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推新T-Max 400胶卷
个人日记
柯达推新T-Max 400胶卷
近来关于柯达的消息似乎都不是很乐观,质量门风波、全球裁员、炸毁生产基地大楼……种种迹象表明,昔日的影像巨人从胶卷的获利越来越难以为继,浴火重生的柯达似乎要全面放弃胶卷产业了,这令不少至今仍钟爱胶卷的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黯然神伤。不过事情似乎不完全那么令人失望,对于胶片,柯达永不言弃。
最近,柯达宣布推出新款版改进型的胶片产品——T-Max 400专业黑白胶卷。柯达称,这将是迄今为止,正式尚品化生产的成像最锐利、速度最快的黑白胶片。
相关知识:关于胶片的基础知识
胶片结构: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
乳剂
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如此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
卤化银晶体具有一经曝光其结构就发生变化的特性。这一化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对我们并非重要,其变化的终结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拍摄时,光线通过相机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上,当光线到达卤化银晶体时,这些晶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并与邻近也受到光线照射的卤化银晶体相互聚结起来。
这种因卤化银晶体聚结而形成的团块仍然是极其微细的。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多,就有更多的晶体聚结在一起,光量愈少,晶体的变化和聚结也愈少。没有光落到的乳剂上也就没有晶体的变化和聚结。这就是说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胶片乳剂层的微观领域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
胶片一经曝光,立即产生潜影—— 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必须将胶片进行显影操作才能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牢固影像。当胶片显影,结构已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便转化为黑色金属银颗粒的聚结体,从而产生影像——负像。胶片上那些没有感光的,也就是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晶体即被一种称做定影剂的化学品洗去,使这些部分呈现浅灰或透明。
结果是负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没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 这就是黑白照片的成像基本过程,彩色照片只是的成像过程与之类似,只是不同的层形成不同的色彩。
片基
上面说的是感光乳剂,片基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说过卤化银晶体是均匀地悬浮在明胶液中,并被涂布在片基上的。片基的功用只在于提供乳剂一个固体的附着之地。现代感光胶片片基一般都采用乙酸纤维酯薄膜—— 一种透明的塑料。实际上,在胶片被剥去乳剂层后,剩下的就是一张片基。乳剂仅仅是被涂布在片基上面的一层极薄极薄的涂层。
可以想见,胶片片基材料并不一定非用乙酸酯材料不可。感光乳剂可用以涂布在任何固体物的表面来进行感光成像的操做。当年达盖尔银板法(D-aguerreo-type)和铁板法的印相操做,其基材就是一片薄薄的金属板。早期的"幻灯片"片基则是一片玻璃。今天你可以看到照相影像被制做在纸张上、瓷器盘碟上、T恤衫上和各式奇特材料的表面上。可以说,任何固体物都可被当做基材,把感光乳剂涂到它的表面。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照相胶片片基都是用乙酸纤维素酯制成的?因为乙酸纤维片基柔韧而富于弹性,可以卷绕起来成为胶卷;因为它极其透明,不会影响照相影像;因为它呈化学惰性,不可能与紧贴在一起的乳剂中的卤化银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因为它不易燃烧(与早期所用的硝酸纤维片基不同),而且质轻而价廉。
这就是说,所有胶片都是由一层极薄的卤化银乳剂被涂布在透明的片基支持体上而成。
关于柯达T-Max工艺
T-Max 是柯达公司的专利技术,采用T-Max工艺的胶片,其乳剂中感光颗粒呈T型片状。柯达宣称,采用这种乳剂结构,可以使胶片的感光度更高,同时成像的颗粒度只有同类非T-Max工艺胶片的三分之一,而分别率提高3倍以上。
凭借T-Max、Tri-X等专利科技,柯达在胶片生产工艺方面傲视同侪,产品畅销不衰,缔造了当年的影像帝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