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爆料:国家食品检测机关是如何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
个人日记
至少在我看来,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是个说来话长的悲剧。
其真正的意义,主要在于威慑,而不是查出结果。
国家在建立商品质量监管体系的时候,把商品流通的整个环节划分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分别由工商、质监管理。
按照相同的思路,监管食品时也是这么划分。
具体来说,分为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餐饮服务。照我的理解,生产领域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等,这里面负责监督的包括农林渔、质监、药监等部门,流通领域则是销售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工商(现在是食药或市场监督)、进出口检验检疫(隶属质监)、动检等等等部门,餐饮服务由卫生(为主)和工商负责。(以上是过去的划分,现如今全都由食药局监管,某些地方无食药,则是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局+食药+其他合体而成)
各个职能部门都采取抽检的方式对各自管辖领域的食品进行质量检验。
为啥是抽检?因为全检检不起,实验室可做的理化试验有数百种,精确检验结果每种都极其昂贵,这个成本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无力承担,所以要做的往往是针对重点项目进行批次检验,或者抽样对随机项目进行检测。
作为流通领域的执法者,我单位曾经有流通领域进行食品抽测的职能,这个职能设计的颇为精妙,好处多多,鉴于个人总结能力欠佳,一时无法具体归纳。
我擅长的,是吐嘈。
以下,逐步黑暗,不喜欢的童鞋可直接跳至结尾总结部分
=================================================================
在食药局把食品监管职能划分走的头一年多,我基层单位负责食品抽检的大哥(大爷)退休改行在单位门口看门了,所以这工作落到我头上。
在大爷退休前数月,我和他老人家一起参加食品检测仪使用培训。
整个培训过程不超过两天,培训了两种(个牌子的)仪器。
那仪器,大的颇大,小的也不小,分别具有多种检测功能,简单来说是通过化学变化引起被检测物颜色改变,或通过光谱测试得出数据,或举起来对比颜色卡,得到检验检测结论。
大的,价值二十余万,小的,五万,一单位两个。
我真正用过的,就是那个小的。(想象一个上网本,下面连一个大盒子,且自带win7,yeah~~)
算上各种配套设施,以及之前发过的各种东西,重复的不重复的。
累积五十万的设备挂在我的头上,一辆5系了有木有。
还有无数的试剂,价格不详,但一定不便宜。
某一日的检测开始。
首先,要找个人跟我去抽检。
在我们的基层执法单位,某些个岗位是没人愿意干的,比如法制,业务内勤,食品检测员等等。
具体原因或许是麻烦,累,得罪人,没油水……
很好,我身兼数职,刚好把这它们占齐了。
而行政执法,现场是必须两人以上到场的(交警是个例外),必须有谁陪我去。
抽检很麻烦,很耽误时间,所以随便抓个人跟我去肯定各种推脱,
他们的其他工作不完成,是要有被抓走的风险的(真抓人呐!)。
还好我让头定了个规矩,每月一个组辖区抽一次。
找到同事甲后,开车去大型超市,只去大型超市。
为啥是大型超市内?大型超市比较规范,不合格食品很少出现。
应该去小店小铺抽比较容易发现问题吧?
大型超市能开发票,能刷公务卡。
小店铺不行。
什么?什么?
抽检是必须要买回来的,您以为是直接拿走么?
同时我必须执行的规矩说了,公务消费必须刷公务卡。
刷不了卡的,需提供说明盖公章,开发票和明细,自己先垫钱。
公章?说明?个体户有个屁的公章……
发票也开不了的咋办……
之前的大爷是自己掏了。
WTF,老子拿全单位最低的工资,干最多的活,鬼才垫钱,更不要说掏钱了。
小店嘛,十有八九无法完成报销条件,于是商户经常说:不要钱了,你直接拿走算了。
我:测一个不合格出来罚你两万,你确定么??
商户:……
所以,除非上级点名有指向的任务,我只去大型商超。
工作指导说了,本月抽校园周边的辣条。
得了,超市买点豆腐干吧。
(某一次,街道拆迁遇阻,希望我单位抽检经营食品的拆迁户以找茬。我说不去。正团转业来不久的管片非拉我前往,说街道主任说了,街道出钱,团长大人自己就先垫了。后来……反正团长说了,以后再也不干这扯犊子事了。)
到超市后,叫前台把值班店喊出来,找个人跟我们去买东西。
一边买一边照相。
买东西必须每种两份,一份用于检测,一份备样。
因为我们这个行政机关是没有检测资质的,所以我干的活仅仅是快速检(粗)测。
如果发现有问题,要把备样送分局,分局再送专业机构检测。
那样的话,其实还应该再有一份备样,以便商家不服检测结果时复检。
鉴于北京市的食品检测合格率在97%多,一般也就买两份。
真测出不对,马上再去买一个相同批次的,反正大型超市,货多。
相同批次没了咋办?换一个……呗。
买完东西,付账开发票,到超市办公室,找个座写文书。
计有现场检查笔录,抽样工作单,抽样记录,封条等等
每个商品需要记录批次,商标,产地,厂址,名称,净含量,等等等
一般也就写三十分钟就写完啦,让超市的人挨个签字。
把东西用封条和胶带卷起来,多缠几圈,弄成类似一团一团的形状。
我不太明确为啥要弄成那样,大爷教我时说的是“显得比较认真”。
(封条粘起来的那一部分,一般是局里食品科要求送样的时候才做。
我自己测的话,直接兜回去就完了。)
全都弄完后开车回单位,吃午饭晚点(火车晚点的晚点)。
正式开测时,先把食物…被检测商品拿出来挨个摆好,
按照检测项目分类,一般我会控制在三个项目之内。
买的东西一般也是提前计划好的两三类,因为测相同的项目会比较方便,
鉴于我还有若干种想干永远干不完的工作,
我要是买10类,测10种,得花上三五个工作日,那我就是个二丙。
我头上挂的每个机器,都能测数十种项目,
每种项目都有对应的试剂或材料,一盒或三四个,或七八个。
测一次,若10个同类型东西,一盒就用完了,都不够测二次取平均值的。
测一次二氧化硫,恩,这半年可以不用再测了。
下半年发新试剂再说。
材料怎么那么少?那间办公室很大,里面塞满了材料,可轮到每个项目,就是如此。
专门的试剂对专门的机器,互不兼容。
我有三四种机器(品牌),各个用法不同,是不是可以换个姿势再来?
反正每次都是拿说明书现学方法……
工作指导说了这次还有一些项目……我翻遍了整个屋子。
没有这种材料。
看看包装箱:不是用完了,压根没发。
很好,这个项目合格。
查看过一遍攻(shuo)略(ming)后,
开包装取样,本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每样来一些吃吃。
吃?检一个项目也就用一丁点,剩下的不吃的难道扔了?
就是一次吃那么多类似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好的体验,分给偶尔来串门的同志们吧~
(如果这次测话梅或蛋糕较多那是极好的,可测咸菜怎么办……)
检测的过程,一般就是取样、粉碎、加水、加工加热、等、加入试剂、等、
加入第二三四种试剂、等、提取上清液若干滴(注意不是毫升,虽然有价格上千的取液器)、
拿反应卡反应、等、塞进机器或对比出数值,记录。
鉴于这个过程中动辄十余分钟的等待时间,一样一样一下午也就测两个,
所以往往几个样品同时开测。
(同时开测会不会混乱?)
(呵呵。)
如果注意看我上面的流程,会有加水混合然后怎样怎样提取上清液。
可是实际操作完全凝固成了炸酱的状态怎么破?
木有上清液,完全是混合的泥巴怎么破?
培训时明明有过滤器,有滤纸,检测流程里完全没有是肿么回事?
那玩意完全是黑色的我去……
电子秤上粘了奇怪的东西……
这是几号样品?好象是顺时针摆的吧,怎么会移动了?
测温枪好像快要爆炸了……
要不再测一次?
上面说过,没材料了。
下班时间到了,还是记录一下先撤退吧。
(次日)我去这是谁写的什么东西,完全看不懂啊……
好了,数据录入系统,报表也完成了,发送,下个月再见。
有没有仿佛看到一个阴影在角落里说:
好黑暗的感觉,从买东西开始头到尾都是你一个人决定的?
这一切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了?
呵呵。
总之,这项工作我一直干到食药局职能划分,
那些价值五十万的设备被转战食药局的前同事们带走了。
====================================================
对于以上不严肃的部分,我曾经有过认真的思考,并且准备写一份调研(报告)想要反应情况,
不过我写得太慢了,刚刚才有了一个提纲,食药局的职能就划走了。
我看了看,提纲完全能够看懂,直接把弊端部分贴上来,
即是我对之前流通领域食品抽检过程实际缺陷不足的总结。
抽检弊端思考:
1、人员问题,方法精度差,检测不规范
方法不精确,源于设计不精确,描述不精确,培训不精确,设备与培训不一致不到位。
工作人员兼职任务重、时间有限、培训不足、条件简陋、不爱干、人员流动性大
并非我局要命的主责,在基层工商所重视程度不能掩盖其他危险的责任。
解决方案:改为专业监管后(食药局),集中专业培训、招募专业人员,
在派出机构设立之初建立好适当条件的检测室
有条件适度提高待遇
2、成本过大,效率低下,浪费
设备极其昂贵、大量重复购买,材料不齐
试剂昂贵,有些不普遍的检测试剂无用而反复购买、抛弃,浪费
需要的试剂严重不足,无法进行精度测试,例:一次检测用完一年量
解决方案:改善采购环节,集中购买试剂,按需求做计划,然后分配。
3、期待技术突破,解决测试精度问题,或改进为精确测试,取消快检
思考:实际环境中难以实现快检,绝大多数为带回办公室检测。
尝试解决方案:增加精确检测机构,减少快检队伍数量,提高快检队伍质量。
设计机构应征求基层意见,拍脑门很蠢。
4、费用问题。设计败笔
北京买东西必须用公务卡,出示明细小票、发票才能报销。
已有设计:不能刷卡,需出说明。
能达到条件的只有大型商超。
问题多、隐患大的小食杂店、小型经营者无法刷卡甚至无发票
bug:连发票和公章都没有,手写说明?放弃检测?
无法报销,执法人员自掏腰包,伤及积极性,伤及检测效果,或为商户承担,程序违法。
解决方案:协调,改善设计。
文章评论
阳光
这个有点过了,现在实验室认证,食品安全检测必须需要资质,写这篇的绝对不是业内人士!不要以讹传讹!
葫芦优
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