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巍巍舜帝陵

个人日记

         在风光旖旎的三湘大地,在峰峦如聚的九嶷山下,矗立着一座古老的陵庙——舜帝陵。
    舜帝陵是我国始祖陵中最久远、最高大的陵,有“华夏第一陵”之称。据《九疑山志》记载,舜帝陵始建于夏朝,位于大阳溪白鹤观前。自秦朝始,陵庙迁于玉琯岩旁。现存的舜帝陵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由玉琯岩迁徙而来。上世纪九十年代,陵庙在万众瞩目中拨款重建。如今的舜帝陵,为仿清式建筑: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陵山组成,结构严谨,气势恢宏。连同正在兴建的“舜帝陵碑林”,占地总面积近三十五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一万三千余平方米。陵庙坐北朝南,群山环拱,庄严肃穆。步入陵庙,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情怀油然而生。
    陵庙正前方广场的东侧是新建的明德广场。大理石铺设的地面平坦开阔,圣洁的图腾九柱巍然屹立,毛*泽*东《七律.答友人》的书法碑刻灵动飘逸,舜帝南巡的照壁清晰醒目,历代祭舜的浮雕古朴典雅,清澈的溪流与摇曳的垂柳相互照影。广场中心有舜帝亭,亭中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由江*泽*民亲笔书写的“九嶷山舜帝陵”六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沿陵庙广场北进,是一条长长的神道。神道的两旁,二十二尊石翁仲高大醒目。这些翁仲,或昂首,或平视,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神道的尽头是三座小桥,横跨曲折的九嶷河。
   跨过三座小桥,迎面是庄严的午门。红褐色的殿壁、鸟革翚飞的殿顶,令人仰首赞叹。入过午门,左右两边各是钟楼、东西厢房。迎面便是拜殿。拜殿的两边陈列着九嶷山地形模型和仿古编钟。驻足地形模型,但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变雾幻;轻手碰击编钟,声音浑厚悠远,余音袅袅,绵绵不绝。拜殿的三面墙上悬挂着刻书、古文隶书,主要是介绍舜帝的生平历程和辉煌业绩。
    穿越拜殿,拾级而上,就来到了陵庙的主建筑——正殿。殿高19.3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是陵庙中最大的殿堂。在碧蓝的天宇下,金色的琉璃瓦和重檐斗拱尤为恢宏壮丽。红圆柱,青琐窗,朱漆门,色彩鲜明,分外耀眼。殿前廊道,两根巨大的石柱上蟠龙起舞。殿内塑有舜帝的巨型铜像——正襟危坐,右手持剑,器宇轩昂,显出九五之尊的凛然威仪。铜像的正面铺有跪垫,是恭行跪拜礼的地方。铜像的背景是一幅“万山朝舜图”,群峰绵延,齐倾东南,象征舜帝德和万邦、威服四表。铜像的背面是凄美的“舜帝二妃图”,画面中的娥皇女英因思念舜帝,抚竹而泣,泪染斑竹,左右两侧书有隶体的《湘君》诗:“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
    正殿的四周是石砌的雕栏,刻有九嶷风光,帝舜传说,历代名人与九嶷故事,均有简要的文字说明。
    正殿的前面是香炉香火,铜制的香炉里,高香矗立,香烟弥漫,香火绵延。左侧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竖立的《抚瑶颂》石碑,为传世精品。
    从正殿后出,迈上几级台阶,即是舜帝的寝殿。正中是一块“帝舜有虞氏之陵”的石碑,传说是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寝殿的左右是长长的碑廊,陈列着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祭舜碑三十二块。其中清朝书法大家何绍基的《谕祭文》,堪称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寝殿的后面为舜源峰,海拔约六百米,传说是舜帝安葬之地。山上林木苍苍,怪石嶙峋,历代为封禁之地。舜源峰位于九嶷山的正中央,为九峰之首。周边的娥皇峰、女英峰、桂林峰、杞林峰、石域峰、石楼峰、朱明峰、潇韶峰如众星拱北辰,环卫舜源峰,形成“德领群峰向九嶷”的磅礴气势。
    站在舜源峰上,俯瞰着静卧的舜帝陵,只见红墙金瓦,四面环围;长枫古柏,苍翠劲拔。古老的陵庙,历经沧海桑田,依然华光璀璨。据《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江南九嶷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绵延数百公里。从舜帝陵庙不断迁徙来看,舜帝陵的正穴究竟在何处,已经无从知晓。而按照孟子的说法,舜帝卒于鸣条,即现今的山西运城鸣条岗,距九嶷山数千里之遥。史说纷纭,莫衷一是。舜帝生于公元前2173年,崩于公元前2073年,距今已四千余年。而《史记》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距舜帝时代已经跨越了两千年。在古代典籍考究并不严谨、记载并不完整、保存并不完善的大环境下,文字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是颇为后人质疑的。然而,千百年来,人们总是虔诚地景仰舜帝,膜拜舜帝,并附会了二妃哭竹、鸟衔砂珠、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等许多神奇的传说。自夏禹开“望九嶷而祭舜”之先河,历代祭舜已成惯例。屈原、司马迁、蔡邕、李白、李商隐等文人墨客也先后望九嶷而祭舜。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定下了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的成规。据考究,舜帝的后裔有姓氏130余个,2.5亿人,遍布于五洲四海。平常的日子,八方游客熙熙攘攘,瞻拜于斯。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8月12日——舜帝的诞辰,社会各界总要举行庄严的祭舜仪式。由湖南省政府主持的五年一祭的大典,盛况更是空前。从神道至正殿,三百余米的长廊,万人肃立,龙狮劲舞,旌幡猎猎,韶乐悠悠。由省长主祭,恭读祭文,焚香酹酒,供奉三牲,敬献花篮。人们云集此地,既是寻访古迹,溯源历史,更是为了缅怀舜帝“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以德化民的精神,弘扬舜帝“顺适不失子道”的事亲至孝的美德。舜帝陵,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子孙心中的不朽丰碑,千秋万代,巍然屹立!
 

文章评论

CH7

[em]e7152[/em]

一叶扁舟

宏伟建筑,犹在眼前。历史长河,滚滚流淌。

香山红叶

[em]e100[/em][em]e160[/em]问好春江老师[em]e156[/em]

紫楼斋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过两次湖南。遗憾的是没有瞻仰舜帝陵,读罢春江的游记,算补一课吧。

镜湖闲云

随着春江老师的游龙之笔,我们走进了浩淼的历史长河,拜谒了神圣的舜帝陵,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上善若水

早闻舜帝陵未曾前往,拜读大作,春江记载详尽。

坚白论

古人记史,还是很严谨的,只是受文化丶信息丶交通等局限,有谬误是必然的。但很少有受权势干扰而曲意增减。对五帝的记续,司马迁还是作了不少考证,但他也承认许多已无法考证,只能人云亦云。

随想

记录详实,犹如亲临佳境! 问好春江老师![em]e100[/em]? [em]e183[/em]

紫蝶

欣赏春江老师佳作![em]e160[/em]

红叶漫天(飞)

随老师步入舜帝陵,层层渐进,建筑分明。犹如身临其境。中华文史,一一再现。舜帝精神,万古流长!

红叶霜

欣赏老师游记作品,有身临其境之感。

雪竹

游记,还都是短句,精炼,雪竹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