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无”
个人日记
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学述著作。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时,谈到了老子对“无”的看法,很精彩。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即是“虚空”。上文所举的三个例,一是那车轮中央的空洞,二是器皿的空处,三是门洞窗洞和房屋里的空处。车轮若无中间的圆洞,便不能转动;器皿若无空处,便不能装物事;门户若没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里若没有空处,便不能容人。这个大虚空,无形、无声,不可分断却又无处不在。一切万有若没有它,便没有用处。正可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所以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与无同是万物的母,可见道即是无,无即是道。 注释: 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埏埴(shān zhí):埏,以土和泥,揉和。埴,黏土。埏埴,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牖(yǒu):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
老子是最先发现“道”的人。这个“道”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说得明白。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着想,于是又想到一个“无”字。觉得这个“无”的性质、作用,处处和这个“道”最相象。老子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