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总替医生说话
个人日记
我为什么总替医生说话
如今,医患关系有很多乱象,过去的有些故事很可能是未来的预言。
梁启超的故事
1926年,梁启超尿血,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刘博士给他做的手术。割下右肾之后,发现只有黑点,没有肿瘤,显然是出了问题。
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马上发表文章说《宁信医不如无医》,接着徐志摩也写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抨击文章《如果我们得病怎么办》。一时间,社会上出现大量谴责医生的声音,大家纷纷建议梁启超到法院起诉大夫。
那时候的协和不像现在的协和,西医在中国刚起步,依然处于风雨飘摇和众多怀疑之中。鲁迅曾在文章里用反讽的语气说:“我告诉医院的朋友,从来都是这样的,不要去招那些没希望、不太好救的病人,因为治好了出去没人关心,但是如果死了抬出去的话,就是轩然大波,医院可能就要倒闭。”
对于这个有明显错误的手术结果,梁启超没有动用法律武器。他在风波之中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我和医院之间的事情》。他认为一切都是正常的,而且医生的态度、治疗都很好,最后他希望大家支持协和医院。
这件事发生两年后,梁启超又得了病,他依然选择到协和医院去求治,最后在那里病逝。
梁启超当时充分认识到,西医刚进入中国,这是一门科学,如果因为自己的案例而击倒西医,更多的患者将来可能是直接受害者。他没为自己维权,是不是维护了我们所有人的权益?我们几代人是不是受到了后来西医快速发展的恩泽?
医生、律师与上帝的故事
再讲一个未来的预言。
如今,大家都认为医患关系最糟糕的是中国。去年我去台湾的花莲,参加台湾慈济中秋节的一个活动。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大夫讲了一个美国最流行的段子,他说现在美国的医患关系也很糟糕,律师大量存在,他们跟在患者后面,等在医院门口,只要有人治病,就给患者发类似小广告的东西,告诉患者“出了问题找我”。也就是说,律师在怂恿患者跟医院打官司。因此,美国的医生几乎是在律师的监督下生存。监督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是当它成了这样一种乱象,医生当然有怨言。
段子是这样的:都说医生死后可以上天堂,有一天一个非常棒的医生上了天堂,他以为上了天堂一定有好的招待,没想到却是上下铺,一屋几个人。然后他就去找上帝:“我们救死扶伤,怎么到天堂之后住宿条件这么差?”上帝说:“对不起,我这儿正忙着准备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我还要亲自去致欢迎词。”医生连忙问:“什么人?至于您这样?”上帝答道:“律师。”医生一听更生气了:“我一辈子跟他们打交道,总是他们折磨我,为什么律师上来的时候,你还要如此欢迎他?”上帝说:“每天上天堂来的医生有很多,律师这却是头一个。”
美国的医生用这样一个段子挤对律师,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未来的故事?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医生恐怕也要准备好,在未来的某一天,患者的后面跟着的不再是职业“医闹”,而是律师。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退步。当一切进入正常的程序之内,患者的后面有法律进行保护的时候,恐怕是进步。
先守住底线,然后仰望星空
医疗和法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法律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最低的道德底线,不是上限,法律从来不承担过高的道德追求或者更完美的境界。但是法律的重要职责也恰恰在于此,一个乱的社会,如果底线不被守住,后果是什么?因此谈到医学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分为三个境界:守住底线靠什么?靠法律。提高底线靠什么?靠自律。但是追求上限靠什么?靠全社会更和谐的旋律。
守住底线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结核病菌的分离者特鲁多医生有个著名的墓志铭,上面写着医生的职责:“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
偶尔去治愈,因为有相当多的病,人类目前是治不了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必须冒风险,但是科学一定会有失败。中国现在最可怕的一面就是,不允许有任何的过错,厌恶失败,整个社会充满着成功学。
我们不仅不能把医生的努力当作犯罪或过失,还应该表扬和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好行当何尝不是?这个社会上夸医生的太少了!如果我们都对医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尊重,同时又有方方面面的约束,自律才能成为现实。
我觉得我们要追求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和谐的旋律。中国古人早就强调了,做任何事,圣人从不为大,都是从小的事情做起,才成其大。换一个角度去说,追求更多美好的目标,都要先从守住底线开始。底线守住了,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文章评论
木子
医生是医疗行业的核心,也是医改的主力军。解决看病难,关键在医生。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医改就很难成功。因此,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是增加好医生供给的重要手段。只有最大限度解放医疗生产力,增强医疗卫生行业的资源动员能力,创造有利于好医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看病难才会得到根本缓解。
妮子 雷瑊君
[ft=,2,] 国外正在流行的十大健康生活方式 一、常唱歌国外科学家曾将20名老歌手与不经常唱歌的同龄人进行对比,发现歌手的胸壁肌发达、心肺功能好,而且心率缓慢。唱歌的好处不亚于跑步、游泳、划船等,许多职业歌手的寿命比普通人长10余年。唱歌还能使人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二、晒太阳美国纽约州的居民推崇有空即晒太阳的生活方式,多晒晒太阳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因为阳光本身就含有一种很营养的成分,也就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D。但是晒太阳之前,切记一定要先涂好防晒霜,以免被晒伤。冬天晒太阳还是有必要的,它可以更新身体内的坏死部分。 三、雨中行冒着霏霏细雨逛街或散步是现代欧美人的一种时髦,雨中散步有许多晴日散步所不可比拟的健身作用。一场毛毛细雨降落大地,可洗涤尘埃污物,净化空气。此外,雨前残阳照射及细雨初降时所产生的大量离子,享有“空气维生素”的美称,令人安神逸志,心情舒畅,并有助于消除阴雨天气容易引起的人体情绪郁闷症。 四、少食肉俄罗斯眼下流行素食风。他们认为,大量食用各类肉及其制品,会加重某些疾病或诱发某些疾病。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液包括血液、细胞内、外液等都是弱碱性,人体内的PH值与我们进食的食物有密切关系。如果摄入酸性食物过多,就会使体内PH值失衡,进而引起酸碱平衡破坏。所以,食物的酸性、碱性搭配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五、饭后息在日本、韩国,“饭后稍休息,再去百步走”已成为一种健康养生的大众之举。如果饭后立即从事剧烈的运动或紧张的脑力劳动,就要从消化器官抽调一部分血液支援身体,造成消化器官的血液不足,从而影响消化。同时,肌肉活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能抑制消化器官的活动,也同样会影响消化。在饭后散散步,参加一些不太紧张的文体活动,对健康也是有利的。 六、挺起胸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专家认为,抬头挺胸,不仅令人有气质、看上去年轻而精力充沛,而且抬头有助减轻腰骨疼,挺胸会减少脊椎的负荷,肺活量可增加20%~50%。空气吸入得多,身体组织所获得的氧气量也随之增多。当一个人获得较多氧气供应时,身体就不易疲倦。 七、静坐思忙中偷闲,静下心来,每日静坐冥思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排除杂念,放松身心,有助解除神经头痛、降血压。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居民流行这样的健康风。静坐对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慢性病,亦有显著作用。人们如能经常静坐,就会心情平静,血脉畅通,疾病也就不易发生了。若经常受愤怒、恐惧、悲伤、情欲所干扰,心烦气躁,则必致气血失调,久而百病丛生。如年事已高的人,或体弱多病,冬天觉手脚冰冷,则静坐之后便会觉得手足发热,可见静坐能使血气畅通,无所不至。夏天气候炎热的时候,静坐又能使身体清凉。 八、天伦乐业余时光,共享天伦之乐,已在日本、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颇为流行。我们每天的生活面临太多压力,这种压力需要及时调解。“家”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压场所。不论白天的工作多么烦躁,回家后都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并与亲人们做一些互动,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可以和爱人一起做一份丰盛的晚餐,可以和父母共同欣赏一部电影或是看一本书。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好了不少,自然有利于健康。 九、步当车以步当车在欧美国家已日渐盛行。像所有具有持久性的身体运动一样,步行能促使器官燃烧卡路里,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能量,减少脂肪的储存。如果你常常走路,你的体重就会下降,身体的曲线也会慢慢改善。已经证实,心情抑郁的人和备受压力折磨的人每周步行3/4次,每次30分钟,能有效改善情绪,提升自信心。一次充满活力的步行,能激发快乐荷尔蒙—内太啡的分泌。这种天然减压能减轻身体病症,如失眠、日间疲倦、善饥症和食欲不振等。 十、行善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与恶小而为之!这是千古流传的名句。首先,做好事的人会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敬。不论大善还是小善,都会得到不同的回报。行善时,受益者也会对你感激不尽,善事也得到了良性循环,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传递,对后代起到了实际的教导作用。其次,做好事的人会获得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满足,这有助于强化人的免疫系统,调节身心“合二为一”,有利于健康长寿。[/ft]
妮子 雷瑊君
身体健康否十问来自测 伦敦知名私人健身教练设计出一套简单的自我评估健康方法,只需要回答10个问题即可。 新华社电 伦敦知名私人健身教练汤姆·万利斯设计出一套简单的自我评估健康方法,只需要回答10个问题即可。他建议每周健身3次、每次45分钟,每个季度自我评估健康一次: 1.运动多久喘不上气?如果你做些普通的健身动作就上气不接下气,就要给你的健康打个问号。 2.需要多久才能恢复?身体是否健康不在于训练频率或强度,而在于两组训练之间身体状态的恢复程度,健康者心率平缓下来的速度相对快一些。 3.你能跑1英里(1.6公里)吗?如果能在10分钟内跑完1英里,说明你的心肺功能不错。 4.能保持平板支撑1分钟吗?如果做得到,甚至能超过1分钟,说明身体状态不错。 5.能碰到自己的脚趾吗?如果不能,恐怕需要增加锻炼。 6.脂肪百分比是否达标? 7.能做到午饭后小憩片刻吗?这样有助保持健康和活力。 8.是否容易感到有压力?是的话,可以出门散散步,或者去健身房活动一下。 9.是否能够全神贯注?如果难以集中注意力,试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10.是否难以入睡?如果是,甚至在放松一段时期后仍然入睡困难,那可能是因为你运动不够。
妮子 雷瑊君
[ft=,2,] 减肥不宜太快 以免越减越肥 减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拿得起、放不下”的事情——减肥是艰难的,也是痛苦的,很多人会尝试节食、运动、药物减肥等方式,却都以失败告终。其实减肥欲速则不达,减肥太快太狠,就容易跟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对着干,一旦坚持不下去,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越减越肥”。营养专家指出,减肥的速度最好是控制在一个月减1~2公斤,一些不太胖的人减低5%~6%的体重就够了。 ●减肥的过程中一周称一次体重就好,最好在刚起床空腹排便完毕时称 ●肌肉消耗的能量为脂肪的1.5倍,更多的肌肉意味着更好的减肥效果 医学指导/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 减肥为什么难?人有惯性体重记忆! 很多人通过运动、节食减肥好一段时间了,但是仍然看不到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介绍说,这是因为人体对体内脂肪和体重的下降非常敏感,一旦发现两者明显下降,马上刺激饥饿感来提醒自己多摄入食物以维持原来的体重。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会通过维持惯性体重和脂肪含量的方式来降低死亡的风险,然而这种能力到现在却成为减肥的最大障碍。进化决定了人类是喜欢高能量食物的物种,节食减肥一般到7~10天左右,身体就会做出反应,让基础代谢率降下来——这时如果放开饮食,那么摄入的食物热量就将远远大于消耗的能量,所以快速反弹是十分正常的。 曾晶指出,减肥是一个极其考验意志力的过程,有很多人比较向往快速减肥,但是快速减掉的是水分而不是脂肪。食用代餐虽然能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但是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一旦停止食用,也很容易出现体重反弹。欲速则不达,曾晶认为减肥的速度最好是控制在一个月减1~2公斤。在减肥的过程中不宜天天称体重,一周一次就好,最好选择在刚起床空腹排便完毕的时候称。 现在有很多女性为了穿衣效果更好一些,过分追求“瘦成一道闪电”的效果。其实,太瘦的人(BMI指数在18.5以下)身体内的蛋白量会比较低,是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健康,看起来人虽然精神状态不错,但因为过于瘦弱,在面对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冲击时,就容易受到伤害。比如,同样生了一场病,营养水平好的人可能恢复速度快过消瘦的人。她提醒,有些人其实并不胖,但可能为了追求更好的身材而进行减肥,实际上只要减低5%~6%的体重就够了。 间歇性禁食,虽有道理但不要盲目 禁食疗法诞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饮水、进食少量蔬菜汁外,禁食其他主食,这种方法成了很多人减肥的首选。曾晶指出,间歇性禁食有一定道理,例如“过午不食”在一些人群身上的确有效果,但也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不可盲目跟随。我们可以选择晚餐吃少点,但也不是说不吃晚餐了。有的人减肥的欲望强烈,但耐心不是很好,可以尝试减掉晚上的主食,只吃青菜和肉,喝点汤,或者把大米饭换成红豆饭,会有较快的减肥效果。 曾晶建议“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而且在营养搭配方面要合理,严格控制糖、油脂的摄入,把零食换成水果,同时要注意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和粗粮。粗粮食物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市面上的粗粮面包之类为了改善口感会放很多糖和调味剂,反而增加了不少热量,最好多吃“原始”一点的食物,而不是精加工的食物。一些低糖或无糖的所谓“健康食物”并非不含有热量;一些低脂产品通常也含有较高糖分,从热量上来说,低脂食物和同等量的高脂食物是差不多的。 运动:更多的肌肉意味着更好的减肥效果 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要配合一定的运动锻炼,包括一定量的有氧运动,还有力量训练。曾晶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体重减少的同时,尽量避免身体骨骼肌的减少。在静态条件下,肌肉消耗的能量为脂肪的1.5倍,更多的肌肉通常意味着更好的减肥效果。 运动强度要在身体承受范围之内。靠运动减肥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每次运动1~2小时,以中速跑、跳绳等有氧运动为主,再配合适当的力量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一味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不可取。 运动减肥不宜饿着肚子。很多减肥的人都有一个疑问,运动前后该不该吃饭?曾晶回答说,运动前30分钟要吃一点容易消化的东西,如香蕉、葡萄干、含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等,这样也能达到减肥的效果,而且不会因为低血糖而产生不适,但不要吃脂肪和蛋白质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运动后要控制好食欲——有很多人在运动消耗之后有饥饿感,想“大吃一顿”,建议可以吃一些含糖和蛋白质的小吃,如脱脂酸奶、全麦饼干、瘦肉制品等,但要注意减少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甜点和汉堡之类最好别吃。[/ft]
妮子 雷瑊君
[url=http://www.ycwb.com/ePaper/ycwb/images/2015-08/12/B04/res08_attpic_brief.jpg][img,500,275]http://www.ycwb.com/ePaper/ycwb/images/2015-08/12/B04/res08_attpic_brief.jpg?pt=5&ek=1&kp=1&sce=0-12-12[/img][/url] “太医”大多不是“御医” 作者:邓万祥 电影电视中,经常能听到“太医”、“御医”的称呼,两者有何差别? 太医与御医这两个称呼的来源不同,所指的范围也不同。御医中的“御”字表示对帝王的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汉语里这样的词汇很多,如御旨、御览、御用等。顾名思义,御医也就是宫廷医生,是专门为皇帝、妃嫔、皇子等皇室成员看病的医生。因为御医是指御用医生,所以无论是供职在太医院的医官还是地方上举荐来为皇帝看病的名医,都可以被称为“御医”。 太医这个称呼则是古代医官名。早在周代,宫廷中就设有掌管医药的官员,当时称为医师。到秦汉时,医官被称为太医令丞,这个官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隋文帝时期,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医署,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唐代太医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太医署是皇家直属的医学行政、教学机构,分为医学部和药学部,其中的医学部又分为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科。进入太医署的学生要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再进行分科学习,各学科有相应的学习年限,如在医科的细分科目中,体疗科(相当于内科)的学制为七年,疮肿科(相当于外科)、少小科(相当于儿科)的学制为五年,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的学制为四年,角法科(相当于外治法)学制为三年等。除了入学考试以外,太医院的学生还要经历月考、季考和年度考核。考试成绩优良的,会得到奖励和晋升,有机会成为御医;如果考试成绩不合格,则会被淘汰退学。 唐代太医署的模式为后代所继承,宋代有医官院,金、明、清称太医院,所承担的职责基本与太医署相同。虽然太医院是最权威的医学机构,但太医们的品阶并不高,如清代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称御医,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与县令同级)。第二等称吏目,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级别是“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30人,无品,严格来讲是不能独立看病的。 不管品阶高低,太医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医术高明的医生,因此,宋元以后,太医这个称呼就常用来作为对一般医生的敬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