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云朵里的第二故乡之十一 "古老的水磨坊"
个人日记
离别石山坪的时刻到了。一大早,我说走小路下山,看看沿途景致,也不虚此行。梁先生的婆娘姚桂英说:"不可。自从修了水泥路后,原先的路再没人走了。现在小路已被狼牙刺覆盖,你走到山脚下,裤子恐怕成了布条条了。"没办法,只好坐她儿子的小车下山。
我和梁先生一行来到山下,我说:"过去河边有许多水磨坊,咱们去看一看",梁说:"现在哪里还有?磨面早换成机器了!"。在我的坚持下,我们来到水磨坊旧址。但见四十多年前的水磨坊已了无踪迹,只有磨沟的沟道依稀可辨。此时正值严冬,水磨坊旧址上的一片杨树,显得格外萧瑟。树下长满荒草,密密丛丛,离离萋萋,更增添了我的愁绪。是啊,社会在发展,那种原始、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了。……
我和梁先生一行来到山下,我说:"过去河边有许多水磨坊,咱们去看一看",梁说:"现在哪里还有?磨面早换成机器了!"。在我的坚持下,我们来到水磨坊旧址。但见四十多年前的水磨坊已了无踪迹,只有磨沟的沟道依稀可辨。此时正值严冬,水磨坊旧址上的一片杨树,显得格外萧瑟。树下长满荒草,密密丛丛,离离萋萋,更增添了我的愁绪。是啊,社会在发展,那种原始、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了。……
当年,川道里有一条从东往西流淌的河,当地老百姓叫它东沟河,地图上则称之为旺峪河。有的河段,流水落差很大,水磨坊凌空而架。我说的这座水磨坊的所在处磨沟宽而深,称之为磨塘窝。这座水磨坊共有四间,其中三间悬空横跨在磨沟之上,称之为“水间”。在“水间”中,装配有磨盘,上扇用四根粗绳固定在梁木上。磨轮是木质的,形似旧时骡马拉的大木车车轮。磨坊所在地水头高、落差大,斜置着一个上宽下窄的木质水槽,称之为磨糟。磨槽上的水流以其流速之快、冲力之猛来冲动磨轮转动,进而带动磨盘转动。
磨面时,将粮食倒进上扇磨盘上面的木质大方斗里,粮食经磨眼摇落到下扇磨盘上,再经磨齿粉碎成齑粉,从上下磨盘的罅隙里喷洒到地板上。罗面时坐在罗面架前的小木凳上,两手各捏住一只面罗边框,拉动两只面罗一撞一离,面粉就不断地被筛在了木架下面的地板上,如此反复拉动,将粮食里的面全“磨”尽。磨粉和罗面比较来看,磨粉有一定的机械化功能,而罗面则是颇费些技巧的。
水磨坊是富有诗意的。夏秋两季,站在磨沟沿上观望,但见高悬水上、凌空而架,杨柳掩映的水磨坊显得空灵飘逸、古朴典雅,独具风格。若逢多雾天气,那仄仄斜斜的水磨坊恍若浮动在雾岚之中,飘忽于烟波之间,又恍若一只轻轻舞动、款款飞翔的硕大无朋的风筝。从磨槽淌下的一股粗大的湍流飞泻而下,冲动着磨轮急速旋转,哗啦有声,訇然作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脆婉转的鸟叫雀唱或蝉噪蛙鸣,便组成了一部雄浑而优美的管弦乐曲。那从磨轮上溅起的水花像雪粒、像碎银、像珠玉一样溅洒在四周,既给人以视觉的快感,又引人以美好的遐想。倘或步入磨坊,那磨盘的转动则少了磨轮转动的雄风和气势,而多了些阴柔和细腻,那圆圆的磨盘转动时发出咿咿呀呀、嗡嗡呜呜的声音,象一首乡村歌谣,从磨盘里喷洒着的齑粉俨然是春风鼓起少女素裙。倘或闭闸,磨轮停转,水磨坊则显得异常静谧、格外安宁。因为她远离了市井的纷扰、避开了众人的喧闹,使得水磨坊更静谧、更安宁。
水磨坊外的世界单纯而美好,野溪被浓密的植物覆盖,野果的香甜气息混在空气里,令人充满莫名的幸福。溪水清澈如许,赤足其中,低头便可看见透明的细虾在石头间游走。羽毛艳丽的大鸟在葱郁的树丛中忽隐忽现,发出神秘的叫声。满树的花儿色彩斑斓。蝉,也开始鸣叫。我们钻进磨坊旁的树林深处追赶野兔,爬到树上掏雀窝儿,跑到小溪上游捞鱼儿。其实雀儿捉住的机会很少,鱼儿因无工具捞着的概率更小,至于野兔根本就没有捉住过,但无论结果如何,都感到其趣也多多,其乐也融融。
磨面过程中磨盘转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开始时守磨人不让我们知青干,谁知后来我们干的都比当地人娴熟了;在我的心目中,罗面不仅有趣,而且浑身摇晃,悠然自得,有一种荣耀感和满足感。虽然罗一阵就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仍旧不愿休息,最后在磨主的再三劝说下,才不得稍微停歇片刻。稍歇一阵,乏气消解,又从磨主手里夺回面罗。而在现实中,有很多“上班族”嘴上老喊着乏透了、累死了,真的就那么乏、那么累吗?我想肯定不然,乏不乏、累不累的关键在于是否从所从事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以及是否遇到了一个能够激活心灵与生命状态的环境与氛围。
水磨坊还是温馨的。磨主是我们知青的房东,我们都称他为董哥。董哥只比我大三岁,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他个头不高,精瘦精瘦的,须髯不多,脸上常堆满了笑容。每次我去磨面,为最大限度“挖掘”出粮食的出面率,他都很周到、很细致,诸如拌水多少,粮食注入磨眼的粗细,上下磨盘吻合的松紧度,都时时掌控着。夏秋时节我去磨面,董哥就会笑吟吟地从旁侧的果树上摘几个杏子或软梨给我吃,有时会拔一个花缨萝卜或胡萝卜。有时杏梨或萝卜尚未长熟长足,但在那时能吃上如此食物也算是享受了一顿口福。
水磨坊也是恐怖的。我第一次上水磨坊,看见门里靠着一支猎枪,觉得好奇,顺手端起,扣动扳机,谁知枪里装满弹药,把磨坊厚厚的隔板打穿一个碗大的洞。仅此而已也就罢了,要命的是弹药从另一知青脑袋旁擦过,险些要了人家的命。满屋弥漫着烟雾,我们都像傻了一样,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有的人想不开跳河寻短见,死尸被水流冲到磨轮下被卡住。人们把死尸捞上来,摆放在草地上,盖上枝叶,派人守护,生怕被动物吃了。隔天,抬来棺材盛敛,唢呐齐鸣,哭天喊地,一个人的人生就这么谢幕了………。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幕,仍让我不寒而栗。董哥说,每到冬季的夜晚,觅食的野兽特别多,狗熊、狼常来此拍门、嚎叫;野鬼也常来凑热闹,在磨坊外哭泣、尖叫……
为了不耽误挣工分,我常常晚上去磨面。因为晚上去磨面的人少,董哥也闲一些,磨完面后能在磨坊里美美地吃一顿他做的“夜晌午”。那“夜晌午”多半是揪一锅面片,但绝不是一顿普通的面片。那个时代常常缺吃少喝,要不是年头节下或贵客临门,吃食多半是清汤寡水的饭食。而水磨坊与村里的油坊较近,董哥的青油瓶子里总是有油的,又有刚刚从磨缝里扫下的面粉,所以这“夜晌午”是油汪汪的,还有供就饭的一大盘子浆水菜。有道是“甜菜拌蒜,皇上没见”,“洋芋丝拌蒜,城里人没见”。而水磨坊里的浆水菜炝着汪汪的油,比家里招待贵客的菜更香更美。吃着稠稠的面片,就着油汪汪的浆水菜,感觉比现在吃大鱼大肉美馔佳肴不知要强多少倍。
吃完饭后,董哥沏上一壶红茶,然后从墙上取下那把三弦,嘣楞嘣楞地操拨起来。记得那把三弦很古旧,琴杆已被岁月的风尘剥蚀得斑驳陆离,三个琴轴的形貌和色泽也不尽相同,这显然是修补后留下的痕迹。董哥不会弹奏太多的曲子,每次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首庄严中带有忧怨色彩的曲子,百听不厌,还始终有一种非常甜蜜、非常温馨的感觉。董哥是否因为会弹奏一段这样的曲子而增加了生活的勇气?进而凭借这种勇气而顽强地活了下来?就不得而知了………
徜徉在水磨坊的旧址上,回想几十年前的旧事,一股惆怅之感油然而生。我们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但是多么希望水磨坊能够保留下来,它也是我们回忆知青岁月的一个念想啊。
文章评论
库克船长
好精彩的故事!
珍愛素馨
随着现代化机器总会代替人力。[em]e117[/em]差点杀人了
蓦然回首
小时候见过水磨坊,如今还依稀记得磨坊的轮廓。
达娃央宗
在先生的笔下,水磨房是温馨的,充满乐趣的,富有诗意的,磨轮急速地旋转就组成的一部雄浑而优美的管弦乐。我的老家里也有一蹲大石磨,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尘封着厚厚的灰土,我素不知道石磨用起来还有那么多的情趣,感谢先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没有生命却无比丰富的石磨!
青云山
老师传奇的经历,让我叹为观止,深受教诲。谢谢您,敬爱的吴老师![em]e163[/em]
水中月
我也觉得水磨坊应该保留下来,因为它承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应该作为一种民俗的见证,真是可惜了。
北方
写得太好了!我没见过水磨坊,只见我们小时人推磨,马拉磨
如鱼得水
看了老师您的故事,重新认识了这种老古董。
万华
老师写的这篇文章,记载了四十多年前在陕西凤县山区有一座水磨坊。水流磨转,水停磨歇,我虽未见过,但从您的文章中领略出,在那个年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大自然赋予给人们的智慧和灵感。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谢谢老师写的美文![em]e163[/em][em]e163[/em] [em]e163[/em]
肚肚(丑妞)
明天来读,字大点好吗?踏浪哥哥。
云海听涛
纵使水磨伴着岁月远去,化作过往烟云,但当年大自然那原生态的古朴生机,乡民待客处事的淳厚真诚,则历历清晰,丝丝入扣,沉淀镌刻在凝重的记忆中。
肚肚(丑妞)
乏不乏、累不累的关键在于是否从所从事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以及是否遇到了一个能够激活心灵与生命状态的环境与氛围。
肚肚(丑妞)
机械化代替了手工业,从自给自足到丰富有余,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然而在前进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保留这些凝结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和历史,是当下我们必须深思的。小小的水磨坊有情感在里面。
p.r.k
有些古老的东西是真的好,曾经记得蜡烛火柴,而现在想这些东西会不会有一天会消失不见?随着科学和现代工业发展,很多传统的手工业已经消失了,嘿,也算是一种悲哀!
木头
现代的气息和着青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