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女子为何哭倒秦国长城?

情感天地

孟姜女“哭”了上千年,直到唐代才“倒”了秦国长城。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又是如何能哭倒了万里长城?

    在历史上,难道真有孟姜女此人?这个貌美如花的小女子难道确有“哭长城”一事?她哭的所谓的“长城”又是在哪里?一个娇弱女子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哭”法,终于连长城也“倒”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认为,孟姜女原是无名氏,最早根本没有“哭”。“最早记载的孟姜女是没有名字的。她是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称为记梁妻。”

    在《左传》中,最早记载了有关记梁妻的故事。“记梁出战莒国,死了。尸体被运回齐国,齐庄公要求在城门外就进行吊唁。但是,记梁妻坚决不同意。她说,‘记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就干脆不要把他的尸体运回。如果没有错误,记梁就是为国捐躯,那么应该能够到宗庙里面进行祭奠。’于是,齐庄公就按照规矩很正式地进行了仪式。”

    原本故事到此可以结束了,其中没有关于“长城”、也没有关于“哭”的内容。顾颉刚先生在1927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对此故事起源也有说明。顾老撰文描述,“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她是一个知礼的妇人。”那么,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子说齐人善哭,因为孟姜女哭,从而改变了齐国的风俗,导致了一个国家善于唱哭调。但是顾老推测,很可能齐国本来就善于唱一种哭腔,有这种风俗,所以才有了记梁妻的哭。

施爱东认为,把孟姜女故事的中心放在“哭”上,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当时“天人感应”的需要。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西汉重天人感应。而“哭”能够跟“天人感应”挂钩,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并能够最终在故事中稳定下来。

  任何时代都会用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某种哲学思想。西汉就借助了记梁妻的故事,使其成为“天人感应”的一个个例。“不过,这所有的研究都只能说是猜测。”至于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这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是,历史却有孟姜女的“哭”可以崩城、甚至“崩山”的记载。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记载,是刘向提出来的。”从此,孟姜女“哭”的威力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

    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说她哭崩了记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记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记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据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梁山崩是春秋时的一件大事,从此,梁山崩与记梁妻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除了表现出记梁妻哀哭感天以外,也因为“记梁”的名字中有个“梁”字。不过,崩山的说法后来还是渐渐沉寂了。

  施爱东认为,“关于哭崩了什么城,最早记载并没有提及。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哭的,也不知道崩了什么城。至于哭长城的说法,是到了唐代才有的。”

  其实,孟姜女“哭”了上千年,直到唐代才“倒”了秦国长城。自从“孟姜女”和“哭长城”联系在一起,有关“哭的是哪里的长城”这个话题就在民间争议开来。

  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山东境内。又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要不然为什么秦始皇会在一怒之下邂逅这位美丽靓妹。应该说,无论是齐长城还是秦长城,这些种种的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至于秦始皇也是在唐代才和孟姜女挂上关系。而最早二者是怎么挂上钩的,也都只能推测。不过,对于为什么故事会和秦始皇联系上的问题,这是寻找共同知识的需要。故事总是会附会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物上。

  说到底,任何故事必须依附于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才能为更多的人记住。一开始说孟姜女哭的是一个城市的城墙。随着不断传播,需要说成一个为更多人所知晓的地方的城墙。当故事在齐鲁大地流传时,就成了哭崩齐国城墙。传播到全国范围时,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个全国都知道的城墙。这时候,它找到了一个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共同知识的指认物,就是秦长城!

  在哪个地方流传,就哭倒哪个地方的城墙。当然,故事绝对不会一开始就从齐长城变成了秦长城,很可能中间还有过其他的城墙。为什么那些都没有被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别的城墙不是共同知识,不为大家所知晓。

    正是因为如此,原本没有“哭”的孟姜女,从春秋到了唐朝,终于“哭倒”了秦国长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