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易经系传别讲25
个人日记
确实的就叫作地。所以乾坤两卦,假设了天地的位置,而“易行乎其中矣”。整个《易经》的道理,在你懂了乾坤两卦后,对《易经》生生不已的奥妙、秘密,便可洞若观火,统统了解了。
成性存存和如如不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人生哲学中不仅仅是《易经》,也与修道有关。这八个字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我过去曾经答允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译成白话,最后想想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投降了。讲《易经》只有用古文的解释,否则没有办法,因为白话解释没有办法传神达义。
像你们学佛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绝对空吗?不是空!是有吗?也不是有。孔子用“成性存存”四个字,便统统讲完了。可见孔子是得道了。“成性存存”,真到了了解《易经》那个道统,宇宙万有那个道体的境界,它永远是不生不死的。“存存”,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家“如来”两字翻译得最好,佛家翻译“如来”是道,“如来”代表了佛家,也代表了道。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如不动”。
什么叫“成性存存”呢?就是“如如不动”。佛家讲“如如不动”,并没有说不动啊!只是好像不动。你听听看!好像不动,你说它动不动呢?不能说它是动,也不能说它是不动,所以叫“如如不动”,这个样子就叫“如来”。
孔子当年早就在《易经》中提出“成性存存”的境界。这个“道”,我们不要再解释了,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就像“义”者宜也,相宜的宜,要恰到好处,太过了是不对的。所以在佛学的心经里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宜也,也就是中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道义之门”,就可以完成道,达到“明心见性”“如如不动”的境界了。
昨天晚上我为了查一个遗传学上基因变化的问题,结果发现终究还是六十四,没有超过八八六十四卦这个范围。当时我看了以后,又是一种感慨。化学的公式,也是六十四位;医药上我教他们画那个跟乌龟壳一样的,也没有超过六十四位,很怪很怪的问题。我们老祖宗怎么知道的呢?但是这些东西,都是“象其物宜”。所以我们算命呀、看相呀、看风水呀,算得最灵最灵的,也不过是“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不会百分之百的。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各位,是不是上个星期上课时的各位呢?上星期的你,是不是今天的你呢?都不是的,因为你分秒都在变。虽然你觉得现在还坐在这里,你还是你,但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更不是上个星期的你了。《庄子》里就有“交臂非故”的话。两个人对面走来,当他们交臂而过的一刹那,便已经不是原来的两个人了。天地间的事物,分秒之间都在变化。“交臂非故”,手臂这样挥一下,再挥一下,第二次便已经不是第一次时的那一挥了。
所以事物的变化,只是“象其物宜”而已,没有真正的相同,“是故谓之象”。好了,如果我们要考试问伏羲氏,为什么要画八卦?答案就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圣人们希望来了解宇宙的奥秘,“而拟诸其形容”,想把它形而上不可见、不可知、无声无象的功能表示出来,“象其物宜”,跟原来的差不多,“是故谓之象”,所以就叫做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大家先要注意这个“断”宇的发音,截断的断与判断——法官断案的断,发音上稍有不同。像涨与胀,很多人把涨念成胀,听起来很别扭;断续、断绝的断,与断案、判断的断,略有不同。前者读入声轻音,后者读入声重音。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挂在卦的下面就叫做“系”,解释卦的话叫“辞”。这是做什么的?是“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因此就叫做爻辞。什么叫做爻呢?爻者交也;爻字是上下两个x x,也就是彼此交通的意思。
无是无非的形而上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孔子在这一段里,把《易经》的卦象,爻象单独提出来研究,已经偏重于人文哲学、人生哲学的境界了。后世研究《易经》有所谓两派六大宗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古人看到宇宙的奥秘,就形而上而言,当然这个奥秘无所谓丑,也无所谓美,也没有什么可怕不可怕,也没有什么神秘或者不神秘。天地间任何事物背后都有这一层奥秘,这个奥秘就是“赜”。对子这个天地间那么幽深、渺远的大奥秘,“而不可恶也”。没有那么烦乱复杂,不必烦心。
人是很怪的,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往往会本末倒置。譬如我们的手和脚,实际上,脚比手脏多了—有香港脚、灰指甲、鸡眼……我们对脚,不但用袜子包起来,还要用鞋子套起来,生怕它走路受到伤损。
过去我们老祖母为妈妈包粽子——缠小脚的时候,裹脚布里还要放香粉呢!脚是最臭的(当然它的臭与穿袜子有关,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却把它保护得那么好。而我们的五官——眼睛、耳朵……多重要呀!我们却把这么重要的地方,放在外面理都不理;把那最臭的脚、屁股保护得那么严密……那些看不见的,在人的观念里会很脏。所以人的观念,事实上有些是很错误的。宗教家心目中的佛、上帝,是不是那么的圣洁?有没有那么的美好?不知道!但也不见得是丑陋!至于人间的是非、善恶、美丑……那都是人为的观念。形而上没有这些观念,形而上的是无是非、无善恶、也无美丑是平论。但是宇宙的奥秘,是有这个东西——它能善能恶、能美能丑、能是能非。不过,你不能用人的意识去分别它,所以说:“而不可恶也”。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宇宙万物生命的功能永远在动,我们老祖宗早就知道。这个宇宙分秒之间随时随地都在动,它不是静态的,静就是大动,动得太大太大,看起来好似静态。事实上宇宙间没有静态的东西。
譬如我们这个地球明明在动,但我们感觉不出来它的动,以为它是静态的。等于我们坐在火车里,不晓得车子在动,只看到外面的景物在动,因为我们本身在动中而不知道,所以“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动中有静,是人文文化的观念,动中若说没有静,也是我们在感受上所产生的。
根据这两个道理,《易经》便懂得人生哲学应用的重要。这是孔子《系传》的偏向,把《易经》哲学导向人生哲学的方向,我们可以叫它人生哲学应用之研究。如果我们不客气地来审查大老师孔子研究《易经》论文的报告,这便是我们对它下的评语。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卦象是比较而来的,等于我们拿照相机,看准确了那个方向一照,这就是“拟之”,卦象的作用就是这样。“议之”就是讨论、研究,研究结果才能找出人生行为的法则。“拟议”就是讨论、研究后,把结果构成一个图案,说明宇宙物理的道理、人生的道理,这就是“拟议以成其变化”。所以我们懂了《易经》的象数之学,就可以了解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与奥秘了。
下面孔子引证《易经》的卦辞来加以发挥。
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是中孚九二爻的爻辞。孔子对这四句话,提出了他的心得报告:
中孚
的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兑,兑为泽,合起来为风泽中孚,在《易经》卦序上,为第六十一卦。中庸的道理就是由中孚来的。中孚是由坤卦变来,孔子在这里引用中孚卦九二爻的爻辞,提出了他的心得报告。
“鹤鸣在阴”,鹤在中国大陆东北、西北都有。最近看到大陆的资料,红顶的鹤(顶上是红的,全身是白毛)现在全世界只有九十几只了,大概东北还有几只。鹤是很稀奇的动物,在我们中国是一种长寿鸟,起码活一千多年。有人打坐练气功、练呼吸,道家就有一派是模仿白鹤的。据说鹤的呼吸是在体内循环,究竟是不是这样,要找动物学家问问才知道。白鹤在晚上睡觉时,鼻子是对着屁股的,气在体内顺着任督二脉循环,所以它能够长寿。
《诗经》上有一首诗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大家要注意,我们中国文字的运用,过去是不能马虎随便的。例如形容动物的叫声,鸟是叫、鹤是鸣、龙是吟、老虎是啸、狮子是吼、猿是啼、狗是吠,统统不同。“鹤鸣在阴”,阴是看不见的地方,一只白鹤在看不见的地方叫,鹤叫是很难听到的。鹤的声音有两种,飞的叫“唳”,如鹤唳九霄、长空鹤唳、风声鹤唳,是非常尖锐刺耳的,像打炸雷或者很好的铜锣的声音一样,尤其在高山上听到,那真是别有情味。“鹤鸣在阴”,鹤在看不见的地方一叫,“其子和之”,小鹤听到了便跟着叫,马上就答复了,就是这样的画面。
下面一句“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有很好的酒,好朋友你来,我们两人来共饮,喝得醉醺醺的最痛快。这四句话,可以画成两幅图案画。在这里大家要注意,爻辞是周公作的。周公为什么在中孚卦九二爻里,出现这两个图案,为什么要用鹤鸣——用叫的白鹤呢?为什么不用鸭子呢?如果用“鸭鸣在水,其子呷呷之”,可以不可以呢?也可以啊!为什么一定要“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呢?我们现在把它一齐改成“我有好酒,格老子与你喝之”,可不可以呢?好像也可以。
假设我们画一个卦象,白鹤怎么从这个卦象出来呢?我们看中孚
就知道了。中孚卦的二三四爻就是震卦,说卦震为“鹄”,“鹄”是古鹤字,这就是二爻鹤的卦象。第二爻这只鹤是公鹤呢还是母鹤?便要大家来判断了。
答案是母鹤,不是公鹤啊!为什么呢?“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们在乡下就可以看到了!母鸡一叫,一群小鸡就来了;公鸡再叫,小鸡也不理它。同样地,母牛一叫,小牛便也跟着叫了,母牛跟小牛会对叫,尤其是天黑要归圈的时候。
所以“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你可以看出母性的慈爱,不要把它当成公鹤,而且这只鹤不是飞的鹤,是躲在山背后、树背后或者看不见的地方。小鹤呢?还站在山岗上,听妈妈一叫,“其子和之”,便跟着叫了,而且向妈妈那里跑去。如果是牛叫呢?小鸡也不会和之,小鹤也不会和之。
这个“和”的现象,出现在卦象的什么地方,将来我们研究到中孚卦的时候再研究。“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跟着这个画面,就可以了解到《易经》的人生境界了。我有好酒,好朋友来,我们一起喝;我有好东西,请大家来吃。这是《易经》中孚卦,孔子在这里把它引用到人生哲学上去了。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了?”
孔子五十岁才研究《易经》,在《论语》中讲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把《易经》研究透彻了,也许我一生便不会再犯错误了。在这里孔子了解了一个道理,从这个卦象里头,再加上周公的爻辞,他懂得了人生的境界,一个人的言与行是最重要不过的。
所以他前边说,一个君子在他的家里——“居其室”,如果讲出一句对的话——“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当然这个君子不是现在这个君子,他们在广播电视台随便说也不负责,在议会讲话也可以不负责,现在的民主时代可以随便讲而不负责的。所以这种人不是君子。如果是君子的话,不要说议会,就在自己家里随便讲一句话,“善,则干里之外应之”。不为认为,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随便说,任何一个人讲的一句话,影响都是非常之远大。
譬如说父母喜欢随便说“他妈的、格老子”,搞惯了,儿子便也会不知不觉地“他妈的,格老子”了。所以“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现在拿物理科学来讲,我们动一个思想、动一个念头,人在头顶上所放的光就不同,可以用照相机照出来。坏念头是黑光,好念头是白光,各种心念所放光的颜色都不同。换句话说,我们说话的声波,在虚空中是不会消失的,可见言行之可怕。“况其迩者乎”!何况近的地方呢!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当然,像我们这样平平凡凡的人,所影响的还小。如果一个做领导的人,那怕是部队里边的班长,或者带领工人的领班,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说得到做得到,做到了再说。这些都非常重要。
所以孔子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读古书这个“民”字,不为把它当老百姓看。依现在白话文的意思,可以解释作人类或者他人。如果读古书常把“民”字作老百姓看,那你的古书便读错了。古人这“民”也可以说是个代号,也可以说“言出乎身,加乎人”——一句话出乎自己,但是影响的却是对方。
“行,发乎迩,见乎远”,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领导的人,现前的行为,“见乎远”,它的影响都很久远。因此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枢机。”天主教枢机主教的枢机,就是从《易经》这个地方出来的。什么叫枢机?枢机就是机关、中心,开关的中心。言行是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开关一动,就关系一生的光荣。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可以“动天地”。言行如此之重要,“可不慎乎”?能不谨慎小心吗?
成性存存和如如不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人生哲学中不仅仅是《易经》,也与修道有关。这八个字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我过去曾经答允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译成白话,最后想想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投降了。讲《易经》只有用古文的解释,否则没有办法,因为白话解释没有办法传神达义。
像你们学佛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绝对空吗?不是空!是有吗?也不是有。孔子用“成性存存”四个字,便统统讲完了。可见孔子是得道了。“成性存存”,真到了了解《易经》那个道统,宇宙万有那个道体的境界,它永远是不生不死的。“存存”,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家“如来”两字翻译得最好,佛家翻译“如来”是道,“如来”代表了佛家,也代表了道。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如不动”。
什么叫“成性存存”呢?就是“如如不动”。佛家讲“如如不动”,并没有说不动啊!只是好像不动。你听听看!好像不动,你说它动不动呢?不能说它是动,也不能说它是不动,所以叫“如如不动”,这个样子就叫“如来”。
孔子当年早就在《易经》中提出“成性存存”的境界。这个“道”,我们不要再解释了,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就像“义”者宜也,相宜的宜,要恰到好处,太过了是不对的。所以在佛学的心经里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宜也,也就是中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道义之门”,就可以完成道,达到“明心见性”“如如不动”的境界了。
昨天晚上我为了查一个遗传学上基因变化的问题,结果发现终究还是六十四,没有超过八八六十四卦这个范围。当时我看了以后,又是一种感慨。化学的公式,也是六十四位;医药上我教他们画那个跟乌龟壳一样的,也没有超过六十四位,很怪很怪的问题。我们老祖宗怎么知道的呢?但是这些东西,都是“象其物宜”。所以我们算命呀、看相呀、看风水呀,算得最灵最灵的,也不过是“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不会百分之百的。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各位,是不是上个星期上课时的各位呢?上星期的你,是不是今天的你呢?都不是的,因为你分秒都在变。虽然你觉得现在还坐在这里,你还是你,但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更不是上个星期的你了。《庄子》里就有“交臂非故”的话。两个人对面走来,当他们交臂而过的一刹那,便已经不是原来的两个人了。天地间的事物,分秒之间都在变化。“交臂非故”,手臂这样挥一下,再挥一下,第二次便已经不是第一次时的那一挥了。
所以事物的变化,只是“象其物宜”而已,没有真正的相同,“是故谓之象”。好了,如果我们要考试问伏羲氏,为什么要画八卦?答案就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圣人们希望来了解宇宙的奥秘,“而拟诸其形容”,想把它形而上不可见、不可知、无声无象的功能表示出来,“象其物宜”,跟原来的差不多,“是故谓之象”,所以就叫做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大家先要注意这个“断”宇的发音,截断的断与判断——法官断案的断,发音上稍有不同。像涨与胀,很多人把涨念成胀,听起来很别扭;断续、断绝的断,与断案、判断的断,略有不同。前者读入声轻音,后者读入声重音。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挂在卦的下面就叫做“系”,解释卦的话叫“辞”。这是做什么的?是“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因此就叫做爻辞。什么叫做爻呢?爻者交也;爻字是上下两个x x,也就是彼此交通的意思。
无是无非的形而上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孔子在这一段里,把《易经》的卦象,爻象单独提出来研究,已经偏重于人文哲学、人生哲学的境界了。后世研究《易经》有所谓两派六大宗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古人看到宇宙的奥秘,就形而上而言,当然这个奥秘无所谓丑,也无所谓美,也没有什么可怕不可怕,也没有什么神秘或者不神秘。天地间任何事物背后都有这一层奥秘,这个奥秘就是“赜”。对子这个天地间那么幽深、渺远的大奥秘,“而不可恶也”。没有那么烦乱复杂,不必烦心。
人是很怪的,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往往会本末倒置。譬如我们的手和脚,实际上,脚比手脏多了—有香港脚、灰指甲、鸡眼……我们对脚,不但用袜子包起来,还要用鞋子套起来,生怕它走路受到伤损。
过去我们老祖母为妈妈包粽子——缠小脚的时候,裹脚布里还要放香粉呢!脚是最臭的(当然它的臭与穿袜子有关,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却把它保护得那么好。而我们的五官——眼睛、耳朵……多重要呀!我们却把这么重要的地方,放在外面理都不理;把那最臭的脚、屁股保护得那么严密……那些看不见的,在人的观念里会很脏。所以人的观念,事实上有些是很错误的。宗教家心目中的佛、上帝,是不是那么的圣洁?有没有那么的美好?不知道!但也不见得是丑陋!至于人间的是非、善恶、美丑……那都是人为的观念。形而上没有这些观念,形而上的是无是非、无善恶、也无美丑是平论。但是宇宙的奥秘,是有这个东西——它能善能恶、能美能丑、能是能非。不过,你不能用人的意识去分别它,所以说:“而不可恶也”。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宇宙万物生命的功能永远在动,我们老祖宗早就知道。这个宇宙分秒之间随时随地都在动,它不是静态的,静就是大动,动得太大太大,看起来好似静态。事实上宇宙间没有静态的东西。
譬如我们这个地球明明在动,但我们感觉不出来它的动,以为它是静态的。等于我们坐在火车里,不晓得车子在动,只看到外面的景物在动,因为我们本身在动中而不知道,所以“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动中有静,是人文文化的观念,动中若说没有静,也是我们在感受上所产生的。
根据这两个道理,《易经》便懂得人生哲学应用的重要。这是孔子《系传》的偏向,把《易经》哲学导向人生哲学的方向,我们可以叫它人生哲学应用之研究。如果我们不客气地来审查大老师孔子研究《易经》论文的报告,这便是我们对它下的评语。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卦象是比较而来的,等于我们拿照相机,看准确了那个方向一照,这就是“拟之”,卦象的作用就是这样。“议之”就是讨论、研究,研究结果才能找出人生行为的法则。“拟议”就是讨论、研究后,把结果构成一个图案,说明宇宙物理的道理、人生的道理,这就是“拟议以成其变化”。所以我们懂了《易经》的象数之学,就可以了解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与奥秘了。
下面孔子引证《易经》的卦辞来加以发挥。
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是中孚九二爻的爻辞。孔子对这四句话,提出了他的心得报告:
中孚
的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兑,兑为泽,合起来为风泽中孚,在《易经》卦序上,为第六十一卦。中庸的道理就是由中孚来的。中孚是由坤卦变来,孔子在这里引用中孚卦九二爻的爻辞,提出了他的心得报告。
“鹤鸣在阴”,鹤在中国大陆东北、西北都有。最近看到大陆的资料,红顶的鹤(顶上是红的,全身是白毛)现在全世界只有九十几只了,大概东北还有几只。鹤是很稀奇的动物,在我们中国是一种长寿鸟,起码活一千多年。有人打坐练气功、练呼吸,道家就有一派是模仿白鹤的。据说鹤的呼吸是在体内循环,究竟是不是这样,要找动物学家问问才知道。白鹤在晚上睡觉时,鼻子是对着屁股的,气在体内顺着任督二脉循环,所以它能够长寿。
《诗经》上有一首诗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大家要注意,我们中国文字的运用,过去是不能马虎随便的。例如形容动物的叫声,鸟是叫、鹤是鸣、龙是吟、老虎是啸、狮子是吼、猿是啼、狗是吠,统统不同。“鹤鸣在阴”,阴是看不见的地方,一只白鹤在看不见的地方叫,鹤叫是很难听到的。鹤的声音有两种,飞的叫“唳”,如鹤唳九霄、长空鹤唳、风声鹤唳,是非常尖锐刺耳的,像打炸雷或者很好的铜锣的声音一样,尤其在高山上听到,那真是别有情味。“鹤鸣在阴”,鹤在看不见的地方一叫,“其子和之”,小鹤听到了便跟着叫,马上就答复了,就是这样的画面。
下面一句“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有很好的酒,好朋友你来,我们两人来共饮,喝得醉醺醺的最痛快。这四句话,可以画成两幅图案画。在这里大家要注意,爻辞是周公作的。周公为什么在中孚卦九二爻里,出现这两个图案,为什么要用鹤鸣——用叫的白鹤呢?为什么不用鸭子呢?如果用“鸭鸣在水,其子呷呷之”,可以不可以呢?也可以啊!为什么一定要“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呢?我们现在把它一齐改成“我有好酒,格老子与你喝之”,可不可以呢?好像也可以。
假设我们画一个卦象,白鹤怎么从这个卦象出来呢?我们看中孚
就知道了。中孚卦的二三四爻就是震卦,说卦震为“鹄”,“鹄”是古鹤字,这就是二爻鹤的卦象。第二爻这只鹤是公鹤呢还是母鹤?便要大家来判断了。
答案是母鹤,不是公鹤啊!为什么呢?“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们在乡下就可以看到了!母鸡一叫,一群小鸡就来了;公鸡再叫,小鸡也不理它。同样地,母牛一叫,小牛便也跟着叫了,母牛跟小牛会对叫,尤其是天黑要归圈的时候。
所以“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你可以看出母性的慈爱,不要把它当成公鹤,而且这只鹤不是飞的鹤,是躲在山背后、树背后或者看不见的地方。小鹤呢?还站在山岗上,听妈妈一叫,“其子和之”,便跟着叫了,而且向妈妈那里跑去。如果是牛叫呢?小鸡也不会和之,小鹤也不会和之。
这个“和”的现象,出现在卦象的什么地方,将来我们研究到中孚卦的时候再研究。“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跟着这个画面,就可以了解到《易经》的人生境界了。我有好酒,好朋友来,我们一起喝;我有好东西,请大家来吃。这是《易经》中孚卦,孔子在这里把它引用到人生哲学上去了。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了?”
孔子五十岁才研究《易经》,在《论语》中讲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把《易经》研究透彻了,也许我一生便不会再犯错误了。在这里孔子了解了一个道理,从这个卦象里头,再加上周公的爻辞,他懂得了人生的境界,一个人的言与行是最重要不过的。
所以他前边说,一个君子在他的家里——“居其室”,如果讲出一句对的话——“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当然这个君子不是现在这个君子,他们在广播电视台随便说也不负责,在议会讲话也可以不负责,现在的民主时代可以随便讲而不负责的。所以这种人不是君子。如果是君子的话,不要说议会,就在自己家里随便讲一句话,“善,则干里之外应之”。不为认为,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随便说,任何一个人讲的一句话,影响都是非常之远大。
譬如说父母喜欢随便说“他妈的、格老子”,搞惯了,儿子便也会不知不觉地“他妈的,格老子”了。所以“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现在拿物理科学来讲,我们动一个思想、动一个念头,人在头顶上所放的光就不同,可以用照相机照出来。坏念头是黑光,好念头是白光,各种心念所放光的颜色都不同。换句话说,我们说话的声波,在虚空中是不会消失的,可见言行之可怕。“况其迩者乎”!何况近的地方呢!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当然,像我们这样平平凡凡的人,所影响的还小。如果一个做领导的人,那怕是部队里边的班长,或者带领工人的领班,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说得到做得到,做到了再说。这些都非常重要。
所以孔子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读古书这个“民”字,不为把它当老百姓看。依现在白话文的意思,可以解释作人类或者他人。如果读古书常把“民”字作老百姓看,那你的古书便读错了。古人这“民”也可以说是个代号,也可以说“言出乎身,加乎人”——一句话出乎自己,但是影响的却是对方。
“行,发乎迩,见乎远”,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领导的人,现前的行为,“见乎远”,它的影响都很久远。因此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枢机。”天主教枢机主教的枢机,就是从《易经》这个地方出来的。什么叫枢机?枢机就是机关、中心,开关的中心。言行是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开关一动,就关系一生的光荣。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可以“动天地”。言行如此之重要,“可不慎乎”?能不谨慎小心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