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和怨恨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毒害

淡然悟语

 

 

      群居社会的矛盾由来已久。在与他人在物质与精神的博弈中,“失败”会是一种常态。因为个体再怎么聪明、再怎么勤力总有偏颇或马失前蹄的时候。付出没有收获;全力的付出却得到恶果,悲情和怨恨也就有了产生的基础。

 

      所有的精神都能通往过去,也能联系未来。他们往往通过语言、行为、动作来表达。经历过的所有错或对往往给人貌似真理的表象。但人们“大而化之”的世界观或人生观会降低人们的视力。太多单一的一己经验描述,使许多人失去了考查人与人之间差异、矛盾、理念、共处的耐心。那些被现世的现实被悲情和怨恨严严包裹、缺乏超验、超现实思想的破解和解脱。

 

      所有的这种精神悲情和怨恨,很容易造就一己之私,过分关切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的安慰,而缺乏思索与己发生关系人们的思维。

     


 

图片
 

 

     一个人,面对除己以外的所有人群,毫无忏悔、毫无自省的习惯,只会处于现世的焦虑中。

 

     即使周边的生活处于道德绝望;即使自己的心房感受不到一点温暖;即使身体处于恶俗的森林里。有自我安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人,只要目光高远总会找到硬朗又温柔的心理底线。

 

      即使陷入共同的集体无意识,人与人也是有差异的,各自的“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思考,会让幸福或痛楚都有不同的表情。如果人们对这种差异缺乏起码的敏感意识;如果人们对这种差异缺乏自觉反省的意识。精神与肉体的痛楚就会随之而来。

     


图片

 

 

精神与肉体之间抽象又具体的联系问题,是个大问题。协调好了,会是个获取永恒幸福的泉源。当然不能做道德绝望下,所有感觉被冻结的看客。对所历的事物进行小心翼翼的分析、分辨,用自己的感官与信念去反驳或妥协。一成不变的偏见与先入为主的看法,总只是个时间单位。总有自己反驳的机会或妥协的必须:斗过了;斗不过而已。 即使妥协也就没有更多的悲情和怨恨。敏锐的心灵总会有敏锐的触觉。感受幸福或痛苦的几率同样会很高。 
 

 

由此可以证明、发现:可以体验到绝望的人,也必能深悟到希望;可以感受到痛的人,必定品尝到爱。至少他们的精神触角细胞与肉体感觉细胞 都还是好的,没有受到功能性破坏。

 

      幸福的人不会承载更多的、敏感的快乐细胞。造成人与人之间,幸福与痛苦的差异性,是缺乏精神天平。掉进陷阱或深渊的事件,实际上和那陷进或深渊毫无关系。山川地貌古已有之,悲情或怨恨一种早已存在的现实,还有什么意义?即使把这种感触当作一种心灵安慰,也是一种虚浮的安慰。

 

       获取关切肉体与灵魂如何发生联系的勇气与能力,是心灵自我完善、提高的惟一途径。悲情和怨恨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毒害。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