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清:读些“无用”的书
个人日记
刘明清
2010-4-29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读有用的书固然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
记得小时候,因为爱读课外书,我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净读这些‘无用’的书,将来怎么考大学”读唐诗、宋词、小说、诗歌、童话、散文并没有影响我考上大学,反而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思想比同龄人成熟和深刻许多。
读“无用”的书,可以让人的灵魂健康地成长。有用的书是功利的,它虽然常常可以换来金钱、职位和名气,但读“无用”的书却能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健全,精神生活变得富足。人应该有精神的追求,否则就会感到空虚和苦恼,所以,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
读“无用”的书,还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广阔的视野。有时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研究久了,会觉得思路越来越窄。这个时候,读点闲书,等于给久已打不开的门锁换一把钥匙,成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来临。
天下最好看的书往往是“无用”的书。清新隽永的诗歌和散文,耐人寻味的历史和哲学,情节曲折的故事和小说……足够人享用一辈子的。而且读这些书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让自己的思想无边无际地畅游,忘记生活中的烦恼。真正享受到读书的最大快乐。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古人读的都是太有用的书。所以才会读得那么辛苦,以至于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学而优则仕”让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完全将读书当作实现物质利益的工具。读书就是为了科举考试、飞黄腾达;为了光宗耀祖、人前显贵;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和千钟黍。所以,古代读书人将读书看得很实惠:不是科考的书不读,不利于做官的书不读,朝廷的禁书不读。读书本身对古人来说不是享受,而是“十载寒窗苦”,只有“金榜题名时”才是他们人生真正的快乐。
其实,书本身并没有什么有用、无用之分,我们不能用物质的标尺来衡量精神的价值,精神的价值是独立而神圣的。在一般人眼里,唐诗宋词有什么用呢它却可能是一个孩子长大后成为大文学家的启蒙书;科幻故事有什么用呢它却可能是开启一个孩子科学家梦想的钥匙;中外名著有什么用呢它却可能是一个人重新选择人生道路、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良药。因此,我们可以说,眼下看来“无用”的书,未来却可能是最有用的书;表面上看“无用”的书,实际上却是最有用的书。
现在,人们非常重视读有用的书,学校里的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社会上的人们竭力追捧的是求职、升官、发财,看的是英语、计算机之类的专业书,冷落的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有哲学、历史之类的人文书。
喜欢读有用的书当然是好事,这样或许可以获得升入更高一级学府进行深造的机会;或许还可以获得某种本领和技能,谋求到体面的职业。但我认为,为了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心灵的超越,为了使未来的生活多一些准备,也为了我们人生的幸福快乐,还是多读些“无用”的书吧!(原载《愤青到思想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