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农业只属于有情怀的人》节选
个人日记
农业之所以步履维艰,核心问题是中央对农政策永远是雷声大雨点小。
试想想,这几年中央出台了很多支农惠农政策,但有多少真正落实到基层呢?
像“农业的机会来了”这样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农业圈子外的人写的。因为对于农业圈内的人来说,不存在讨论机会问题,不管有没有机会,该做的还得做。
但奇怪的是,不同背景的人谈及农业,目光都会齐刷刷地盯向了政策,答案似乎是高度的统一,但结果却总是南辕北辙!何也?
更让人不解的是,“农业的机会来了”被喊了十多年,似乎没有人认真解读:是十多年来农业始终如一的存在着一个机会?还是农业的机会十多年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来?亦或是十多年来农业的机会马上要来?
我的兄弟姐妹以及父辈祖辈们,没有政府的支持不也一直在做农业吗?为什么我没有了政府的支持会抱怨?我做农业的理由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支持吗?
农业无所谓机会不机会,它只是适不适合,农业只属于有情怀的人。
机会主义是对农业最大的伤害
正是由于农业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默认这种责任,无可推脱。
然而,当下中国,人们讨论农业的发展机会时,却仅仅讨论它的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而剥离农业所承载的特殊使命。虽然也有很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展望有机农业的“机会”,但所谓的机会来了,实际上说得再通俗一点儿,就是赚钱的机会来了。而一旦以赚钱为根本目的农业,就是导致中国农业一片混乱的根本所在。
有人从事农业产业,而有人只是在投机赚钱;有人生产的是食品,而有人只把食品当商品。虽然都是“农业”,讨论语境不同,对“机会”的理解不同,结局也就不同。
没有情怀,抓住了机会,对农业来说,不是建设,而是破坏甚至灾难:一是它掏空了政策,掠夺了本属于农民的福利,导致产生了纯粹的投机主义;二是破坏了农业自有的生态平衡,让农业自身陷入急近功利的恶性循环;三是导致了粮食和食品安全,人人自危。
农业的政策扶持则是直接打到账户上的真金白银。正因为是真金白银,于是乎,它就成了一批机会主义者的唐僧肉,谁都想来咬上一口。
但当2007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尤其是媒体大谈特谈“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当各级政府在都大力“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时,我开始不祥地预感到,在这个政策推动下的“产业链条”里,农民必将会沦为一块别人的垫脚石,不会得到半点的好处!
事实上,本人曾粗略地统计过,08、09年间,仅我所能拿到的中央各部委各种名目的支农惠农资金项目文件多达20多项,但这些钱有多少真正补贴到了农民是毋需回答的。
本来是惠农资金,却被瞅准了“农业的机会来了”的人抓在手里。而没有抓住的人,就只能得到“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的答复,开始报怨;或者从此走向步履蹒跚的耕耘之路。
而在这个热闹红火的“农业的机会来了”热议过程中,农民在哪里?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还在城里打工呢!
这种主流的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为:一帮研究投资和商业模式的人告诉你农业应该怎么做;一帮有钱有权很任性却不懂农业的人到农村跑马圈地;政府在利益的诱逼下开始以产业化或新农村改造的名义赶农民上楼;一些从来没有下过地只会鹦鹉学舌般的专家开始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种田”……
从此,在“一号文件”的号角声中,对农村、农业、农民涸泽而渔式的掠夺正如火如荼:原本是已经成片的梨树,全部被砍倒种成葡萄规划建设中国最大的“波尔多”酒庄;一个偏居一隅具有传统工艺的小而精的食品加工厂,一夜之间放出口号来要争世界第一;原来家家户户豢养的过年猪,农户➕公司”的模式下,老母猪下崽也必须整出个“标准化生产”……
于是乎,在这理念的主导下,此前寿命七八年能上树爱吃虫的鸡,在温度、湿度、光照、隔音全副武装的现代化车间里,只能是抬起头喝水低下头吃食。在其可怜的30天左右的生命里,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毛毛细雨……外界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足以让这些生命瞬间灭亡,它们的生命已经脆弱到必须依赖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才能维系。
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化肥、催熟剂可以没有底线的使用,狠不得今天种地明天就长出庄稼;为了让鸡多下蛋,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强光照射;因为发现猪只要不动就没有能量消耗,就会多长肉,所以给猪喂上迷糊药,让它吃了睡睡了吃;掠夺式产生方式造成生态环境失衡之后,为了抵御病虫害,什么样的剧毒农药都敢用……农业自身的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了,不管是种植的粮食蔬菜还是养殖的牛羊猪鸡,它们统统失去了生命的本性……“湖中的蓑衣草已经枯竭,这里已没有鸟儿的歌唱。”
这种以逐利为目的农业生产方式,最大危害还在于,它完全删除了农业首先作为食品的基本属性,仅仅把食品沦落为可兑换货币的商品。
因为讲究科学、高效,本来一天下一个蛋的鸡,变成了一天下两个蛋;本来三个月才长二十多斤肉的羊羔儿,硬是催肥到三个月长一百多一斤肉;本来四个月能熟透的西红柿,为了让它早日上市卖钱,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变红;又红又甜是西瓜的本质,结果如今却只红不甜;又肥有瘦是猪肉的特征,结果现在的猪肉却只瘦不肥;利益的趋使下,大蒜可以一夜之间从两块涨到十块;绿豆随可时“豆你玩”,生姜能天天“姜你军”;前天还信誓旦旦地规划建设“最大的葡萄酒窖” ,昨天农民的葡萄就烂成堆;全国人民潮水般地涌向国外购买牛奶,而国内的牛奶只能倒进沟里……
在这样一个只在乎抓住机遇而没有情怀的产业链条里,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产业规律空前混乱,粮食安全岌岌可危,食品安全人人自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