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锦文:我参与水稻亩产30万斤“实践”
个人日记
[摘要]高产卫星田选在二中队合山煤矿小铁路边,面积1.3亩。
1958年早稻登场时,国内报纸、电台竞相发表《广西环江县飞出水稻亩产十三万斤大卫星》特大新闻。此报道套红标题,还配发有大姑娘坐在未割倒的谷穗上的特写镜头照片,借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环江“壮举”,一时轰动国内外。广西公安系统管辖的古瓦农场(在来宾县)不甘落后,奋起超环江,决定晚稻放一颗亩产30万斤的大卫星。笔者原系(广西)平乐农民报记者,1958年被错划右派,遣送古瓦农场劳动教养,得以亲历那次不寻常的“实践”。
古瓦农场当时是以“劳教”右派分子为职业的农场,有七个中队,成员超千人。右派分子被遣送到这里接受“劳教”后,都想快些“脱胎换骨”,重回人民队伍,对场规和领导的决定,唯命是从。这一特殊群体,为放高产卫星的决策者提供了最理想的人力资源。
这个农场的领导,对超环江劲头很大,说干就干,毫不犹豫,并决定由我所在的二中队实施,兄弟中队予以支持。
场部首先开动员大会,以环江为榜样,说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道理”。宣布此举不许失败,只许成功。号召大家在这项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生产活动中立功,争取早日“摘帽”,重归人民队伍。
高产卫星田选在二中队合山煤矿小铁路边,面积1.3亩,排灌方便。行动之始,先在田边扎大彩门,横额上置“学环江超环江,实现晚稻亩产三十万斤”的醒目横幅标语,向社会昭示古瓦农场勇争上游的雄心。
接着,对高产卫星田进行深耕,采青压青,增强肥力;把田基加高加厚,提高保肥储水功能。
参加实际劳动的百来人,以军事化行动迅速投入挑厩肥下田劳动,他们为了完成高定额,夜以继日挑不离肩。深夜困乏不堪时,便躺在路边歇息。半饥半饱苦战两天两夜,便把二中队所有猪牛栏的厩肥挖地扫数挑完。一亩三分的高产卫星田,厩肥施放了几寸厚,简直是以肥抵土。经辘轴滚溶再细耙一遍后,准备插秧。
接着,集中力量把月前按季节插下的20亩已分蘖成禾的晚稻拔起,挑运到高产卫星田重新分成单株插植。株行距规格是1×1(市寸)。挑选一批插秧能手,接受田头技术质量培训后才下田,一字排开开始作业。特设两个人在田的两边挪移标有寸长标志的小绳子作标度,插平一行后退一行。如此精细,果然做到横平竖直。几十人折腾了一天后,禾苗移栽宣告完成。场队领导即予表扬、鼓劲,说放高产卫星最艰巨的工程已完成,要树立“三分种七分管”的思想,乘胜抓好今后的田间管理。
劳教队员中的农技人员暗地算账,以每立方米稻谷实重750斤计,1亩(665平方米)平地上堆放30万斤稻谷,其厚度为1.8市尺左右。亩产30万斤,意味着打下的谷子放在一亩田中也要1.8市尺厚。如此,禾穗往何处生长?亩产30万斤,显然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是,谁也不敢对放亩产30万斤高产卫星说半个“不”字。他们怕因此被指为右派言论,是攻击总路线、大跃进。他们被错划为右派遭劳教折腾,早已谈“右”色变。
插植后,按常规给禾苗施生根回青肥,但人们望眼欲穿,禾苗不但毫无生机,反而转黄了。有人说是禾苗密度太大,通风透气条件差,建议在田边设鼓风机鼓风,让禾苗纳凉。在鼓风设施未装好之前,焦急得为禾苗的生死争朝夕,用竹笠和葵扇在田边为禾苗拂风驱热。
又过了几天,高产卫星田里频频产生气泡,有农业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田中大量厩肥在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发酵产生的沼气,是田中土温超高,不适宜禾苗生根了。田土发高烧,为禾苗鼓风岂不徒劳!
结果,前后只有十多天,高产卫星田的禾苗全部上了西天。亩产30万斤大卫星上天的宏伟计划宣告彻底破产。此举,不但耗费了大量劳力、物力,还使20亩本已生机勃勃的晚稻,因拔苗移作高产试验而颗粒无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西地方志通讯》曾载文披露:环江县的亩产十三万斤大卫星,也只不过是把几十亩已近成熟的早稻连根拔起搬拢到一丘田,收割后把所得谷子一再重复过秤上账,凑足十三万斤产量的数字游戏而已。上世纪90年代编修的《环江县志》,设专门篇章详记此事,既详述操作过程,还细列前因和后果。对此,《广西地方志通讯》曾载另一专文,评说《环江县志》此一篇章的特设,表面上似给环江县抹了黑,实则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有益的精神财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