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谈教育之十:丑陋的中国式教育

个人日记

 

最近,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一个教育纪录片很受众人关注,讲述的是5个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一所政府学校Bohunt用中国式方法教学一个月的情况。除了彰显通常意义上中国式教学与英国政府学校教学的差异之外,这场公开的国际教学秀,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国式教学的一次自取其辱,暴露出其很多丑陋的方面。同时,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来认识英国教育,尤其是英国私立教育的精良之处。

什么是中国式教学?就如同英国式教学到底是什么,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人能够为之提供准确定义,也没有人可用一种教学方法来概括一个国家所有老师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老师、学生、课程、学校的教育理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的方法总是有各种差异。目前中国很多中小学也在尝试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包括把多媒体、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引进课堂教学。因此单纯地用想象中军队式管理、权威式灌输的教学方式来界定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显然有失公允。

但这个记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却暴露了中国式教育最丑陋的一面:扼杀学生的个性。整齐划一地做同一件事比如广播操、在课堂不允许提问、不允许自由发表不同意见等,中国式教育向来都在无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你可以看见一个顺从安静的学生集体,却看不见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性、有差异的个体。在这样的体制中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变成服从的机器,可以通过消化教师精心准备的知识去有效地应对考试,但是在考试之外,涉及到创意及个人想法时,他们就茫然无措了。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从某个角度揭示了中国教师的致命缺陷:素养不足。“中国的学生比你们聪明多了”,“你们在给学校丢脸”,这些过激的言辞显示出了教师缺少自控力和基本的修养风度,和英国的教师素质相差甚远,和所谓的绅士风度更是风马牛不及。老师若是谦谦君子,学生也必受潜移默化。反之亦然。而这种无形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人格及未来发展的影响更为久远,相对而言,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显然无足轻重了。

纪录片中所显示的学生纪律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是中式教育的不足,但是如何处理纪律问题,却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上本质的不同。

纪律问题,有课堂人数的原因,也有教学理念的原因。该片涉及的英国学校是指政府学校,和私立学校不同。就课堂人数而言,英国政府学校通常是每班30人左右,他们也并非没有纪律问题。但没有学生是坏学生,纪律有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有问题,却意味着课堂教学有问题: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教学程度是否难易适中,教师是否缺少掌控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和技巧,等等。

而英国的私立学校,课堂人数通常在12-18人左右。对于英国私立学校教师而言,除了小班制教学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使课堂纪律问题几乎都自动消解了:其一是根据差异进行教学,其二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笔者这些年一直在英国顶尖的一所私立女子学院任教,两个孩子也在私立学校读书,我的感受和经验是:纪律问题在私立学校从来都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正是在英国的私立学校,真正的因材施教得以尽可能地去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老师的绝对尊重。学生可以随时提问,甚至打断教师的讲课,也被鼓励去质疑和挑战老师。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即使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也会被给予鼓励和认真引导。

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其擅长的科目或技能。学习成绩并不说明学生聪明与否,而只是说明学生在这个特定的科目所处的学习程度不同。中文课不出色的学生,可能德语或法语非常流畅,或者在音乐及运动方面很突出。这个科目上学生所知也许不如老师,但在其他很多方面,学生很可能远远超越了你的认知。真正的竞争,是学生和过去的自己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和别人之间。英国私立教育所着重的,是尊重学生,并帮助每个学生去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潜能。

获取知识,是一种人的天性。求知,本是一种愉悦的过程。老师,并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只是传递者。真正的知识,是开放的,是可以被更新和再创造的。怀疑精神、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知识进步的最主要原因。没有一个天才或科学家,是因为仅凭被动接受知识而造就的。当片中的中国老师让英国学生背诵swim swam swum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莎士比亚并不是通过背诵语法和参加考试而产生的,而且莎士比亚当年的作品里拼读和语法错误比比皆是。英国私立学校的教学并不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是非常努力地鼓励学生张开眼睛去提问质疑,去挑战权威,去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寻找论据发表辩论,并亲身实践去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未来创造力的最大爱护,也应该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所在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