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及今后户外发展方向预测

个人日记

 
       2013年已经过去,2014年已经到来,世界各国都有着各类的专家,对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各种预测。其中对房地产的预测最抢眼球,一位牛姓的专家说,今年的一套房子的价格,一年后可以购三套房子。哈,真假不好说,我不是房地产专家。不过因为我喜欢户外,可以对户外的发展进行一下预测。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但属一家之言,全当笑话。

        趋势之一、商业化

        2013年,户外发展迅速,比起前几年,不论是从发队频度上,还是发队规模上,都有着让人惊呆的发展速度。有了规模,就有了潜在的市场。所以我预测,2014年,或者今后,户外将会逐渐向着商业化发展。

       而最早推动户外商业化的,恰恰是各地的户外协会以及户外群团本身。

       以东北某市为例:最早在1993年,他们成立的户外团体有二家,这二家户外团体,一个以QQ群为基础用群主+领队+管理员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另一个户外团体利用网站,以总版主+分版主+论坛版主的方式进行管理。不久以后,他们地区又先后成立了二十几个团体,做为一个地级市,应该说户外发展风声水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最早的二个团体,他们分别报经官方批准,成立了协会,一个以徒步为主,称为徒步协会,另一个称为登山协会。成立后,新的成员不断涌入,而二个协会的负责人精力有限,召募领队又要有资金支持,所以他们中的一个自己成立了户外服务中心,同时经营户外用品;另一个把团队交给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户外店管理。

      这以后,后成立的那二十几个户外群,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首先人员不固定,很难找到合适的领队。自己培养的领队,一旦有了好的经验就跳槽去商业户外一侧。
      其次就人员的补充困难。相对于商队,纯户外的群主与群员是AA制关系,不论做多大贡献的群员,被请客机会太少了。感情投资远比不上商业户外。

      所谓商业户外,或者户外的商业化,说白了,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户外。或者不论用什么办法,最终目地是为了赢利的户外行为。

      客观上讲,商业化也推动了户外运动的发展。只是不象以前那么纯粹而已。但也要有缺点,就是他们再发出去的活动,更倾向于推销他们装备和产品。趋于利益的更大化。

       每位资深户外人,他们坚持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爱好,另一个就是相对于新驴的名望。当各类协会和团体诞生后,名望已经固化。自身的爱好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体现。如果没有了自身爱好的推动,很容易想到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商业合作,或交给商业管理。这样即省心又省力。
 所以,综上所述,户外的商业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各类户外团体是户外商业化的主要推手。

        好多人对户外的商业化充满敌意,但又在客观上不由自主的支持,并且实实在在的为商业户外创着利润和价值。其实这类事情无关是非、无所谓对与错,只是一个客观的现象,并且全国都在发生。将来估计会是一种趋势。

       趋势之二、平民化

      户外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平民化。

      人员的增多,那么对于人员的仔细筛选就显得力不从心。每一个团体和组织,也不能免俗的力求人气的最大化。新进人员越来越多,加之对商业气息体验,慢慢的就有了一种自己是消费者、是上帝的感觉。对于原始户外氛围接触不足,造成了这些新人户外知识和户外文化的先天不足,对于不足部份,他们只能用自已以往的社会知识补充。当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知识,提出非户外的理论时,很容易引起新人的共鸣。大家还都觉得他们说的对。

       这样,户外就出现了一种类似国外选举时的文化,群主在他们没有大原则过错的时侯,一味迁就。以求得票最多和团体的发展。而这些人除了有些思维不是户外的思维,还算奉公守法的好公民。慢慢的,户外的标准逐步后退最终消失,户外标准被社会的标准取代。只要是一个守法的社会公民,只要加入一个群,就成了户外人。也无需努力锻炼。也不用喜欢锻炼。

仍以刚才的城市做为例子。他们先后成立的二十几个群,加上二个协会,总的人数可以突破二万人。竟然占当地总人口1%,成绩令人骄傲。但这二十几个群里,竟然有十几个团体基本没有或很少有任何的户外活动,除了聚餐就是旅游。虽然名字叫户外某群,但是已经没有了户外的含义。

       某一次出队,一个已经加入户外群好久的成员,因为回家时间稍晚,竟然到消费者协会去投诉领队。令真正的户外人哭笑不得。而这位自称“老驴”的成员,参加户外群二年,竟然只参加过聚餐的活动,没爬过一次山,不过“法律观念”还挺强,知道运用法律手段“维权”。

       户外的平民化,同样也是一种现象,无关是非也无所谓对错。同样,这只是一种趋势。泯然众人矣。
 

       因为没有人给户外下一个法律上的定义,也没有法律上可以界定谁可以起这样的名字。
       
    趋势之三、休闲化

      户外的休闲化,指的是户外整个群体,而不是指某个人。应该承认,现在依然有着好多优秀的户外人,为了突破自我,而选择更高、更远或更强的目标挑战自己。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低调。几个人简单成行。没有欢迎,也没有欢送。除了自己体会那种成功的喜悦,很少与常人分享。可能怕别人不懂,把他们看成精神病吧。

我历来都对这些勇士怀有仰幕之心。

        不过,真正的勇士,一定要有过人之处,要常人所不及才行。

        凡是花钱能办成的事,都不需要在户外高调。但事实往往相反。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商业化吧。

        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队的,仍走强度路线的,这几年越来越少,受欢迎的活动,基本上是野餐、踏青、景色活动。稍有强度就很难有人参加,或者人气远不如强度低的。

      我的群也做过测试,发休闲类的活动,报名超过一百人很正常;但是近期发了几个强度活动,大秃顶子山还不算有强度但报名17人;库布其沙漠报名三人;百公里徒步,除我之外只一个人以观察员的身份报名。

       根据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如果发一个有一些强度的活动,很难成行。所以我正在考虑。如果我本人想走强度路线,只能随长春或外地的驴群出队。自己很难组织一个象样的强度活动。

       和外地领队闲聊过,他们也有过共同的感受,在一个区域内,人气和强度是成反比的,强度越大,人气越弱。

    趋势之四、旅游化


2013年,我曾试着发过几次近处的活动,但是报名人员特别少,所以我试着和一些老驴勾通,他们也分析不出原因。后来我就改变了方式进行了小调查。

       记得我有一次发队U型山,报名三人。这个山是当年老糊途仙、海洋等,一起探出来的一条经典路线,因为离公主岭较近,所以最初几年,很是得到了广大驴友的喜欢。那个时侯,我曾经因为可以做这条线路的领队,骄傲了很长时间。在这条路线上,直接由我领队的,得超过5000人次。

       事隔一年,报名这么少,我想研究一下原因,所以邀请了几位群友,听听他们的意见。小H嫌山小,不愿爬这个山。小W是新驴,怕累,但是劝一下就能参加。而小Z前几天刚和朋友去这个山吃了野餐。

       他们代表了三个类型的网友。
      首先,一路坚持下来的老驴,不喜欢走太休闲的活动,所以仅找几个人体能差不多的,低调的去爬别的山去了。
       其次,一些新入群的新驴,又对附近的山有些敬畏,总怕山里有危险。
       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附近的山,玩了多年,每个人都很熟悉,谁都可以当领队了。所以也就不必要参与群里的活动了,几个亲朋好友一聚,开上一部或二部车子,带点吃的,进山走一走,吃一吃,很正常了,也很舒服。
我研究过周边地区的户外群,也有这种现象:首先是对于附近经典的山,参与者大部份是新人,其次是参与人员很不固定。新人加入后,对一个地方走过二次后,也都不太愿意再去和大部队走这个山。

       这个时侯,做为一个户外群就尴尬了,近处的,大家自己能玩,不用和群里走。确实得承认,少数几个人在一起郊游踩山,确实轻松惬意,毕竟加入户外也是为了放松。而远处的山和路,因为有危险,加之驴友们的身体经验参差不齐,有着平民化的趋势。为了替驴友负责,轻易不能发队。

       这就剩下了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旅游。

       关于旅游是不是户外的问题,我还真说不好。但是做为一个群,如果大多数人喜欢参加,那就是一个好活动。至于他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旅游是不是户外暂不讨论,但是户外是可以旅游的。只是规矩改一下而已。

       我也听过好多说法,包括说我的群退化了,休闲了。这中间其实包含好多的无奈,趋势的东西,我们无法左右。群友们的要求我们又必须得听,危险的东西我们不想去碰。做为一个群,毕竟要以大多数群友的要求为原则,以能够成功发队为准则。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思考。

对于趋势的判断,有着主观的局限性,不一定正确。
对以上户外的发展趋势,个人持保留态度,对很多趋势即不支持也不反对,也无法左右。所以中立。

但是“什么是好活动”的标准,我认为只要大家都能参与就是好活动吧。
毕竟我们成立了群,而不是我们自己去玩。只有群员们都可以参加的活动,才是一个群的好活动。
 
我自己比较喜欢沙漠,但群友们参加不了,我会利用其它时间去玩,并且保持低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