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上的“哭唱队”

杂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特殊的职业已悄然兴起于家乡农村的葬礼之中,它就是乡亲们口中所说的“哭唱队”。

       各“哭唱队”的成员从四五人到七八人不等, 她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逝者的葬礼上
表演文艺节目和为逝者哭灵,以及在去殡仪馆的时候一路为逝者吹吹打打、奏乐开道。
 
       负责哭灵的女人大多在四五十岁左右。所谓“哭灵”,就跟清唱哀曲差不大多。哭调是地方上的一种特定旋律的哀乐,哭词主要是讲述逝者生平经历,讲述其生前如何勤劳俭朴、如何为子女操心费神、如何为家庭为工作鞠躬尽瘁,多以赞美为主。

       许多年前,在“哭灵”尚未职业化时, 每当村里有人去世,为逝者哭灵的主要是其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和亲朋故旧中一些女性亲人。如今,
除了我们的父辈、祖辈中的女性长辈之外,会哭灵的女人已不多见,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离世之时,都只会放声痛哭和默默流泪,当然,其悲伤程度绝不亚于哭灵

       和逝者亲人们自己哭灵所不同的是,虽然职业哭灵女们的哭腔悲悲切切,颇似感情真挚、悲痛欲绝,可事实上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表演,因为她们的脸上并无半点悲伤的神色,
她们将哭灵服务明码标价,代替逝者的子女、晚辈们“尽孝”——公开在舞台上以哭唱的方式为委托者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她们可以瞬间完成从“哭灵女”到“文艺节目表演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虽然“哭唱队”一词的“哭”字在前,可她们却是以唱为主。节目的表演形式有歌曲、舞蹈、小品等。节目的题材虽然也包括
对群众进行家庭美德教育这一方面,却也不乏言情搞笑类的,甚至还有一部分是荤段子。我个人觉得在这样的一种场合,吹吹打打、眉飞色舞地表演着一些庸俗不堪 的节目,绝对是对逝者的一种大不敬。 

       哭唱队的宗旨就是“一切向钱看”。她们有专门用于表演的服装、乐器、道具,以及一些搭建简易舞台用的材料。整场的演出费一般是两千元左右,表演时间大约在晚上七点半至十一点之间,其中哭灵和其它的费用另计。在开演文艺节目之前,必须先进行“跑堂”,即所有穿着孝服、戴着孝帽的孝子贤孙们,在哭唱队成员的敲锣打鼓之下依次围着逝者的遗体转上三圈并行鞠躬礼,且每人每次都必须给予那些人一定数额的人民币。演出的终场还有一出“踩高跷”的节目,目的也是向逝者的儿孙们索要小费,当然,她们的说辞是“一切皆为逝者”。

       如此铺张浪费且又匪夷所思的闹剧却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尤其是村里的一些大姐大妈们,她们喜欢观看这样的表演,而逝者的亲人们也认为摆出这样的一种排场就是对逝者最大的重视和孝顺。

文章评论

【平平淡淡】

我老家现在也有。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请外人哭自己的爹娘。老人在世的时候多尽孝岂不更好?死后在怎么哭有何意义?

织女

南方有,北方没有的。我实在不能接受。

★星晴★

亲人的离世是人世间最悲伤的事情,除非近者年事已高,是一种寿终正寝的结束,要不然我觉得这样的表演实在不妥。

/sun晴空万里/sun

纯粹是花银子扯淡之举,活着时的孝顺比任何死后的哭哀要好得多[em]e114[/em]

墨默

[em]e181[/em] [em]e163[/em] [em]e176[/em]

简单幸福

这也是当地的风俗所致,苏州这边也有!

桃花心木

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情况,大同小异,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程序,虽然我们会觉得不符合。人死万事空,与其这样铺张浪费,不如活着时好好照顾。

昨日黄昏

类似“哭唱队”的情形我们这里也有,不伦不类的。生时不好好孝顺老人,死后再排场又有何用呢?

低吟浅唱

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候挺无奈,有道是“做给活人看”,似乎不做就是小气,程序就不完整了。

123

喜欢黄手帕的各类文章,原因,文笔娟秀雅致,技巧娴熟端庄。待23细细品读学习。[em]e183[/em] 读此文联想孔子曰:祭而丰,不如养而薄。[em]e100[/em]

蓝天白云

我们这里称“军乐队”,如果不请他们来,别人会认为小辈们不孝,所以军乐队也因此趁机敲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