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何以与当今反腐倡廉联系紧密?

个人日记

     作者:承上启下

一周前,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专程到河南省林县红旗渠视察,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深情唱起《红旗渠》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重温50多年前红旗渠修建时的战斗历程,再谈从严治党,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刻,相当长一段时间多少有些沉寂的“红旗渠”再度引起人们的热情关注。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为何在此时专程去红旗渠视察?“红旗渠精神”与当下的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到底有什么联系?4月5日,中纪委网站又发表专题文章《红旗渠50年前的工程账本记述了什么?》深刻阐述了“红旗渠精神”与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关系,读来令人感慨、感动、深思。
修建红旗渠历时十年、投资近亿元(当时的近亿元,摊到现在至少百亿),竟未发生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资和资金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贪污,所有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现在看来简直是无法想象。其中有件事虽小,内涵却非常丰富。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回忆:干部常年驻守工地,衣物无处存放,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他买了个废弃的炸药箱当公用衣箱。为了“说得清楚”,他干脆把收据贴在箱子盖板上,谁打开箱子都能看到。这张小小收据,堪称是红旗渠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透露了当年干部们“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机制的信号。只有管理严密,干部对制度心存敬畏,才能不想贪,不敢腐,也不能贪,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红旗渠时代”的制度和管理,无疑是今天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榜样。
当年修建红旗渠,组织领导者也是要冒巨大风险的。工程困难太大,有人反对怎么办?工程艰难,半途而废怎么办?上级不支持怎么办?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就认准一条:为了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彻底解决林县百姓世代企盼的水源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红旗渠的通水彻底改写了林州缺水的历史,成为造福一方的“幸福渠”。“要干好一件事,就应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任何情况下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时隔多年回顾,杨贵总结,“如果碰到风险就退缩,再好的事情也办不成。”红旗渠蕴含着对党的优良传统、共产党人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正确的群众观、利益观、政绩观和荣誉观的具体体现。这些对今天的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仍旧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红旗渠工地上,看不出谁是干部谁是民工。总指挥长、副县长马有金是抡大锤的好手,抡开12磅大锤,一口气能打一百多下。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脸膛黝黑,人称“黑老马”,“县长”倒很少被提起。在领给养补助时,干部群众却有不小“区别”:1960年2月至8月每天,民工补2市斤,干部补1.5市斤;1961年至1966年每天,民工补1.8市斤,干部补1.2市斤……干部的标准始终低于群众。党员干部能够领导人民办大事,必须与人民同甘共苦。所有参与修渠的干部,用行动彰显了党的纯洁信念和优良作风。红旗渠的干部,不仅是共产党人作风的表率,更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典范。今日的反腐倡廉,最需要的就是重新建立并坚守共产党人的这种信念。
修建红旗渠的干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真诚的拥护、支持和信任。干群齐心筑梦:“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汗水流成河”。工地感人事迹层出不断。民工张买江的父亲就牺牲在了渠上。母亲把13岁的他往外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按照规定,18至60岁之间的青壮年负责修渠,不到或超出的往往瞒报年龄。当时林州有50万人口,其中30多万人参与了红旗渠建设。这是多么壮观的一种景象!红旗渠精神,光照日月,彪炳史册,不仅创造了其时共产党人的辉煌,也为今日的反腐倡廉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遗产。

文章评论

布衣百姓3

[em]e179[/em] 盼望文老常发一些弘扬正气的好文章!

江南雨

老师论述透彻,让人佩服。好笔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