏戏对的层面上。“体裁”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比较问题,只是由于这几种体裁之间存在着“血亲”关系,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还是有个“序”的讲究为好。所以,基于舍得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从近体诗开始。对于近体诗,其几种形式也是有区别的,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排律这几种,从哪中格式先着手去学习和写作为好呢?其实,在了解其各自的表现特点后,哪种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在体裁上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遵守平仄谱,要有粘对的格律规律。但是,毕竟差异性也是明显的。我在这里先对各种诗格的特性介绍一下,以利于我们写作时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我们要表达的诗意更为合适。

    舍得在之前的讲座时也多次介绍过,七律字多(相对的),适合从容铺排,多以言情抒意为主要写作方向,我们要记住,七律是以写“意”为主旋律的,所以,七律之景色铺垫,只是起到为这个“意”做序引的作用。所以,在结构上,七律的章法要求比较严谨,一般而言,以景起语的为多(起法可多种)。转联开始,适合进入情语描写,尾联时再回景扣篇。五律,因为是从五言古诗而来,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过渡”性的形式,是从古体诗到近体诗过渡时的一种形式。所以。其格律上可能略宽松些,古诗中所谓的“特拗”之句(或三仄尾等格律特殊现象)多是在五律上出现的,它适以古朴写意为主格调,以客观写实为主要表现写作方向。

    所以,五律中“意象”描写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谓章法中的“起承”铺垫成了主旋律,说白了,就是多写景物或事件,少写感叹之情语。其“意”的表现,则多是在尾联一带而过,多是对前面意象的点睛之笔,以为结声。舍得在前期讲座中,曾对此说以不同的看法,现在以目前的看法为主。

    关于绝句,其表现形式特点,与律诗差别较大。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用在这里做比喻也比较合适。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要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七绝和五绝也存在着差别,七绝是诗之精灵,我们下面可以先从七绝写作说起。认识其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写作规律,也使之写作训练有迹可寻,有规律可言。

    至于五绝呢,比较不好说。在舍得看来,这种形式的诗格更象是一种“返朴归真”。五绝个头最小(仅20字),却反而不适合以灵取胜了,以小见大才是它的特点所在。诗写到五绝,反而要一字压千斤,个头虽小,要求却反而是一种凝重和大气。这种“返朴归真”之高境界高难度,是近体诗中最难掌握的!不懂诗的人往往觉得它字最少,所以好写,其实正相反。钻石个小,其华丽大气,却远胜一块巨大的石头。好,先简略介绍一下近体诗不同形式的“体”之特性,我们才能量体裁衣,才能借“体”发挥,这是近体诗写作之前要先有所了解和认识的。这几个形式中,最具特色的,舍得认为应当是“七绝”,换句话说,所有近体诗的形式中,最能出“诗味”的,就是七绝这种诗格。

    七律似文,五律如歌,五绝神秘,至于排律,因为长而求工,很易表现古板木讷,那就是很难出彩的诗体。七绝则不同了,大小适中,简易上口,流畅灵动,语气“惊”人,风格多变,非常符合“诗”味的。而且七绝很容易上手,我们做写诗的基础训练,就从七绝开始吧。

    对七绝这种形式的特点特征不很了解的,舍得建议去参考一下舍得在以前做过的一次关于七绝的讲座讲义---《浅谈七绝》。舍得个人空间有,今天讲座后,舍得群管理也会将其放在群空间论坛供大家参考的。

    这里强调一下写作思维的问题。网络上关于七绝有各种写作的资料和教材,诸如什么绝句五十六法一类的文章,可以参考性的去看看,但不推荐按照他们说的那什么“法”来死板的模仿和死记。其实,所谓的多少多少“法”,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不看也罢。法无定法,才真正的大法之道!七绝多少法?七律多少法?那五律五绝又多少法?以其教条来说法,其实本身就是在扼杀“诗性”本质。舍得讲座中最常说的一个观点就是“思维模式”,或者是“视角”问题。不论是诗的结构谋篇还是炼字等问题,其实归结到底都是视角问题。

    我们学七绝,练七绝,写七绝,不需要依哪条哪条的法来按法填字,我们要掌握的是它的本质特性和形式特点。比如我前面说的,七绝字少个头小,需要以灵动流畅见长。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心思去琢磨如何实现这个“灵动”?这才是主要问题!

    所谓“灵动”,就需要新颖,机警,不平淡,突兀,使人一睹之下便有为之神情一振的感觉。那么怎么实现这样的效果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语气上动脑筋。同样一个意思,语气不同,效果自然就不同。舍得在做七绝讲座的时候推荐的是,七绝要善用特殊语气辞,例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尤其是七绝的转句处,往往很平淡的一首诗,如果在此语气如此一变,那么必然就凭添了几分诗意的灵动!强调转句的“突兀性”,是从结构角度来分析的,借用“黄金分割法”的理论,在这里也最易出彩,呵呵。比如杜牧的这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精彩之笔在哪呢?当然在这“借问”之句了,它使前面沉郁的氛围立即有所突破,你下雨惹人烦,那我就借酒来浇愁。笔法上,以问代叙,这就是用“语气”来的突破突兀来表现诗味的手法了。再看小杜的另一首“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注意到,这“商女不知亡国恨”则采用了“否定”语气来说话的。否定,则意味着一种“转折”或突出的效果,使诗句不流于平淡而精警提神。

    看,若实现七绝的“灵动”特性,我们这就有法可依了。我们的“法”是客观的艺术审美规律之认识,是依据七绝这样体裁的特点而来的,而非人为规定的几条几条。象我说的这样的“特殊语气”,是我们写七绝时尤其要善于使用的。说的严重点,这就是七绝最大的特点。这种语气不一定非要在转句处使用,在起句,转句已及结句上都可以考虑使用。但是,一般而言,比较忌讳在承句上使用。至于是什么原因,以后在分析作品时我可详细再讲解。总之,我们要掌握的,就是这“语气”与“七绝”的关系。

    七绝还有一个特点不能忽略,那就是起句要“压阵”!为什么呢?七律体裁就没这样的规律要求,七律的惯常起法多为平铺而起,是因为它有足够的渲染铺垫的空间,可以从容的谋篇,渐渐的进入佳境。而七绝则没这样的天然条件,还没等它从容铺垫好呢,这28字的指标就早被用完了。所以,七绝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想办法,“先声夺人”才是他的出路。这也是它的特性之一。看一下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起句先醒目地把题点出来了,后面再从容描述。这就是起句“压阵”。

    我们写七绝这样的体裁,先要认识它体形娇小的先天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再总结出其相应的表现特点。然后则可采取办法,“量体裁衣”,采用例如我上面说的两个“办法”来实现这样特点下的诗意写作。既然七绝是个应该灵动的诗格,那么我们就应该灵动的看待它表现它。

    今天只做训练前的“动员令”,下周开始,我们进行具体操作讨论。另外通知一下,舍得群讲座时间为每周六晚八点,其余时间,拟多安排群活动。谢谢各位!


 

联部微笑看雨  22:03:10

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二)

 

大家晚上好!今天做《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二)》的讲座。在开始今天的讲座前,我们先来看一首诗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写的《约客》,流传非常广。有的文献记载说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小时候砸缸的那位),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诗里最后一句,很经典!常常在悠闲自得的时候,我们都会随口吟出这句---“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读来流畅顺口,自然而然,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刻意雕琢堆砌的痕迹,娓娓道来如说家常。好,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七绝”体裁的一个特点---通俗性。我们练笔写作的训练,就先从认识这种“通俗性”开始吧。
所谓七绝的“通俗性”不等于平时说话时的那种口语。它明白、流畅而顺口,使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不用去翻字典查典故,不用多去转脑筋琢磨诗句到底写的是啥意思。也就是说,可读性强,易上口,字面不艰涩,好懂。但是这种“通俗”却非真俗!我们试看这首《约客》,前两句就采用了比较工整的对仗。整首诗,也是严格按照近体诗的格律而来的,该“对”的地方对上了,该“粘”的地方也“粘”上了。合辙押韵。
 

    对了,关于这首诗里的押韵,这里附带说明一下。“花”在《平水韵》的[下平六麻]这里,我们都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个“蛙”字,我们查询一般网上收集的《平水韵》表中,却在[上平九佳]声部这里,是不是“落韵”了?其实,我们查一下《增广诗韵集成》,“蛙”字,也是在[下平六麻]这里的。这个“蛙”字,包括“蜗”、“娲”、“娃”、“哇”等这些字,我们以后可以通用它们。九佳六麻,分的不是那么严格。具体原因,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好好研究它。
 

    书归正传,我们继续今天的话题。写七绝,通俗流畅性是比较明显的特点,我们可以试着读一下那些前人的七绝名篇,基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那么我们下笔的时候,就不要故做深沉地把七绝写的那么艰深难懂了。最明显的,就是尽量少“引典”,特别是那些多数人都不很熟悉的典故,尽量不要引用。如果真的想引用,就引那些妇孺皆知的典故。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我在以前做七绝相关的讲座时说过,七绝,相当于“私字一闪念”,那写的就是一时一刻的感想和印象,它不需要那种深刻的反思沉思严肃思。篇幅所限,你深也深不下去,厚也厚不起来,不如就地取材,触景生情,即情起句。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这个《约客》,那就是说作者约了客人,客人却没来,在那闲等的无聊,闲听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敲敲打打地玩弄一下棋子,看着那灯花一绺一绺地滴落,喀嚓地给个镜头,就是这么个画面----一闪念的写照!
 

    我在上周的讲座中,对近体诗不同的形式类型适合表现什么样的题材也大致介绍了一下。这点,在写作前一定要有所认识。昨天一位朋友拿给我看一首七律作品,要求给评价一下,这首七律的前三联都是做的景色描写,只是在尾联把“意”给稍稍带了出来。我的建议是,把诗中每一句的前两个字都给去掉,让它变成一首“五律”。我这建议的理由是,七律,是以抒情言志写意为主的。也就是以主观意识为主要写作方向的,即使写景,也是为“意”服务做铺垫的。单纯地写景状描述,而无深刻含义,则有失其体裁的写作功效了。五律则不然,以古朴自然的客观写实为主,前几联尽可以在景状描写上下笔泼墨,只须在尾联处轻轻一“点”,意味即出。近体诗是从五律开始的,所以,五律的表现之高古朴拙之痕,还是有一定艺术特点特征的。那么回到我们说的七绝,其特点就是这样---即“景”生“情”一念间。
 

    关于体裁特点的一再强调,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不伦不类的写法。不少初学者写七绝,往往写的“四大皆空”,也就是把这四句诗,句句写的高大广阔,意图每句都写的意义深远。写的过于“大”,那么就必然虚浮而空泛。其实,所谓的“老干体”就是这特点。什么“祖国山河一片红”“神州大地起风雷”“高山流水浮云远”“神马腾空琼宇新”这一类的,句句虚大,那么就空而无味,令人生厌了,这还不如高喊几句口号来的痛快呢。
 


 我们不反对大,也不反对辽阔境远,但是关键的一点是,要注意艺术上的虚实相间相衬这样的规律。想象力再丰富,也别没边没沿的飞出去而收不回来,要做到“收放自如”才是写作意境的最佳状态。具体如何做到呢?舍得的建议,就是“以实为主”“相机而虚”。可以神龙见头不见尾,也可以神龙见尾藏起头,你总得给点“实在的”让人见一见才好。若是写的头朦胧,尾朦胧,最后也不知道你所云为何物。
 

    还是以这个《约客》来举例,看这前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多实在的景色描写啊!请注意这些意象的排列---“黄梅”、“雨”、“池塘”、“蛙声”,非常的生动而真实,用这很具象的意象之陈列,就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这类的写法,就是以自然的感受,我们可以借环境而起笔的,身边景物皆可起笔,不需要远到天边去找那浮云万里,去找那天山雪莲。比如我们这里正值隆冬,没“黄梅雨”,那总有四季风吧?没有蛙声响,总有麻雀或者黑老鸦吧?
 

    模仿一下我们可以写成“隆冬时节家家冷,寒树枝头阵阵鸦”,也不错吧?呵呵。再换一个场景试试“新春近日家家喜,旧历如尘片片飞”,舍得的这即兴之句不算多么精彩,但是可以提供一个思路,就是不用费尽力气是找景写,而是就近取材,挥笔可出。其实,我们在玩对联的时候,也要这么去做,那么,既锻炼了思路,又可快捷地应景对题。
 

    这里有个概念问题我们要搞清,景物的具体性和现实性的寓意问题。也就是说,写的景物小,意境不一定小,也许寓意比你写的天高海阔还要大呢。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善于捕捉身边景物,借题发挥,才是写作的基本功。再详细说明一下,所谓的“捕捉身边景物”这句话,也不要死板的来理解,诗思是不受具体的景状限制的。我们要“捕捉身边景物”,其目的是在于落实这“虚实相幻”中的“实”字之意。我们也可以写记忆中的场景啊,写传说中的场景,只要它具有“实”的性质,我们就可以写。
 

    如果自己身边,自己家里真的找不出可写的,走出去也是车水马龙的不爱写,那么,就写我们去年春暖花开时的场景,去写我们前年面朝大海时的情景,还可以去写小时候听奶奶讲的故事里的情景,如此种种,,这也都属于“身边”这个范畴中的概念。
 

    比如我们看杜牧的一首七绝《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前面两句写的,都是他对以前的经历之回忆和回味。我们所说的“实”,就是说诗句要有“落脚点”,要有一定的“具象”体现,不管是这具象是你身边的眼前物,还是你回忆中的,或是你记忆中的某场景某人物或某事件。这类“意象”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如这句“楚腰纤细掌中轻”,那就是轻揽美人的小蛮腰了,很具体清晰的意象描写哦,具体的这句象征着什么含义,则需要结合全篇来看的或来设计的,但是在具体写作上,这具象的“具”一定要有所体现。
 

    还看一首诗“若向人间觅真趣,摘花飞叶也成诗。登高望断天涯路,花落千重尽是痴”,呵呵,这是舍得临屏为赠友写的。起句“若向人间觅真趣”属于虚写了,但是承句“摘花飞叶也成诗”则是寓虚于“实”了,用摘花飞叶这具体的动作描写,来写一种自然随意的“实”的形态。舍得临屏赠友还有一诗为“暮色朦胧唤鹧鸪,长安北望醉难扶。青山不改歌犹在,一揽愁情有却无。”这里的“暮色”“鹧鸪”“长安北望”“醉”“扶”,都是比较具象的刻画,虽然我是坐在电脑前写的,但是,“暮色”对我来说不陌生而且很具体,“鹧鸪”“长安”“醉”,这都是比较具象的陈列。
 

    这些具象和我们很贴近,贴近,则不虚!比较前人的作品,我们高山仰止,但是看到我们自己的作品则感到亲切和熟悉。以自己或群中朋友作品做例,更接近我们的实战战例。
 

    我的朋友“风中芦苇”也有首七绝很不错
 

    梦里不知双鬓秋,醒来却是幻中游。
 

    又逢岁暮天涯远,只道风寒难遣愁”。
 

    写上梦里来去,写上虚中的真,写上实中的幻,用这种虚实不定的状态,表达出一种忧郁和忧愁。“又逢岁暮”也是比较贴实的写境,这篇七绝写的也是相当的不错。
 

    好,总结一下,上面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点,写七绝,先要落实一个“实”字。我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了这个“实”字的含义,要广义地理解这个“实”字。我们练笔,不妨就从“实”招来。这一点为啥要说的这么多呢?舍得个人认为,这是七绝之“灵动”“灵性”的基础。在这基础上,我们再考虑体现“虚”的概念之联想、夸张、比喻、梦幻等进一步的施展。针对的也是常见的写作上的弱点---“四大皆空”。利用剩余的一点时间,我们再欣赏几首诗,我们现在要注意的,这些作品是如何落实这个“实”字的。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起句“梅雪争春未肯降”先提出一个假设的现象,就是梅花和白雪在争,争什么呢?在比美比色比雅吧?“骚人阁笔费评章”,面对梅和雪,诗人也大费脑筋,难以做出比较了。虽然这是一个虚拟的假设中的情况描写,在诗中,这就是“实”的体现。转结二句,则是诗人的结论了:你们二人各有所长吧,梅花呢你没有雪的颜色白,白雪呢你没有梅花的味道香。这首绝句的特点很有趣,它是后两句采用了对仗的形式。这个对仗,是根据诗人判定的“比较”这样的要求而决定的,非常适用。
 

    我们注意一下,前面我们介绍的那个《约客》,则是前两句做的对仗形式的。七绝前两联的对仗使用,多是在起句需要仄句脚的时候用到的。在起句采用仄句脚的时候,建议尽量采用对仗的形式,即使不能“工对”,也要“意对”起来,至少在前两句的前四字能尽量的“对”上,这个建议,是有其声韵学的理论根据的,道理可参考舍得相关于此的诗学讲义。
 

    送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七绝大家都比较熟悉,我简单说一下。它也叫《渭城曲》也叫《阳关三叠》。在编唐诗的时候,把它列进“七绝”中其实有点勉强。主要是考虑它的句子符合格律的平仄韵律,虽然第三句没有“粘”上,但是后来人提出了“折腰体”这样的说法,也就将就算七绝了。但是我们注意它的另一名叫《阳关三叠》,所谓“三叠”是指着可以重复而唱的曲的形式。至于怎么个“叠”法,大家解释的就不一样了。有的说是整首诗唱三遍;有的说首句不叠,其余三句叠唱;还有的说是只最后一句叠唱。因为谱的失传,没有定论可言,但是比较可信的是这样的形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不管怎么说吧,这首诗是被编入乐府中的,是可唱的形式,也就类于歌行这样的乐府诗歌。因此,其实它更象是歌词,也就是后来的“词”。所以,所谓的“折腰”之说其实比较勉强,若是按词而言,那么“折腰”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可以解释为是“词”的“过片”。
 

    为了抛砖引玉,现在将舍得前几日在群里临屏的小诗拿来几首献献丑,都是对朋友的即兴赠诗。虽然匆匆几分钟成诗,却也权当练笔了。希望喜欢七绝的朋友也都来写写。现在写的水平如何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摸索一种感觉,体会七绝的味道在哪里。各人写来一定会各有自己的感觉,多写,才能有进步。
 

    寒松
 笑傲风寒一劲松,诗联杯酒不平庸。春情满袖歌当舞,笙曲流光看醉龙。
 风中芦苇

 芦花塘里芦花痴,斟满三杯便是诗。风卷长歌谁傲立,一江春水托灵芝。
沙子
大漠狂沙掩日神,英雄本是性情人。年年岁岁诗当酒,大喝三声率最真。
 醉花仙
 空山鸟语若无声,彩蝶悠然带醉鸣。白鹭一行寻梦去,风移花影足音轻。 
  灵筠
 碧玉通灵借佛缘,含枝怒放便盈鲜。新春几滴瑶池露,塞外松花如雪莲。
 拂尘
 悟透方圆万事通,镜花水月不成空。随缘过海凌波笑,一袖云霞一袖风。
 一袭青衫
 一袭青衫托翠微,春秋几度洗尘归。漂浮半叶诗音去,谁倚唐风唱夕晖。
 水质玫瑰

 滴水观音拂竹枝,满天花语摘成诗。年年东风玫瑰舞,香阵袭来人不知。
竹林听箫
  岁寒三友恁谁痴,韵踩风情竹叶诗。慢抚箫音随夕醉,月浮清影我衔枝。
无为
 一曲闲来天净沙,笛声轻压小桥斜。不知昨夜何风过,十里秋园尽菊花。

云水谣
 借道春风扫寂寥,摘云为句水为谣。谁知去岁香何在,桃花人面不堪凋。
 



舍得老师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三) 

大家好!今天继续做《诗词写作训练》讲座,今天做第三讲。
 讲座之前---例行絮语:希望每位朋友都能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是弱小而无力的,所以,我们没理由不珍爱自己,没理由不彼此关爱和互助。用文化的力量,来提升我们生存的质量。天人合一,用心来感受天地,那么,即使面对自然的暴虐,我们也将不再弱小而无力的。诗意人生,就是自然、和谐、友爱、美妙的人生之歌,愿每个朋友都平安而幸福。

  好,我们开始今天的讲座-----初学写作,初学正规写作,我们不用害羞,写的“错误”多了也不必不好意思。谁也不是生下来就能吟诗作画的。对于那些写的好的诗人,我们也不必把他们神话成“天才”,他们之所以比我们写的好,是因为他们比我们用功,下的工夫深,在诗学上比我们领悟的就深,他们也就自然比我们写的好。

    史上那些大文豪们,哪个不是家学渊源?哪个不是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才羽化成“仙”的?我们多学习,多思考,多练笔,即使我们成不了“大诗人”,我们至少也享受了写作的乐趣。这个学习和磨练的过程,不仅让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也会使我们享受到一种高雅追求之美感。

    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对待他人的作品,我们可以对欣赏之处加以赞美和鼓励,也可以对不认同的地方进行批评和建议,但是绝对不可以挖苦和嘲笑!动辄嘲笑或挖苦,是缺乏教养的浅薄行为。诗心应该是美好而善良的,挖苦嘲笑诗友的行为,则是丑陋的,对此我们必须严厉加以鄙视。

    好,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讨论我们的写作基础训练话题。我这有一首诗,是个新学写作的朋友写的,通过作者本人的同意,舍得来做一下例作分析。通过分析再得出我们的结论,以做今后写作的经验之用:

    几缕梅香俏点春,东风无力客迷津。 

    渔歌浅唱平江晚,古渡轻舟月色新。

    大家一定记得在上周讲座中,我主要强调写诗取景立意,要尽量选取自己熟悉的环境。首先要有“实”的质感,这个“实”的意思,就是使诗可以立起来的“落脚点”。建议从熟悉的环境着手,有利于写的真实,有序,可避免场景错乱隔生这类的破坏诗意的现象。不建议去“生造”和“拼凑”场景。我们看这首诗,其诗景就值得我们商榷一番了。暂且不说每句写的是否通畅合理,我们先大致看一下这诗里写了什么。看前两句“几缕梅香俏点春,东风无力客迷津”,可以看出,作者试图描绘一幅早春诗意图,用春梅之香来表现春意,用“客迷津”来表现春意之令人陶醉。遣词造句虽然比较生疏稚嫩,尚可雕琢,但这大概意思是表现出来了。

    然而,再看后二句“渔歌浅唱平江晚,古渡轻舟月色新”,则写的与前面“春色”这个环境比较远了。这后二句,写的却是一幅“渔舟唱晚”图。我们看完这诗的感觉是什么?是诗中陈列的景色不协调,这是完全两种味道的景致,硬生生的掺杂在一起,那么,诗意必然会因为景色描写的涣散杂乱而荡然无存了。我们说它景色写的不协调,到底不协调在哪呢?

    首先,诗景的“味道”及“味道之寓意”是不一致的。前有“梅香”那是什么味道啊?清香、暗香、雅香、淡淡之香的味道,是吧?后面这“渔歌”会带来什么味道呢?不说渔民收获的鱼之腥膻之味吧,就算是海鲜、河鲜、鱼虾鲜,那这味道与前面的梅香味也大不同,是吧?“梅香”的寓意是高雅恬淡,有些“阳春白雪”的感觉,而渔歌体现的则是通俗、生活化、“下里巴人”的生活之乐趣。还有,梅不可能是成长在水上的,与江水及舟船没必然的联系的。诸如此类不同风味风格的景色,混在一起,必然会“隔”而乱的。这就是为写了诗而写的强行“凑景”的典型例子。这种现象在初学者当中的“极其”普遍的,这也是学习写作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之所以先强调要从熟悉的“实”物写起,要先落实一个“实”字,就是为了提醒大家避免这种“凑景”的写法。

    诗所言者,是言志、言情、言趣,也就是言心情,是写心。那么,心由境生,心情的表现要依托环境的。在艺术角度,至少可以借助环境的表现来衬托及表现心情。那么,这环境的描写,也就是所谓的“景语”在诗而言就非常重要了(词、联、曲等形式也一样,都算诗歌类体裁)。所以,写诗一定要注意景语如何的运用!

    我们要认识到,“情”和“景”其实是不可分的,它们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而已。比如我们要表现一种“开心”,“开心”总是有原因的,没原因的大笑那是傻子。那么,为什么而开心呢?可以因为中了五百万的彩票大奖而开心;可以因为做梦娶了个美女而开心;可以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悠闲惬意而开心;也可以,因为春天来了,喜欢那种春天的绿而开心……等等等等。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情感,这个“缘故”,在我们的诗里,就常常表现为环境“意象”,可以是景、是物、是人、是事、是事件过程等等。只有把它们写好了,才能表现出我们的“意思”---诗意所在!没有这环境的渲染和铺垫---其实也是诗脉,那么,我们的“意”从何来?

    好,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讲诗词写作中“写景”的意义。那么,景语如此重要,就不能乱去凑景了。铺景造境,是要有所谋划的。比如我们前面例举的各种“高兴”的原因,我们就要把这原因写的明白,交代的合理。我们因为“春天来了”而高兴,和因为享受“渔舟唱晚”而开心高兴,是完全不一样的高兴。

    这就牵扯到一个写诗必须要注意的概念---不可意杂!我以前讲过:“一诗只可一意而不可多意”,如果你想写出多种心意,或多种格调的心情,那么,请用多首诗来分别表现,不可以挤在一首诗里同时的平行表现。我们前面也说了,景语即情语,如此推论,我们也可以说---在做景色描写时,也不可以同时铺染不同格调的景色氛围。


一首诗里,只允许有一个基调的景色氛围。景色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必须的,只能围绕一个风味来进行铺展!

    我们来看几首诗来体会一下: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小雨”、“草色”、“烟柳”、“皇都”---看看这里的景色,同一氛围的环境是也,其春色景致,很扣其题《初春小雨》。如果这里写上“菊花”、“雪花”这类的,就不合适吧?如果这里写上“月色”、“银汉”、“烈日”也不合适吧?“天街小雨”起句就为环境定了调,至少不是写室内的场景,而是“天街”,是室外。春色是自然风光,这初春室外的景观物是皆可入诗,择其合意即可。千万别选到秋冬才有的菊花、梅花、雪花。因为写到了“草色”,那么必然是嫩绿而鲜,所以,必然不是夜景(夜里看不到的),所以,月光啊,烛光啊这了的也就不能写上去了。

    再体会一下这诗里景语的作用,写“小雨润如酥”,“酥”的其实是心情。写上“草色遥看近却无”其实反映的是诗人在享受春光时的情绪状态,好奇、新鲜、喜爱之情绪。“绝胜烟柳满皇都”还是满眼春色,也就是满怀的欣喜和惬意了。

    寒食 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也是写的春时,是清明时分。前两句写景自然,深合春意。我们看最后一句的“轻烟”,“轻烟”的韵味,也非常符合春天环境下的轻盈虚渺的景观印象。                                                           

 春宵 苏 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还是写春的,写的却是春夜之景象。那么就不能写的花红柳绿了,也不能写上“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句了。这不影响作者写花,却不是写的花色,而是写的花香。夜色中我们看不清花的颜色,却可以嗅到花香!非常合景合题(春宵)。“歌管楼台声细细”,以这“声细细”来衬托这夜的幽静。真正意义的“静”是什么?不是无声无息,而是针落地而被听见的那声响。正象“空山鸟语”这句,说的不是鸟语之喧闹,而是通过鸟之鸣叫来衬托山谷之空静无人状态。再看结句写的“秋千”,静静地沉寂在那里,人都去睡觉了,这秋千自然就在那夜沉沉中闲下来了。每一句的景色描写,都是围绕着“春宵”这样的主题而取的景。写出了春,更写出了夜。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再看一下这个著名的《绝句》。同样是写春之背景的。意境景观又大不相同。四句写四个场景,却没有写飞了写隔了,而是互相照应,协调而统一。通过读诗,我们知道,作者是立足在室内而欣赏室外的景色的。窗是朝西的,所以,远远看去西岭上尚未融化的积雪仿佛千秋永恒,在“黄鹂鸣翠柳”,白鹭自由飞的春天里,一切都显得暖融融的时候,那西岭的白雪可不就象千年不化的嘛。

    我们再注意这个“西”字,在建筑上,朝东朝南的方向为暖,朝北朝西的方向为冷,这是大家的自然常识。那么,杜甫在这里写上了“西岭”而不是“东岭”或“南岭”就非常合乎常理。这样符合熟悉的习惯和常识的,就是我所说的“实”。他把门放在了另一个方向,和西窗所看到的不一样,从门向外望去,远处江面上船阵列列,又是一番景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写诗的景色时要同一背景格调,并不妨害我们把景色写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通过上面的论述及举例,我们可以大致品味出,景致描写,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规律。景色可丰富多样,景调却要同一和谐。景观可以各有特色,却应该在同一的氛围题意范围中。好,那么我们写作时,怎么取景,怎么写物,就应该有一定的分寸了。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但是,往往在提笔写的时候,就不注意了,只顾去想用什么样的“好词儿”“美景”来装饰我们的诗。初学写作,最易犯的就是这个“毛病”!

    对于景语的运用问题,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要求写景合理,是最基本的常识要求。景色的合理安排,其实决定着诗词写作的很多方面。牵扯到立意、谋篇、炼字炼句炼意,还牵扯到对仗、修辞、引典等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进行诗词写作训练,就要以训练如何写好景语为首要为主的。

    针对前面提到的诗友的作品,我们现在不妨“折腾”一下。在炼字、取景、谋篇等各方面从多角度动动“手术”。推敲修改或“炼”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熟悉以及进步的过程,至少这种尝试,我们可以去做。折腾之前,先大致介绍一下舍得本人对修改诗作的基本规律之认识和经验:

    1,先确定立意,明确写作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也就是说,知道自己要写啥,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再通俗简单点说,就是要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开心、悲伤、忧郁、惬意、激动、寂寞、思念、闲适、愤怒……等等。因为不同的情绪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更需要借用不同的景致氛围来衬托。

    2,推敲修改作品,要遵守“顾前不顾后”的“先前原则”。也就是有个顺序的问题。比如前面我们需要用上一个“风”字,可是在后面的句子里已经有一个“风”字了,那么,先不要管后面的,先把前面的句子炼好再说。一路修下来后,再比较这两个“风”哪个取?哪个舍?

    3,要注意,不论什么体裁,基本都是以首联或起句的景色描写为背景氛围“定调”的,起句很重要!即使后面所写的景色与其有某些意象上的冲突,那也是起到比较、反衬等一类的作用,至少,要有个主和次的问题。前面比衬后面或者后面比衬前面,这不重要,但是,不同情味的景色描写,总体意向上要一致,只是或可分为不同角度的描写而已。

    4,顺序决定了谋篇,起承转合的过程和变化表现,在诗体中尽量做出清晰的体现。不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清晰性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七绝这样的体裁,属于“立体感”比较强的诗体。那么,对于景色的处理,就不要平面化,避免平行描写(意象重复叠复描写)。要善于利用“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推拉景物。

    5,意象主要体现在名词类的词性上,但是,真正使他们起作用的,还是动词及形容词。所以,要对作品中的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反复审查---这就是所谓的“炼字”。舍得的“经典”语录是“谋篇和炼字是永远的课题”!不论你用的什么动形字,都试试换它,看看它能否被更合适的字来替换。

    6~7~8~9……各种经验及规律,还是要靠大家自己体会和摸索。

    原作                                                                                           

    几缕梅香俏点春,东风无力客迷津。 

    渔歌浅唱平江晚,古渡轻舟月色新。

    ----若取“梅香”“春”为主脉络舒展,试折腾为:

    一缕梅香欲占春,东君邀客客生津。

    风传浅唱声声慢,诗酒难扶采韵人。

    ---也可取“渔舟”为主要背景情调氛围来写,怎么写,讲座后大家可一起帮着折腾。

      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联部微笑看雨  22:07:55
舍得老师诗词写作基础训练(四)--(七绝的结构问题) 

大家晚上好!红尘纷扰事频频,祸起东洋惹人烦。得空闲不易,周末了,让我们静下心来,以诗趣养心,品味文化的乐趣。

    今天继续我们每周例行的系列讲座《诗词写作基础训练》(四)。关于七绝,我们今天继续练习如何写作。舍得也不是写作高手,但是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并在一起训练,以期共同掌握七绝的写作特点。舍得所讲的方方面面,多是出自舍得个人的写作经验和体会认识,所以,仅供大家参考,而非金科玉律。

    舍得在前期说过,我们不必过于看重“法”。七绝的写作,世人皆爱以其“法”来归纳,列出几种几种方法的模式。其实,每一条“法”都不算是法,它只是七绝表现之特点的一个小小方面而已,仅相当于一点皮毛。如果,看到某名人的某作品起句写的好,就把他的这起句模式归纳成一“法”,若次句写的好,也算一法,如此这般,这样的归纳成法,目的是好的,效果却往往是糟的。因为七绝简单的四句,可以表现出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那么,以此法来论,则有无穷之法,若是法之可以无穷多,即是无法可言!法,是要讲究的,那要看怎么讲究。

    舍得认为,写诗之法,当以“自然之法”最为基本法。所谓“自然之法”,就是结合这种文学体裁特点,按自然的客观认识规律,以及自然的情感反应---顺序、程度、感觉面等主观意识流为构思取向。不同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的主观反应,必然构成一幅不同于众的诗情画意。也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诗意自在其中,法也自在其中。

    我这么个说法,初听起来有点空泛的感觉,稍晚一点,不妨在这里结合具体的诗例作品,具体的说明一下舍得这种诗学思想。目的是让学诗者学到的是诗学之本质,而不是仅仅去模仿诗词的一个个外壳。聪明地学诗,必然使自己的诗作通透灵动。笨拙地学诗,那么很难期望你的诗意飘逸高雅起来。

    不论是哪种诗体,统一遵循的规律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诗之“章法”或诗的“结构”。我们对“起承转合”这四个字不要用“方法论”的观点来看待它,它既不是一种人为规定的方法框架,也不是必须死板遵守的铁律规则。舍得在这里郑重强调---“起承转合”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把这种认识反映在诗文的结构安排上,符合人们对事物审美的习惯性认识,当然就会使得诗文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其实,“起承转合”不是仅仅被诗所用的,它反映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每个变化的事物过程当中。说句专业一点的话,它反应的是一种时间上的不可逆特性---也就是逻辑性(因果关系)和有序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这是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所在,当然,也是我们写诗的基础所在。把握好并严格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才是繁衍出各种写作“方法”的根基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才是真正的万法之法,万法之宗!

    所有的写作方法,都是建立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之上的。不论是教你怎么写第一句第二句或第三四句的方法,只要违反“起承转合”的概念,就没好的方法可言。相反,如果正确认识理解并运用好“起承转合”这四个字,那么,我们自己就可以创造出各种“方法”来。这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诗词写作门径!

    面对初学者的写作,我最强调的就是诗的“结构”,面对一些有些根基的“高手”,我看重的依然是“结构”。舍得讲诗评诗,也是以结构为最基础的出发点。比较清晰的能说明结构的性质,当属七律体裁,因为这种体裁对诗之架构的层次感和稳定感要求比较高(这个后期专题讲)。而我们写七绝,其结构特点在于一个“活”字上。

    我前时强调七绝的特点要注意特殊语气的运用,尤其是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否定之否定这类的语气。善用这类的语气,就突出了七绝的特点所在。其实,这个语气的效应,就是结构的特点。平淡的叙述中,因为语气的变化而使人的感觉涣然一新,这就相当于万丈高楼平地起---感觉上的变化突起。形象点说,七绝重视的是“立体”效应。除语气特点之外,意象场景的分布变化,推拉移动,也是决定其立体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空间感和时间感的搭配错落,是造成诗意突兀峥嵘的必要手段。试看个例子: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起句“寻得桃源好避秦”是在空间跨度上来描写的,而承句“桃红又是一年春”则是落笔在时间跨度上了。这种时空交汇的方法,我们要充分体会理解并熟练掌握的。这样以时间和空间的交换融合的写法,也可以利用在我们写诗之中的对仗句或做对联的上面。出句侧重在时间尺度上描写,而对句则以空间意象来对应,反之亦然。这样,至少可以避开所谓的“合掌”之病。喜欢对联的朋友最好能注意一下这个特点。制造诗意立体效果,还可以借用空间的立体效应,诗意的“立体感”和自然的立体感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小提示:这里的两个“桃”字不是诗病,而是有意炼出的“重出字”。在这里起到的是一种过渡、递进及接续的作用,在诗感上也表现为一种脉络。如何使用“重出字”是个专门课题,舍得在讲“炼字”时讲过,以后还可专题讨论)

    还比如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特别美吧?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非常立体逼真的美丽画卷。这里就是利用了几何上的对比效果。“孤烟直”和“落日圆”体现的几何形状就不一样,一个是直线,一个是圆。“大漠”“落日”“长河”“孤烟”就体现了这些几何上的各自特点,不仅形状而且还有“动”和“静”的变化。“大漠”是广貌的平面感,“孤烟”则是对应这平面上的呈现90度角的线条。大漠的平面是二维空间,加上与平面有90度角的孤烟,则构成三维空间了,瞧,立体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同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高处与低处的错落、等等等等,均可构成“立体”效应。我们这里不是讲几何原理,而是利用现实的几何立体感,来表现我们诗意的错落和变化。在景色描写上有所设计地利用这些特点,不是什么难事,重要的是,你要善于往这上面想!我们再举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老韦的这个诗我们举例过,我们从诗境的立体效果的角度再来看一下。起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涧边幽草,低头看去,那自然是以片来论的,平面的,而且是低位的。再看承句“上有黄鹂深树鸣”,则是在这平面之外,拔出一个高度的立体感了是吧?树,树上的鸟,与平面形态的成片的“幽草”垂直就构成了立体效果。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前面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不是有其相同的内在规律?对了,所谓写作时要摸索的经验和规律,就是这样一些写作的特点。

    我们归纳一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对应和联系,写了一个场景,那是空间的表现,再写上这场景所当的时刻或季节,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时空的交叉表现,那么,这场景是不是就自然活了起来?同样,如前面的例诗,不同的空间状态的差异比较,也可以制造出新颖奇妙的诗意之立体感出来。几何原理,位置差,等等。舍得所说的是舍得个人的总结,按这个开放的思路,我们大家自己也可以发现不同的效果表现手段,总之,目的是让我们的诗写的更灵动,更立体,更鲜活。为了加深印象,我再举个例子:




《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我们再看这前两句,起句“子规啼彻四更时”说的是啥,当然是时间概念了。下面的承句呢?则是从空间角度来落笔了“起视蚕稠怕叶稀”。说到这,不得不提醒初学写诗的朋友,在时间和空间的对应上,要“对”的上,时间是那场景的时间,场景是那时间下的场景,不可搭错车而搞乱了时空。如果写上“腊月梅花好”,就不能对上“汗滴禾下土”。这些道理在现实中我们本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却常常在我们笔下屡屡出笑话,切要仔细,先谋而后定。

    好,我们强调“立体感”是七绝写作的一个特殊特点,其实,只是在七绝上表现的强烈一些,在七律五律五绝等形式上,这种造型艺术的认识是一样的,具有通感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理解。如我刚说的在对仗上的使用,律诗的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那么,在写对仗句的时候,我们也这样考虑场景的布置和设计,则不会出现重复、平淡、雷同等“合掌”一般类的现象。

    结合诗体的起承转合,我们还要考虑的更多。比如我前面举例,主要是针对前两句的景色铺垫而言的。我们让诗中的景致立体起来了,当然也就使我们的诗意活了起来。景语即情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吗?是的,表面上看纯粹是景色描写,但这景色震撼的是我们的心灵,它触动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透过这样的诗句,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此景之下是何等的情绪状态---被大自然的壮观景色所震撼,所激发、所敬畏。同时,体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无限地辽阔。写的是景,其实写的更也是情!这就是我所说的---景语即情语!我们进行诗词创作,真正修炼的其实就是对景语的如何把握运用上。

    写几句情感类的话很容易的,喊悲伤啊,说忧愁啊,道喜悦啊,书寂寞啊,这很容易!但是,不让你直接说,而是要用景色的描写来反应出你的这些情绪状态,你可以吗?你用的好,说明你诗学造诣高,用不好,那么就继续修炼---这是艺术修养的修炼,是文化底蕴的充实,不是做苦行僧哦,呵呵。

    那么,话说回来,就一定要先写景吗?不一定!所谓起承转合,这里的“起”只是指开篇而言,以景色而起,是多数的写法,但不是唯一的写法。诗言志,说的是感,是情绪,我们当然也可以开篇就以感言而起了。这同样也是一种“起”。比如杜甫的这个七绝

《漫兴》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看他的起句“肠断春江欲尽头”,落笔的重点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肠断”所言,当然是伤心、伤感、悲切这样的意思了。这是以“意”而起篇的,铺景在这里不是主要目的。

    说到这里,我再强调七绝体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起句要尽量“压阵”,可考虑那种先声夺人的感觉。“肠断”而起句,扑面而来的极端情绪,当然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对作者而言是一吐为快,对读者而言则是饶有兴趣地好奇心,看下去。

    其实,我们再细看一下,所谓的以意起句,也不完全是情语,也是离不开“意象”景致的衬托的,“春江”在这里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我说了“肠断”是表现了伤心、伤感、悲切这样的意思,但是,他使用的是“肠断”而不是“悲切、伤感、伤心”!这点一定要重视,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情绪的宣泄,他还是尽量用“景语”来实现的,虽然这句的中心思想是情绪当先。那么看后面的描写,则都是景色渲染了。这景物是什么景物啊,分明是活生生的人啊。拟人化的“柳絮”,拟人化“桃花”,借用人们习惯中对这类物象的寓意,看是写景,实际就是写人,写人世,写情态。

    我们再联想一下这个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语),我们都知道,这里写的是芦苇和竹笋,说的就是人。写的是景致景物,道的却是人情世态。

    好,再说最后一点,还是谋篇的问题。

    不论怎么起,怎么转,我们都要把这诗的每个部分综合考虑。写意的部分,和铺垫渲染的部分,要合理的设计分布开。也就是说,要写情绪,不要句句都是深刻的情绪,要有一定的缓冲,要有一定的节奏。至于怎么安排这个节奏,我希望写诗的人自己可以掌握,而不必去看什么绝句多少法。

    比如我们说的杜甫这个《漫兴》,起句“肠断春江欲尽头”就是写意,而且很重的意,但是第二句他就缓了下来“杖藜徐步立芳洲”只是写了一个形态和场景,这是承句,他需要消化和舒缓起句的“重意”,前两句在感觉上就是一高一低,这,就是节奏!转合二句他采用的是个对仗句,则是对起句这个“断肠”之意的一个阐述、分述、再发挥、散漫放大。用“癫狂”“随风舞”二字又掀起了一个“意”的高潮,用“轻薄”“逐水流”则是舒缓了下去,品味一下,诗里的这种起伏有致的节奏脉络存在吧?

    与此相对比的看这个《蚕妇吟》,起承二句则是以景状而起---“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这相对来讲是个低调,但是,一味的低调则虚弱而无诗味了,那么在转句和结句,就自然地由“潜伏”而“扬起”了---“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前两句,我们在前面说了是借用时空的效应表现的,在第三句,则是借用语气上的“否定句”来表现的,以情语突出,在尾句,则又回归景状描写。前两句是景色间的小变化,第三句起则是诗体的转折---起承转合里的“转”,借否定句而转,突兀高起,效果惊人。尾句收束,自然起落。

    把握住规律和要领,撇开那些条条框框,诗句的把握和诗情的发挥,在你自己手中!带着镣铐起舞,用我们的诗歌,舞出自己心底那惊艳绝世的风情来!

    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