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云朵里的第二故乡)之七 “神奇的松树峁”
个人日记
清晨,在梁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踏着土壤里隐埋着料姜石的羊肠小道,气喘吁吁地爬上石山坪的地标——松树峁。松树峁是一个土石结构的山包,它被一片茂密、挺拔的的松树林所覆盖,故此得名。梁先生说,从他爷爷的爷爷的记忆里,就有这片松树林了,究竟是原生的,还是人工栽植的,谁也说不清。我说:“在多少代人以前,你们的先祖从四川来到这里隐居,火烧森林,开荒种地,为的是填饱肚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谁还有雅兴去种树呢?就像大山上一望无际的松柏一样,是大自然的的杰作。”他同意我的猜测。
我们站在松树峁顶端,极目远眺,但见连绵的群山像驼峰般起伏;满目青翠,层林尽染;蓝天白云下,翱翔的苍鹰,怡然自得,此时此刻,我仿佛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知青时代的我,吃的包谷畛,就的浆水菜,缺油没肉。艰辛的劳作和苦难的生活本已让人不胜其烦,更令人烦恼的是这个地方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可供消遣,不要说看电影、听广播,就连报纸也没有。原先城里边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个偏僻的山村竟成了成了奢侈品。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我索性忍痛舍弃几包“盒盒烟”(工分),钻进松树峁,在这里吹口琴、唱歌,发泄内心的苦闷。而我最喜欢的宣泄方式就是带上几本书,坐在松针铺就的“地毯”上埋头苦读,胡思乱想,任思绪飞扬。
梁先生望着眼前连绵的高山说道:“石山坪很偏僻,但人杰地灵,藏龙卧虎。这里几户人家的先祖在清代官场做事,有的官至州府,或因政见不合,或因厌倦官场的勾心斗角,或因‘犯事’离乡背井,携家带口来到深山老林隐居。但他们重视知识的理念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刻苦读书、出人头地,在这个小山村蔚然成风。”我说:“石山坪原先有个教学点设在破庙里,公社兽医站老彭的媳妇在这里教书,她初中毕业,长的斜瞪眼,普通话很憋足,教书水平不敢恭维。孩子们不满意她的教学,便利用放牛、放羊、打猪草、打柴的机会,走到这里,复习课文、朗诵古诗,郎朗之声传到林外,我时有所闻。他们埋头学习,竟忘了回家吃饭。到了吃饭时辰,总能听到山谷中传来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我们站在松树峁顶端,极目远眺,但见连绵的群山像驼峰般起伏;满目青翠,层林尽染;蓝天白云下,翱翔的苍鹰,怡然自得,此时此刻,我仿佛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知青时代的我,吃的包谷畛,就的浆水菜,缺油没肉。艰辛的劳作和苦难的生活本已让人不胜其烦,更令人烦恼的是这个地方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可供消遣,不要说看电影、听广播,就连报纸也没有。原先城里边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个偏僻的山村竟成了成了奢侈品。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我索性忍痛舍弃几包“盒盒烟”(工分),钻进松树峁,在这里吹口琴、唱歌,发泄内心的苦闷。而我最喜欢的宣泄方式就是带上几本书,坐在松针铺就的“地毯”上埋头苦读,胡思乱想,任思绪飞扬。
梁先生望着眼前连绵的高山说道:“石山坪很偏僻,但人杰地灵,藏龙卧虎。这里几户人家的先祖在清代官场做事,有的官至州府,或因政见不合,或因厌倦官场的勾心斗角,或因‘犯事’离乡背井,携家带口来到深山老林隐居。但他们重视知识的理念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刻苦读书、出人头地,在这个小山村蔚然成风。”我说:“石山坪原先有个教学点设在破庙里,公社兽医站老彭的媳妇在这里教书,她初中毕业,长的斜瞪眼,普通话很憋足,教书水平不敢恭维。孩子们不满意她的教学,便利用放牛、放羊、打猪草、打柴的机会,走到这里,复习课文、朗诵古诗,郎朗之声传到林外,我时有所闻。他们埋头学习,竟忘了回家吃饭。到了吃饭时辰,总能听到山谷中传来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先辈的优良基因遗产给了这些后人,他们从小就对知识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执着的追求,这个现象至今让我匪夷所思。后来,他们中的佼佼者陆续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次的也是延安大学。如今,他们中涌现出教授、专家、医生、工程师......这是小山村的骄傲,松树峁功不可没。我时常想:现在城里的孩子,小小的就被父母送进“贵族幼儿园”、“双语幼儿园”;入学后,家长送进“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绘画班”等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更有甚者,不惜重金,聘请高级家教,一对一辅导。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石山坪的孩子们呢?他们常常凌晨起床学习,爬上松树峁读书,还要帮着家里放牛、干农活。他们完全凭着先祖传给自己优良基因的大脑和自己的勤奋迈进高等学府,为自己创造辉煌的前程。
松树峁坐落在地势开阔的阳坡上,这里过去经常发生一些恐怖事件。有天晚上,我们从别的知青点串门回来,四周像死一样寂静。群山和古藤灌木在夜色的掩护下,像一幅剪纸,顿时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感觉。忽然,从松树峁的密林里传来神秘而又恐怖的声音。黑暗中,有人窃窃私语、低声吟唱、叽叽喳喳,还伴有妇人伤心的哭泣声,我们顿时头发竖立,灵魂出窍。大家都想看个究竟,立马冲进林子,林中原有的声响戛然而止,只有半空中悬挂的那半轮残月闪着寒光。白天也是这样,有一次,我们几个知青劳动之余走进此地歇息,忽然看见几个穿着白衣衫的人在林中穿行,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踪影,甚是奇怪。后来听乡人说,松树峁埋着数不清的坟茔,那是他们先人的长眠之地,向南可遥望故乡蜀地,向北可俯视子孙后代的生活场景,可谓是风水宝地。先人们不甘寂寞,常会出来“相聚”,那里俨然成了鬼魂的乐园了。
那个年代,山里人缺乏娱乐活动,恪守传统习俗的夫妇们,天一黑就上炕,演绎传宗接代的故事,那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了。趁夜黑风高之时,极少数不安分的青年男女则攀上松树峁“直奔主题”,偷吃“禁果”,在那里缠绵、销魂、快活。难怪个别妇人生育能力了得,孩子们的身材、肤色、容貌大相径庭。尽管如此,乡人们仍是慈悲为怀,不予点破,即便配偶戴了绿帽子,也佯装不知。他们觉得,能和其他优秀异性交欢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中,松树峁下蜿蜒的小路曾是山村里重要活动的聚集地。梁先生说道:“我们这里,凡是抬着花轿娶进来的媳妇,都会被人拦在坡下,在炸耳的爆竹声和悠扬的唢呐声中,由两个举着熊熊火把的金童玉女引路,走进婆家。嫁出去的姑娘也不例外,哭哭啼啼被娘家哥哥背出家门,在隆重的交接仪式后才发嫁,从此告别养育她们十七、八载的娘家。改革开放后,外出打工者中不小心伤了手脚、出了意外、患了绝症的都会想到回家,那里是他们温馨的家园,浓郁的亲情将减轻他们的伤痛。亲人会站在松树峁上眺望,盼望远方游子归来。”
这里还是山民们人生的终点。不论是一辈子住守在山村的,还是常年漂泊在外的,抑或是中途夭折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装敛尸体的棺材,无一例外都会停放在这里。仪式开始后,鼓乐齐鸣,鞭炮震耳,纸灰飞舞,披麻戴孝的送葬人群在这里哭天喊地。他们在巫师引导下送死者踏上通往阴间的路,又一个灵魂从这里升上了天。
松树峁是观察小山村变迁的眼睛,这里发生的喜怒哀乐,它都看在眼里,包括生离死别,无一例外......
文章评论
再續前緣
老师写的真好 ,出神入画,引人入胜 ,好文章,拜读受益了。[em]e179[/em]
珍愛素馨
好详细的介绍。 那里的人真开放,对妇道和绿帽子居然能不以为然,我们家乡如果知道有谁家老婆或老公那样,那是众人都唾骂的
云海听涛
故地重回,四十年前的记忆闸门顿开,萦绕脑际的情愫飞扬,流淌出这神思泉涌,荦荦文章,欣赏!
不羁的风
感觉在看一部生动地历史故事![em]e179[/em]
p.r.k
其实生活在这种地方的人更多是善良朴实,不像城里,人与人猜忌,勾心斗角,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北方
美丽的松树峁养育着石坪山勤劳、坚强,石坪山人;倾听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为那些勤奋的学子遮阳避雨;赐予孩子们了学习知识的灵气;窃听着情人们的缠绵私语;见证者石坪山人的婚丧嫁娶,真是观察着这小山村变化的眼睛!吴大哥写的真好!
绿竹
看到最高兴的是这里很多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并且还有很大的成绩。
凤舞云霄
拜读老师深情文字的同时,更欣赏老师静美的心灵!赞!
缨子
写好长啊,老师真能写!
故乡山水【看空间为主】
老师的文采好,写得生动
库克船长
有次路过复旦大学,走近路,就从校园里穿过了。操场上,席地的坐着无数刚入学的新生在参加军训。一眼望去,从外地从农村来的孩子占了绝大多数。实事求是的说,城市生活养尊处优的多,上海学生的质量确实不如他们。
青云山
[em]e179[/em]难得一见的美文,好!
达娃央宗
[em]e163[/em] 我浏览过老师办的网站上的文章,您老德高望重,博学多才,有很高的情商、智商,有超强的记忆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祝福老师健康、幸福,安康!
青云山
[em]e179[/em] 浓浓乡情围裹着老师,为您高兴!
蓦然回首
您说的梅县是不是现在的梅州,那里我去过。我真的难以想象,您母亲从四季如春的广州,来到寒冷干燥的西安,老人该忍受着怎样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