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六招,让你再也不用打孩子
转载
有这么一对母子:孩子闹着要玩Ipad,妈妈以伤眼睛为由怎么都不同意。孩子不依不饶地哭闹起来,车厢里开始有人朝这边看来。妈妈急了,挥手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立马止住了哭声,但泪水还是不停地往外涌。
但很快,妈妈便开始安慰孩子:“小鱼,妈妈这也是为你好。妈妈是爱你的。”她一边说一边帮孩子抹去眼泪。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有管教孩子的责任和权力,即使要打孩子,也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不得已的。其实,正因为爱,才更加不可以打孩子。
事实上,打孩子只能暂时控制孩子的行为,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项发表在《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会让很多父母大吃一惊!
此研究由普林斯顿(Princeton University)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联合发起,在八个国家(包括中国、哥伦比亚、意大利、约旦、肯尼亚、菲律宾、泰国和美国)对1197名7-10岁儿童及他们的母亲进行了两年的追踪调查(相当高大上的研究吧!)。
研究者将教养方式从两个维度—体罚(高/低)和母爱(高/低)分4种类型,分别研究了这4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焦虑感和攻击性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发现一:对孩子进行越多的体罚,会使孩子越焦虑,并且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
父母对孩子体罚,会使孩子对父母心生害怕,感到焦虑紧张。更会让孩子学到暴力的问题解决方式。您一时控制了他某个不好的行为,但会造成日后孩子更多情绪和行为问题,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发现二:给孩子的母爱越多,孩子的焦虑感越低,攻击性也随之减弱。
发现三:在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中,“高体罚高母爱”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最高的焦虑感和攻击性。
很多父母以为亲子关系像是一个存钱罐:打孩子就像从中取钱,只要日后用爱补上,存钱罐还会是满的。这篇研究告诉我们,事实上,亲子关系更像一个玻璃杯,又打又爱、忽冷忽热会使它容易破碎,而且很难修复。
请不要打孩子,因为打孩子造成的伤害无法用爱修复,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然而,有些父母可能会问:“不打孩子,那怎么办呢?”当孩子“发了疯”似的不听话,很难控制自己不“下手”,说什么他都不听!
其实,当孩子不听话惹你生气的时候,正是你为孩子展示有效愤怒管理方式的好时机。高情商的父母会坚持“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的原则,运用以下6招对孩子进行管教:
大声嚷嚷,与孩子你来我往地急促对话,容易使你心跳加快,情绪更加激动。而低声慢速说话有利于平和心气,保持冷静的情绪和清晰的思路。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会使用“不可以这样做”等单一否定语句命令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志被否决了。对于叛逆的孩子来说,这很有可能促使他更要与你对着干。
QQ群号: 232648999,馨慧妈QQ:7690677 申请备注:智慧育儿!
欢迎与我们一起学习、交流、进步!
如何关注我的QQ空间更新动态?点击空间头像边的"关注“就可以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