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按《图绘宝鉴》:苏汉臣,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儿。绍兴间(1131—1162)复官。孝宗隆兴初(1163),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世人凡见婴戏图,便题苏汉臣作。此图亦题汉臣作,不知何据。是陈宗训以来的作风,有动作而无表情。名手之笔,不当如是。故改题无名氏作。
|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李唐作。按此图状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作风。我们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是那样的形象深刻,便显得此幅的纤弱了。故改题为无名氏作。
|
| 此图亦作《三教论道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四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刘松年作。按《图绘宝鉴》:刘松年为淳熙(1174—1198)画院学生。绍熙年(1190—1194)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宁宗朝(1195—123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宋画人作三教图者甚多。此图作风比较弱,当非出刘松年之笔,故改题无名氏作。 |
 138 《观音像》 宋 法常 绢本水墨 法常画风略近梁楷, 元人有人论他作画多用蔗渣、草秸作画, 随笔点墨,意思简古,不费妆缀。也有人说他的画粗恶无古法, 诚非雅观。考察现存法常作品, 其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 形象颇为严谨, 背景则较为纵逸, 大体上是运用一种半工半写的画法。法常的作品流传到日本国较多, 对该国的绘画影响很大。《观音猿猴图》是指《观音图》、《猿图》和《鹤图》三幅画。画中观音的衣服用兰叶描, 略近梁楷画法, 树木草石粗率简劲。
 139 《布袋和尚图》 宋 法常 纸本水墨 纵96.7厘米 横41.5厘米 僧法常, 号牧溪, 蜀(今四州)人, 生卒年不详, 其艺术活动主要约在13世纪60-80年代之际。曾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 逃至浙江一丘姓人家中避难。法常善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布袋和尚为五代后梁时僧人,世传为弥勒菩萨化身。此图中的布袋和尚为半身像,双手捧腹,作开口大笑状。 |  140 《老子图》 宋 法常 纸本水墨 纵88.9厘米 横33.5厘米 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藏 法常的用笔由梁楷的“简笔”变化而来,但较之稍为“文气”一些,收敛一些。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人“鼻毛老子”。此幅中,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奇特,有道是“奇人自有奇相”,真正仙风道骨,奇绝脱俗,状神写貌,尽得人物风流和神韵。 |  141 《天官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25.5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美术中司空见惯的题材。无题款和年号的《天官》、《地官》、《水官图》藏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从风格和技法来看,可推测为南宋画家所作。构图按传统的“主大从小”原则,主神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而且表现的是栩栩如生的侧面。有唐代道释画的遗风。 |  142 《地官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25.5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地官图》的画较《天官图》的画风富有一种社会现实性和生活色彩。威武神圣的地官,被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出巡官员的派头,侍从前呼后涌,场面宏大而热烈,背景则采用宋代郭熙、李成的山水画法,更为恰当地烘托了场面的气氛。 |  143 《五百罗汉·布施贫饥》 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纵111.5厘米 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周季常、林庭珪,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178至1188年,南宋颇有盛名的佛画家。此画绘五百罗汉中布施贫饥的场面,画面描绘工细,用线富有变化。 | | 鼠标放在图上则自动左右漫游;点击上图则可用鼠标拖动浏览
144 《牧牛图》 宋 牟益 纸本墨笔 纵26.2厘米 横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牟益,吴郡昆山人,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为画院待诏,工画花竹翎毛,尤擅渲染,兼擅书画,《图绘宝鉴》云其“画入能品”。《画史会要》载:晚年喜篆书,深究古文,尝取诅楚、石鼓、钟鼎等文为辨证一编,以纠释文之误。他的代表作品《牧牛图》与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的《捣衣图》一样,很有艺术特色。此图绘烟柳平丘,牧童跨于牛背上,一手拿小木杆,一手拿昆虫在逗趣。其后一牛犊紧随前面的大牛,画面生动活泼。画中的牛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笔法简率。 |
 145 《五百罗汉·洞中入定》 宋 周季常 林庭 绢本设色 纵111.5厘米 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绘五百罗汉在洞中入定场面。图中画罗汉闭目入定,似乎进入一种参禅的高妙之境。尽管身旁是汹涌的波涛,身后有张开巨口的大蟒也无暇顾及。 | 146 《番骑猎归图》 宋 赵伯骕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赵伯骕,字希远,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孙,赵伯驹之弟。曾任和州防御使,并出使金国。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上与兄齐名,风格亦相似。其青绿山水在唐代大青绿画法的基础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绿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既“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作了一种介乎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此图则写番骑猎归后,一目闭,专心一意地检验其箭羽状,最为得神,可以代表其人物画的成就。 |
|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也没有作者姓氏。但画法甚为高超,人物尤精。在描绘人物动态和神情方面,画家具有高超的技艺。黄初平,亦名皇初平,传说为晋丹溪人,15岁时家使牧羊于野,遇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后其兄寻至山中,问羊安在?初平哎叱成羊。 |
 148 《十六罗汉·降龙》 宋 陆信忠 绢本设色 纵96.4厘米 横50.9厘米 日本相国寺藏 陆信忠,生卒年不详。南宋宁波民间佛像画家,作品多数流往日本。此图中降龙罗汉的形象十分特殊和有趣,图下方有两条飞舞的龙,围绕一宝珠张牙舞爪,罗汉紧张地攀于岩石旁的树上,两眼圆瞪,惊恐万状,具有院体风格,情景交融,独具特色。 |  149 《地藏十王图》 宋 陆信忠 绢本设色 纵53.7厘米 横37厘米 日本永源寺藏 此《地藏十王图》共十一幅,即十殿阎罗各一幅,地藏菩萨一幅。应是以地藏图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此画大肆宣扬恶人在阴间所受的惩罚,带有很强的戒恶扬善性质。这里所选的是“秦广王蒋”、“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天子包”四殿阎罗像。在表现人物时,画家笔法工细,设色妍丽,有装饰效果。  150 《虎溪三笑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4厘米 横4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绘参天的古树下,虎溪蜿蜒奔流,水花飞溅, 雾蔼沉沉, 三位气宇轩昂的老者面对淙淙的虎溪仰天长笑,几个童子或肩负包袱,或牵驴等候,样子朴实天真。图中远山用淡墨勾染,浓墨点小树,古树用细笔勾勒,山石则用墨线勾勒轮廓,进而用淡青色皴染,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

| (点击上图,可放大并用鼠标拖动漫游)151 《燃灯佛授记释迦》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2厘米 横38.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以工笔重彩描金的手法,绘端庄肃穆的燃灯佛在众弟子、菩萨、力士、供养人的簇拥下,授释迦文的场面。画面结构严谨概括,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健硕匀称,神态脱俗,描绘技法娴熟,色线遒劲,应是少有的壁画祖本。 |
|
| 鼠标放在图上则自动左右漫游;点击上图则可用鼠标拖动浏览
152 《田醉归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1.7厘米 横7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苍松掩映下一田官,斗戴簪花方帽,身着长衣,留着短须,骑牛缓步而行。旁边一人步行相扶,前面有一童子,一手牵牛一手拿水壶饮水。图中田官体态古朴,醉意刻画入微,衣纹流畅。全图用笔严谨,设色妍美,虬松、翠竹、树石等景观,安排得当。画面无款印,引首有王尹宝书“田醉归图”五字。 |
| 鼠标放在图上则自动左右漫游;点击上图则可用鼠标拖动浏览
153 《东丹王出行图》 宋 李赞华 绢本设色 纵27.8厘米 横125.1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李赞华(898—936),契丹人,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长子,封东丹王,投后唐明宗,赐姓名李赞华(原契丹名为耶律倍),后被明宗养子遣人杀害。通阴阳,知音律,工辽、汉文章,擅画契丹人物。辽东丹王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中原,其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李赞华所画的一幅人物画精品。人物形象似胡人,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亦各有不同;马匹矫健、丰肥;东丹王神情忧郁,若有所思,正合其弃辽投唐后的处境。 |
 154 《猴侍水星神图》 宋 张思恭 绢本设色 纵121.4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张思恭,生卒不详,南宋佛画家。此画绘一娇柔美女(水星神)斜卧榻上,右手执笔,左手握纸,一副沉思之状。水星神右边的猴子奋力举着石砚,供水星神着墨。图中人物以勾描填彩绘出,造型准确,线条师法吴道子,流畅自如,有意动韵飞之感。 |  155 《十六罗汉·第二尊者》 宋 赵琼 绢本设色 纵85.6厘米 横47.5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赵琼,生卒年不详。南宋宁波佛像画家。作品多流往日本。十六罗汉第二尊者为迦诺伐蹉尊者,据说为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是亲耳聆听过佛祖言教的声闻弟子。图中尊者趺坐石上,作辩论状。全图用笔工细,人物生动,衣纹流畅,大气而疏放。 | | 鼠标放在图上则自动左右漫游;点击上图则可用鼠标拖动浏览
156 《明妃出塞图》 宋 宫素然 纸本水墨 纵30.2厘米 横160.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取材于西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图绘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的情景。画面没有任何背景,主要通过人物情态来表现出塞景象。画面塑造的人物也各具情态,王昭君神态自若,汉官员持重端肃,匈奴武士粗犷强悍。 |
157 《骑射图》 宋 李赞华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4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在艺术技巧方面,显示出典型的宋代风貌。流畅劲挺的线条,准确洗练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设色,无疑是承继了李公麟以来的人物画传统,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画中武夫腰弓持箭,立于马前,正在校正箭杆,似在做出猎前的准备。人马刻画最见功夫,活灵活现,血肉俱足。 |
|
|
|
|
|
|
|
|
|
|
|  158 《采药图》 宋 佚名 纸本设色 纵54厘米 横34.6厘米 山西省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藏 此画中对神农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线条流畅而具有轻重、缓急之别,很能传达人物的年龄特征。对于衣纹的处理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十分清楚。此图绘神农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神农头梳高髻,长脸高鼻;肩披兽皮,腰围叶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携药锄,背负药篓。 | | 鼠标放在图上则自动左右漫游;点击上图则可用鼠标拖动浏览
159 《维摩演教图》 金 马云卿 纸本墨笔 纵34.6厘米 横20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维摩诘,亦简作“维摩”,其演教故事见于《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是毗耶离城一位居士,信奉大乘教,学识渊博,德行高尚,长于辩才。一次他称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师利等弟子去看望他。当宾主坐定,维摩身边的天女即把花撒向空中,当花落到来客中舍利弗身上时,他慌忙用手去掸花,维摩即指出其心中有物,凡心来退,并乘机说法,使文殊诸人深为叹服,大乘佛教遂得以布扬。画面描绘的正是这一情景,场面壮观,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床榻、器皿刻画精细入微。然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元代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卷》联系起来分析,此图作者极可能是金代马云卿。因为王氏一图的布局、情节和人物形象、线条画法均与《维摩演教图》一致,唯个别地方有出入。本幅王振鹏自题曰:“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本。” 此图可谓笔简意赅,情景交融。 |
| 鼠标放在图上则自动左右漫游;点击上图则可用鼠标拖动浏览
160 《文姬归汉图》 金 张瑀 绢本设色 纵29厘米 横129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的故事。虽然在中国古代表现此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大多以蔡文姬所作《胡十八拍》的诗意为本,分段描绘这个故事,此图却将故事集中为一幅,大胆取舍,选取文姬归汉途中的情景来表现。重点突出归汉场面,不加配景,人骑疏密有致,互相呼应,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 |
 161 《西夏王妃供养图》 金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甘肃敦煌莫高窟409窟 此图画法脱胎于吴道子,将“莼菜条”变化为兰叶描与马蝗苗,线条飞动流利而细秀潇洒。而且勾、皴、点、染并用,浓、淡、干、湿相间,笔墨融和又多变化。西夏时,党项族统治者与回鹘人同信佛教,交往频繁。这副壁画中所绘的两个回鹘贵族妇女,体态丰韵,头顶高冠,手持瑞花,有唐朝风韵。 |  162 《回鹘王子供养像》 金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甘肃敦煌莫高窟409窟 画上字迹模糊,很难断定其身份。但从服饰具有典型的回鹘风格来推断,此为回鹘王子供养像。画面线条虽多已退蚀剥落,其色彩仍清晰耀目。尤其白描衣纹线条流畅遒劲,飘举飞动,水平极高。 | 163 《归庄图》 元 何澄 纸本水墨 纵41厘米 横723.8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 何澄(1223—?),燕(今河北省)人。元世祖时被召待诏内庭。后因献界图而被超擢为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是一官职品级很高的宫廷画家。善画人物、故实、界画、鞍马等。山水人物画有南宋院体遗规,鞍马师法北宋李公麟。《归庄图》取材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此画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在全景式构图中,主题人物连续出现,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主要情节,与传称为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同一手法。人物线描多用方折笔,山石树木用枯笔焦墨,间以淡墨晕染,劲健中含秀润,苍率中蕴清逸。画风虽有南宋院体遗规,亦开元代逸笔先路。 |
164 《消夏图》 元 刘贯道 绢本设色 纵30.5厘米 横71.7厘米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画廊藏 | 刘贯道,字仲贤,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13世纪。至元十六年(1279),画真金太子像,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补御衣使,遂为宫廷画家。刘贯道善画人物、道释、山水、花竹、鸟兽,道释人物师法晋唐,刘贯道作画用笔凝练坚实,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传神,有宋院画遗规。《清夏图》一画写文人闲适生活,作品以重屏为背景,蕉荫竹影之下,一人独卧榻上,意态舒畅洒脱,笔法坚实流畅,人物造型准确,非常接近宋代院体人物画风貌,代表此一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水平。画上款小书“贯道”一字于芭蕉竹枝空隙处,前人从未看出。高江村《书画月》误称其为刘松年作。 |

| (点击上图,可放大并用鼠标拖动漫游)165 《梦蝶图》 宋 刘贯道 绢本 水墨设色 纵30厘米 横65厘米 刘贯道,道释人物师法晋唐,山水师法北宋郭熙,花竹、鸟兽亦能集古人之长,为一时高手。《图绘宝鉴》称其画“一一师古,集诸家长,尤高出时辈”。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将此场景置于炎夏树荫。童子抵树根而眠,庄周袒胸仰卧,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点明画题。 |
|
|
|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