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谈教育之三:欠缺决定个性——探讨教育本质

个人日记

 

虽然世人有意无意地把Amy Chua 的育子理念断章取义,以“虎妈”两字片面地概括为高压式华人家庭教育方式。但东方文化的传统,的确极为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考试至上的观念,在大多数“虎妈虎爸”的认识范围中,是最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育子准则,我们也不例外。来到英国之后,这种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此而发生的蜕变,却经过整整了四年,到如今我才从内心里真正认同了英国式的教育理念。

因为不熟悉英国教育系统,当初在挑选学校时我们很是茫然。我干脆在会谈时直接问校长:“请问您以为贵校在全英国的私校中排名如何?” 期待着听到排名前十位之类的回答,但是校长的回复却让我大跌眼镜:“如果你要问橄榄球,我可以很自信地回答我们学校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学业,我实在很难回答,因为所有的英国小学都没有统一考试,也不排名。”听了这番不失机智的大实话,我哑口无言。

所擅长的将决定职业 不擅长的将决定性格

相比于对考试成绩的绝口不提,校长对学校的音乐、绘画及体育课程侃侃而谈,并带我们参观设施完备的琴房、画室,和前不久英国女王来主持揭幕的体育馆。东方来的虎妈们,显然不是这三言两语可以被轻易重塑价值观的,我按捺不住又问:“请问贵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伊顿公学深造的比例有高?”校长有些尴尬地回答,每年大概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学生进入伊顿公学,其他的进入惠灵顿等优秀公学就读。但是接下来他话锋一转,委婉地说:“其实最好的学校,不一定是伊顿公学。相反,最适合的,却是最好的。”他的意思是说,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专长、风格、背景,如果孩子的气质和爱好并不符合该学校的特色,自然很难发挥得最好。甚至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伊顿每年都有几个学生,因为压力大或感觉无法合群而退学的。相反,如果能够把孩子内心最大潜力挖掘发挥出来的学校,才是最佳选择。如此的观点,在当时听起来不免觉得高大而空泛,日后我才慢慢地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在当时最后彻底打动我们的,是校长的这句话:“孩子所擅长的,将决定他未来从事的职业(career)。而他所不擅长的,则决定了他将来的性格(personality)。”对于我来说,这是前所未闻的教育理念。通常,我们培养孩子,总是关注所擅长,并把它努力培养成更加擅长,以此鹤立于众人。至于所不擅长的,则尽力避免。比如不擅长体育,就让孩子去发展文艺及学习方面的能力;不擅长交流,就规划某些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职业为发展方向,比如学术研究。联想到我的大儿子,学习能力超强,但是有大部分亚洲学生所共有的内向腼腆。如果放在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中,他很可能是考试中的佼佼者,但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太可能专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改善其内向的一面。而在英国的教育观念下,他未来的人生可能会有趣得多。我们为之动心了,选择了这间学校。

接下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对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成长。比如每年十二月,全校师生和家长都会集中在一起做圣诞礼拜会。礼拜会由牧师主持,唱诗班学生唱赞美诗,之外还有五个学生分段朗读《圣经》中的相关篇章。十一月的时候,学校就会公布需要朗读的篇章,并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参加选拔会。虽然明知我家儿子胆怯羞涩,口音和声量都不能和大多数本地孩子媲美,但我也给儿子报名了。三百多个学生中选五位,孩子毫无悬念地落选了,我也并不觉得失落。但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新学期开始了,有一天儿子回来告诉我,老师安排他在星期五的中年级礼拜会上朗读。后来我才了解到,所有报名选拔会的学生,即使落选,也都会被逐一安排在学校各种规模不同的集会上领读。而入选的学生,在下一年会被避免重复安排到规模最大的圣诞会,以此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又比如,因对英法之间的海底隧道感兴趣,我孩子在假期做了个十分钟的小电影,来介绍其背后的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历史起源及结构设计等。校长就安排他在周三的晨会上播放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回答台下全校学生的即兴提问。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几年下来,他内心的怯场无形地被弱化了,在众人前发表见解也渐渐地变得没有那么艰难了。

 

我家大儿子好静不好动,对阅读痴迷,对运动不感冒,也不太乐意去冒险尝试新事物。体育课的橄榄球,他觉得太粗鲁野蛮,碰撞中也很容易受伤,于是从来不冲入人群摸打滚爬,也不加入近距离搏击。一直都只保守地远观,好不尴尬。可是橄榄球是必修课,冬季学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三个小时的球赛。校方的态度是,橄榄球是团队运动,少任何一个队员都无法进行比赛,不在乎你球技如何,但需要参与并完成自己所在的位置的角色任务。他当然只有硬着头皮坚持。三四年下来也渐渐适应了,现在也开始近身搏击tackle了。至于下午自由选择的课外活动,我儿子则回避所有体育项目,只愿选择科学实验,程序设计等智力项目。但学校的要求是: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项目,但必须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项目,以及一个从未尝试过的项目。校长分析认为,我儿子可能是因为介意肢体冲撞而排斥橄榄球运动,但并非不喜欢体育运动,建议尝试游泳,划船等不与他人发生直接身体接触的运动。于是,那年的课外活动,我儿子选了自己擅长的国际象棋,和很讨厌的划船(Rowing),以及从未接触过的弓箭射击。一学期下来,儿子发现弓箭课还蛮有意思的,可还是不喜欢划船。到了第二个学期,儿子觉得划船还可以,因为能有机会很好地锻炼上肢肌肉,这是其他运动所不具备的。第三个学期,他很乐意去划船了,因为老师经常表扬他日渐提高的划船速度。而现在,划船竟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了他的最爱。而去年冬天,儿子竟出动提出要去尝试滑雪,这可和他不爱冒险不爱运动的一贯风格不同。我带他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没想到一周下来,无论多冷多累多危险,儿子都没抱怨,而且从此爱上了滑雪。

孩子在幼小时,会因为这样的引导和协助,去学着尝试新事物,慢慢地就会走出心理上的舒适区,淡化了许多可能的自我限制,其个性可更健康地成长,未来职业发展也会有更多可能性。如此对个性发展的关注和建设,并非只针对个别学生,学校通常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理念也绝非偶然,而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私立学校中。毋庸置疑地,对个性中欠缺部分的培养和引导,比追求分数和考试重要得多。亦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所在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