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勇解读:懂懂日记2015-3-10《渐行渐悟》
个人日记
“这个茶碗,我告诉你是杀人犯昨天用过的,你还敢用吗?”
“心理学上有一道题: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你敢穿吗?”
//田勇说:签名书是一种气场的加持,做营销是不是同样可以考虑:没有气场的加持,就是比拼价格和质量?
他说:“你有读者,就说明有市场,你不要觉得误导了他们,例如整天谈如何赚钱之类的,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阶段,因为遇到了你,而提升了很多,那么你对他们是有积极意义的,你进入了下一个阶段,那么就会遇到下一个阶段的读者,你又会带着他们走一段,等你年龄大的时候,你回头看看,觉得哪篇文章都很幼稚,但是在每篇文章出现时,都有它当时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田勇说:有读者,就是有价值,不同时期传递的价值,满足不同时期的人群,也是文章的“活在当下”。
我说:“是的,因为一旦小有名气了,主动送故事的人太多了,各类奇葩故事,什么类型的都有。我觉得我写长故事的能力很强,写短故事的能力很差,因为短故事对文笔要求太高。”
//田勇说:有名气,自然就有投稿了,就像卢松松,现在原创的不多,很多是投稿的,软文,程度不同——“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
我说:“今年,我给自己的目标是瘦身,就是把每篇日记从7000字变成5000字,明年变成3000字。”
//田勇说:我的解读会更瘦,哈哈。开个玩笑,其实,解读懂懂日志的过程,也是学习,体会,和提高自己的写作。
他说:“都很高。假如你每篇日记只剩了300字,写的很深,未必有今天的人气,因为人们更喜欢通俗文化,喜欢粗糙的边角,喜欢口语化和天马行空,你只能是要精简一些,但是不能矫枉过正。”
//田勇说:不同的文章和写法,面对的用户群体也不一样。比如鸡汤的读者,和《商界》的读者,层次都不同。
我说:“去年。2013年的时候,别人交给我120元的阅读费,我送他一本书,还要帮他发个广告,你知道为什么吗?120元对我很重要,其实我利润只有40块钱。谁要是送我3000元,我都要磕头似的对他好,人的骨气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我不知道你能理解不?去年创业,突然逆转了,感觉整个人的气场也变了。”
//田勇说:由120到1200,我理解的是姿态的不同。销售来说,低姿态并不能卖出更多,因为大家的心态“便宜没好货”!
他说:“我觉得,你文章出彩在两个点,一是内观,二是人性。你比一般人大胆,敢扒开内心给别人看,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相似的,所以你能够让人有共鸣的感觉,另外你悟性很好,觉察到了内心的活动,而且在试图摸清它的规律,迟早会捉住它,并且驾驭它,那时就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田勇说:扒开内心,也吸引了好奇的读者,但是关注懂懂,还因为他的坚持。
我说:“平静了太多。2014年上半年,我跟媳妇吵了无数次,就是因为装修的事,说来说去,其实就是疼钱。如果现在遇到类似的事,肯定不吵了。我有个观点不知道对不对,赚钱也是修行,使人越来越平静,当然也越来越贪婪,因为总有人站在那里等你,等着你攀比。”
//田勇说:因为赚钱了,才能体会到“修行”,没有钱,就是“穷酸”,同样的事和同样的话,换个位置, 换个人,大家的解读都不一样了,当然主要还是自己。
他说:“其实,我就是这个建议,因为你具备举重若轻的实力,也具有编故事的能力,你给自己设计30个角色,商人、地主、屠夫、逃犯、乞丐、国王、武士、将军、谋士等等,参与到历史事件中去,用人物的命运去写历史。”
//田勇说:代入
我问:“一直不死?”
他说:“是的,你经历的越多,越平静,因为你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知道人性的规律,当你看着儿子、孙子都老死的时候,当你从妻妾成群到民国后的一夫一妻,这些东西都会引发人们的思考。你知道《三国演义》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吗?”
我说:“最大化的贴近史实。”
他说:“对!小说就是小说,是可以天马行空的,你不要担心别人骂你是野史,无妨,只是小说而已,你的核心卖点是启蒙人们的思想,是突出了人性,或是人性的贪婪,或是人性的善,包括道德的变迁、婚姻的变迁、法律的变迁。”
//田勇说:小说,就有编的成分,不是历史。有没有草船借箭,有没有气死周瑜,有没有木牛流马?都不重要,但是我们当真了。
所以,写小说,但不说是小说,可以美化或者丑化,或者遮蔽。
大家忙着写自传体,是不是小说呢?
我说:“基本如此,我是纯粹野生的,没有任何推广,没有被媒体报道过,没有虚假流量,从每天几十人关注一直走到今天,除了那些八卦之类的自媒体,算是人气最旺的了,但是想再突破,已经非常难了,除非是走正规路线,去各大平台谈合作,《罗辑思维》那么多会员,其实不赚钱,因为他们推广成本太高,另外会员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很多人关注只是图个热闹,并非是真正的有吸铁石一般的磁力。”
//田勇说:罗辑思维是公司在运作吧,我知道脱不花妹妹,比知道罗胖的早,哈哈
虎嗅,脱不花
他问:“你跟活佛在一起,有啥感触?”
我说:“其实活佛一句正经话都没跟我聊,至少跟他见别人时不一样,他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是聊的生活琐事,甚至在你们眼里很荒唐的事。他只是比我大几岁而已,我们相互揽着肩膀,就跟朋友似的闲聊,这就是我心目中优秀的修行者,特别的平静,你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静与净。相反,那些见了面就给我念经的,我特别反感。”
//田勇说:景点里忽悠的,更让人反感。
我说:“明白了寺院是企业!当然,这些与我关系不大,我基本不去烧香拜佛之类的。我收获最大的是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任何偶然其实都是必然,因为偶然也是果,一定是前面种了因。”
他问:“那寺院贩卖的是什么?”
我说:“贩卖的是恐惧和希望!”
//田勇说:各有评说
文章评论
网赚哥
写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