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未触及的毕节味道

随笔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周五晚九点成了近期许多中国人守候的时光,舌尖上的味道再次在中国人的心湖投下一粒石子,荡起圈圈涟漪。也许与第一季风格过于迥异,第二季才播出,鲜花与板砖就开始齐飞,众多吃货们认为第二季太多煽情立意。其实仔细想想,如果不是承载着这许多的人文,食物本身只为果腹,延续生命而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味道浓缩着一方的人情与故事。当《舌尖》第二季开篇就提到贵阳丝娃娃和雷山鱼子酱时,作为地道的贵州人,为《舌尖》终于触及到黔香,心里荡起了激动的波澜,而作为地道的贵州毕节人,带着各种酸甜苦辣咸,转而思念起毕节那独具特色的味道,那是《舌尖上的中国》不可能触及的味道,却是几千年以来萦绕在一代代毕节人的舌尖上、经久不散的味道,这个味道凝练着毕节的人间烟火,只有真正的毕节人才能品出这份本真与厚重。
  太多的感慨留到以后再叙吧,现在忍不住把舌尖上的毕节拿来与大家分享,你喜或者不喜,毕节就在这里。很是遗憾的是,现在无法配上图片,或许给愿意耐心阅读的你留一个遐想的空间,也或许哪位毕节的友友突生怜悯之心,大方地给传上几张图片。

 
  舌尖上的毕节:酸菜
  酸菜是毕节人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其貌不扬,却深入毕节人心里
。毕节有句俗语,“毕节人三天不吃酸,走路就打穿穿(形容走路蹒跚不稳)”,这儿的“酸”并非酸味的食物,仅指酸菜。这可想像出毕节人对酸菜的热爱。
  毕节酸菜,不管从制作方法还是味道来讲,与中国其他地方的酸菜没有一点相似。走出毕节,就算是毕节人也无法做出酸菜的,除非带着酸本,也就是酸菜坛子里淹着酸菜的汤。这也许是毕节酸菜最具神秘的地方,因为制作酸菜必需有酸本,而酸本却只有做成酸菜后才能生成。这颇有点相似于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不过这成了千年来把毕节人紧紧相连的一条纽带。在以前,每家做酸菜,要么在酸菜未吃完之前就赶快做第二坛,因为酸本保存的时间很短,吃完了要搁个三五天不做,就得到邻居家讨要酸本。而正是这一来一往,乡邻们相处和睦,多少的矛盾也在这相互的讨要中化解了。
  其实,毕节酸菜的制作很简单。春秋冬三季,制作的材料就是本地青菜,夏季用油菜或萝卜菜。做的时候,用大火烧一大锅开水,等水翻滚开来,把未洗的菜放进去,手脚一定要快,菜在开水里打个滚,就马上捞出放进预先准备的凉水里,再慢慢地清洗干净,挤尽水切小放进坛子里,加入酸本,适量倒入烧开的面水,紧扣坛口,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青黄而香脆的酸菜就可以出坛了。别看制作方法简单,有的毕节人一辈子也做不出一坛好酸菜,不是失去脆性就是发出一种难闻的味道。
  酸菜做好,不是从坛子里夹出来就可以直接入口,要用酸菜做出什么美味,就要靠主妇们或者是厨师们大显身手了。可以与腊猪脚一起做成一锅香味四溢的酸菜火锅;可以佐以折二根(鱼腥草)或是油炸花生米凉拌成一道开味小菜;可以吃牛羊肉火锅时,端上一盘脆生生的酸菜,保准汤里剩肉也不会剩酸菜,
当然,毕节人最爱的还是那一锅素豆米酸菜汤。一锅煮好的芸豆或是小豆,加入几大勺酸菜煨在一起,配上辣椒做的蘸水,撒上一些木姜花(当地人也有叫蘑菇花的),味口再不好的人也能吃下一大碗饭,毕节的年轻父母们一谈到孩子挑食偏食,大都会说“晓不得怎个办,只个娃儿除了酸汤,啥子都不喜欢吃。”
 
  舌尖上的毕节:莲渣闹
  莲渣闹确切地说是一道汤,而非一道菜,毕节人最钟爱的汤,除了酸汤,就是莲渣闹了。做莲渣闹的食材很简单,二三寸长的小白菜秧、新鲜的奶奶青菜(奶奶青菜是毕节当地的一种蔬菜品种,离开毕节的土壤,就很难种出来)、瓜尖(南瓜藤蔓上端掐下的嫩叶)加香菜(青菜的一种,有些地方所叫的香菜在毕节当地叫芫荽)都可。
  把菜择好洗净后(如果是奶奶青菜,要切成两寸左右的菜段),准备好小半碗酸汤和一锅豆浆,豆浆烧开后,加入择洗好的蔬菜,慢慢地用筷子在四周往下按,以免豆浆溢出,菜也煮得比较均匀,菜煮软后,慢慢均匀地倒入酸汤,看汤清亮了就关火。做得好的莲渣闹上面铺上一层白色的豆腐脑,隐隐地透着下面蔬菜的青绿,汤色如刚泡好的龙井,清亮中带着淡淡的碧绿,喝上一口,带着蔬菜和豆浆的清新味道,回味甘甜悠远。
  做莲渣闹,其实毕节人叫点莲渣闹,一个“点”字,境界全出,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喜欢全素的,就配上一碗豆豉辣椒蘸水,烧上几个小菜,一顿香喷喷的饭就成了;喜欢荤的,就在在豆浆里加入一些肉圆子或是炖好的小排骨,再放入蔬菜慢慢点;也有喜欢吃辣的,就干脆点好后,放锅加油,用豆瓣酱和糍粑辣椒炒香后,加入莲渣闹
做成火锅。

  舌尖上的毕节:锣鼓菜
  锣鼓菜,毕节的赫章县叫姨妈菜,这两个名字因何而来无从得之,我一直甚奇,因为两种叫法不管是从字义来讲还从形上来看,都相差甚远,不过,锣鼓菜正式的学名几乎全中国人都知晓,叫柴胡,中医治感冒常用的一味中药。
  每年的四月至五月初是锣鼓菜上市的时节,这个时候的锣鼓菜嫩,有野生的,有家种的,过了这二十多天,锣鼓菜就在菜市场绝迹了。大多数毕节人都喜欢锣鼓菜,但不是每一个毕节人都吃得惯,因为那一股中药味,外面来的人更不会问津了,当然也无从问津,一是根本不知道这东西,二是吃锣鼓菜的时节很短,就短短的二十多天,三是很少有餐馆会买锣鼓菜,除非知道老食客中有喜欢者。想吃锣鼓菜,就得赶上这四五月的这二十几天来毕节,走进毕节人的家里。不过肯定的是,外地人很难喜欢上这味道。
  锣鼓菜的吃法不外乎两种,第一种就是做成莲渣闹;第二种就是加入一小把米、一小把黄豆和嫩豌豆荚一起用清水煮熟,再配上一碗毕节霉豆腐做的蘸水,吃起来那个香啊,淡淡的中药清香、米香、豌豆的甜,不仅增进食欲,还能清热解毒,预防感冒。

  舌尖上的毕节:洋芋
  洋芋,也就是土豆,学名叫马铃薯。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餐桌上,没有人会对它陌生,用洋芋做成的食品,任你知识再丰富,恐怕也难真正地数清楚。这儿把洋芋列为毕节舌尖上的美味,主要因为毕节人对洋芋的喜爱,还有毕节洋芋的味道,毕节的威宁县所产的洋芋,味道更是上乘
  就我所去过的城市,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人喜爱洋芋像毕节人这样喜爱。毕节人喜爱吃洋芋,用毕节话说,可以当顿,也就是只要有洋芋,不吃肉不吃饭都行。即使在生活困难时期,只有餐桌上摆上一盘炸洋芋或是洋芋丝,就可以让人不惦记肉。
  毕节人喜欢吃洋芋,毕节人到了外地却很少吃洋芋,用毕节人自己的话说,味道不纯正,不好吃。确实,在我所吃过的外省洋芋中,没有哪一次吃出洋芋的香味来,都带有一种水气,淡而无味,而毕节的洋芋,含淀粉多,不管是烧炸煎煮,还未吃就满屋飘荡着香味,令人垂涎,吃在口里自有说不出的一种香甜。
  洋芋的吃法多种多种样,每一种都能勾起毕节人肚子里的馋虫,而其中最喜爱的是最简单的烤洋芋,不是放进烤箱或微波炉烤,而是在碳火上或是柴火上烤出来的味道。已到中年的毕节人的记忆中,或许都有那么一个竹撮箕,把烤好的洋芋放进里面使劲滚动,一会儿烤糊的那一层就被蹭掉了,留下焦黄一层裹着洋芋,几双小手不是去拿而是去抢,比的就是个手快,手慢的只有等着下一火烤的;在记忆中,总有那么一个场景,一群少年在山中燃起一堆柴火,洋芋在黑黑的手里左右换着,腮帮子鼓起使劲儿吹着……

  毕节的味道就这么简单,它没有你在荧屏上看到那些大菜出身不凡,也不是所谓什么珍馐,就是那样几样简单的蔬菜,这不意味着毕节的美食只在这几样蔬菜上飘香,而是这几样小菜在每一代毕节人的舌尖上萦绕着经久不衰的味道,透着毕节饮食的朴素哲学,传承着一方风土人情,借用一句话,人们最爱吃的东西,从来就不在舌尖,而是在心田!


   

  
  
  

  
  




文章评论

风雨彩虹

只有那故乡的味道才是舌尖上的美味.... 问好身在异乡的妹妹,找机会来万州,尝尝万州舌尖上的美味....

淡然飘雪

跟着你的文字,品味着千里之外的佳肴,馋的我口水一直在流。[em]e163[/em] 水流。[em]e102[/em]。。

风雨彩虹

我自己也做酸菜,做法不一样,是先将青菜挂着风干几天,入清水搓洗去苦水后挤干(也可放在干净的布袋里包裹好放进洗衣机里甩干),然后加盐揉搓一下就放进家有泡姜泡椒的泡菜坛子里面密封。酸菜是个百搭菜,鸡鸭鱼肉都可配。

云海听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造就一方美食。介绍的几种毕节味道从选择食材、制作工艺、特色特点可谓详尽生动。美食未必要珍馐,可口喜欢的就算。

今晚去摘星

羊羊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食材及制法之妙向我们娓娓道来。读着读着就口颊生香,读着读着就食指大动,读着读着就饥肠辘辘,怎么办啊,羊羊还不赶紧上酸菜[em]e113[/em]

Anita

写的真好,口水都快流出了[em]e124[/em][em]e124[/em][em]e124[/em][em]e124[/em]

蓝媚儿

[em]e124[/em]被说了,那个洋芋,就是那个土豆子是我滴超级爱。

山寨王

中国的美食文化如果收集入册,我想也不逊色于四书五经,而这方面的收集难度不亚于司马光传记《史记》,因为除了好的文笔,还需要精通厨艺,也请羊羊老师不但把地方小吃写的如此绘声绘色,也发掘天下文友,写尽天下名吃,再来一个舌尖史记,如何?

紫玉清幽

一桌美味尽收眼底,看得见吃不着[em]e124[/em][em]e124[/em][em]e124[/em]

紫玉清幽

我这里只有冬季才制作酸菜,方法也不一样,其他季节只有在超市买袋装的,少了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