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穿

个人日记

 散文:
 

        六十年代还小,少不更事。七十年代长大成人的我,对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至今记忆犹新:粮票、布票、肉票、煤票、“的确良”、大生产和迎春香烟、漂亮迷人的“布拉吉”和个性潇洒的“夹克衫”、引起非议的喇叭筒裤、红灯牌收音机里的评书、样板戏……

        七十年代初中期政治上仍处于文革中,服装风尚仍然延续六十年代的潮流,绿军装,小白鞋,是很时尚、很流行的装束。穿得花哨的人很少,会被划入令人唾弃的异类行列。在那清一色的年代,没有人敢于公开、大胆地讲究衣着服饰。那时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以轻松装下。用报纸上的话讲,人们的衣着穿戴以艰苦朴素为荣,实质上还是国家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重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民众生活用品供应紧张的结果。重要的生活用品都得凭券供应,一个人一年就给几米布,另外当时的经济收入也是微乎其微的,一个月仅仅几十元钱的薪水,能供上全家人糊口就很不容易,挨饿的人家也不是个别,尤其是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都四、五个以上孩子,贫穷是大多数人家的常态。作为孩子,无论多么喜欢或者羡慕同龄人的新衣服,是绝对不会或者不敢向爸妈提起,更谈不上讨要,添件新衣服只能默默地期盼春节的早日到来。


        没人知道,
学生时代我渴望拥有一套纯正的绿军装。那穿一件绿军装可谓相当时髦、相当拉风,具有很大的回头率。由于军装难得,有的年轻人为了迷恋军装甚至引发过抢军帽、抢军用挎包等违法犯罪的事件。军装在那个年代绝对独领风骚。军装绿就像一朵美丽的云彩,飘到我的眼前时眩晕了我、迷倒了我,成为我梦幻中凄迷哀婉的一幕……

       
        那是计划经济供己时代,小镇上只有四个商店卖服装,北山百货商店、道下百货商店和北山供销社、道下供销社。这四个商店是我和玩伴们经常闲逛的地方,商店有什么新商品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甚至那个服务员是新来的都知道。其实商店里商品很单一,数量也不多,男装就是中山装,女装有花衣、列宁服或者有着褶皱的裙子等,适合学生穿的只有蓝色的腈纶运动服,这些成衣极少有人问津,不是不喜欢而是买不起。百姓换新衣大都自己买布自己做,所以很多人家都有脚踏的缝纫机,因此商店的布匹组是最受百姓青睐的。木质的柜台上摆放着各种花色的棉布卷,如长轴挂画一样卷成结实的圆柱体。颜色以灰、黑、蓝、黄为主,品种以棉布居多,也有最为流行的“的确良”、涤纶、华达呢、灯芯绒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色彩鲜艳、惹女人喜爱的各色花布。当然也有必不可少的做被或者做褥子的大画布。我和玩伴只是看看过过眼瘾,顶多顺手牵羊摸一摸
过过手瘾。那时黄是男孩喜欢的颜色,因为黄色接近军绿色。

         
         换季或者过年时,人们凭
票扯上几尺布,棉布、涤纶、华达呢、灯芯绒是当时大众选择最多的衣料。“的确良”已经是很高级而少见的衣料,比普通的棉布要贵几倍。


        在
清一色粗布衣服的七十年代,“的确良”曾经代表时尚或者富贵,如一缕沁人心扉的清风闯进平常百姓生活,让沉在灰暗色系十几年的中国人眼前顿时一亮。记得初一时,新分来的女老师不仅年轻漂亮,还穿了一件“的确良”的小撇领款式、洁白如玉的小衫,她的装束立即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成为千人瞩目的焦点。那时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开运动会、春游、庆祝六一等,都统一着装,就是白衬衫蓝裤子白色运动鞋,犹如现在的校服。领导或者老师们基本也都穿白衬衫,有长袖的,短袖的,看上去很干净,很精神,也很朴素。


         春节是孩子们盼了许久的添新衣的时候。母亲早已经准备好了做新衣的布匹,女孩子有灯芯绒质地的花布衫,颜色是红色或者草绿色居多。
灯芯绒是它的书名,俗称:“趟绒”。趟绒手感弹滑柔软、绒条清晰圆润、光泽柔和均匀、厚实且耐磨,很适合做秋冬外衣。男孩子仍然是黄色或者蓝色的棉布为主,也做趟绒裤子。上衣的款式就是中山装,有明兜也有扣兜的,扣兜技术难度大一些。母亲的缝纫手艺很高的,她曾经在镇上服装厂工作过,所以大众款式的服装难不倒她。因为家里孩子多,做扣兜太费事,所以做明兜多一些。春节前母亲单位的工作也是异常忙碌,她往往要在家里入睡后,乘着夜色,在缝纫机单调枯燥的“哒、哒、哒”声中迎来晨曦的曙光,母亲要连续熬几个晚上才能制作好孩子们的新衣。孩子们顾及不到母亲的辛苦,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风一样的跑出家,找玩伴去显摆或者比较。暗自较量谁的布料好,谁的款式好。  

        
         过年这几天孩子们都脱去了打着补丁的旧衣裤,将新衣新裤穿在身上,与红红的春联及秧歌的锣鼓声、欢歌笑语声一起烘托起新春佳节的喜庆。

 
        记得小学四、五级的时候,邻居的家的玩伴要跟随家长回山东老家过春节,没有新棉袄,正好我家新添了棉衣,又正好与我的身材一样,于是将我的棉袄穿回他的山东老家充面子去了,让我整个春节都过得闷闷不乐。
       
 那时曾经非常喜爱夹克衫。有一天同学繁林穿了一件神奇的夹克衫来上学:蓝色的华达呢布料,斜纹的厚厚的感觉,翻领宽肩,比一般的外衣稍短,下摆和袖口均采用黑色松紧带适度收紧,配上铜制的金属拉链,显得率性又休闲几个同学都围拢过来羡慕地看着、摸着,有的同学还使劲儿地揉,随便怎么搓揉衣服就是不出褶、不起皱的。我走过去拉动的它的铜质拉链,只听“哗、哗、哗”的声音,格外动听悦耳。繁林说夹克衫是他爸爸到外地出差买回来的,不是北京就是上海,反正是特别遥远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大都市。

 不得不承认本来繁林长得就很精神,穿上天蓝色的夹克衫就更加精神抖擞,我倒感觉他有几分显摆,那头发用水梳得锃亮的可不就是显摆吗?我岂敢奢望穿上那么漂亮的夹克衫,繁林的爸爸是单位的领导,家里孩子少,家境优越,是我这等平常百姓人家可比的?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我只是希望自己穿的衣裤不带补丁就好,其实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家里孩子多,三男三女六个孩子,我排中间,所以哥哥穿小了的,我接着穿,然后弟弟接我的,那时的衣服以棉布为主,易出褶、不经磨,肘部、膝盖部、臀部都极容易磨烂。那时无论大人或者孩子,穿着有补丁的衣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使是领导也一样。有的家的女人手很巧,用缝纫机将补丁处一圈一圈地扎得又规整又漂亮,自然会得到大家一致称赞。

读初一的时候我穿上了“夹克衫”。这件所谓的“夹克衫”是母亲单位发的工作服,也是天蓝色的,劳动布质地,手感粗粗的,很挺实。袖口和下摆用布适当收紧。是用普通纽扣子系的,那时还没有带拉锁的工作服。这种工作服在那个年代遍及小镇的大街小巷,有的在上衣兜盖的上部印上单位的名称,让人一望便知。班里也几个同学穿这种“夹克衫”,从工作服上印着的单位名称便知道家长的单位。我很喜欢这件“夹克衫”,用肥皂、刷子将它洗刷得干干净净,将衣服上的浮色尽量洗净,既做旧它又不失整洁朴素。还在兜盖处别一、两只钢笔,以彰显自己的文化。

 大概是初二的时候,我意外地获得一个“夹克式”棉服。入冬时我到母亲单位去玩,在门卫室里母亲让我试穿一个浅蓝色“夹克式”棉服,我穿在身上正好和身,旁边母亲的同事都帮衬着说:“老二穿着正好,就给他吧!”,于是母亲说,你穿上走吧。晚上回到家后,母亲给大家的解释是,暂时借给我穿。我很中意这件“夹克式”棉服,人造毛的翻领,斜插的兜,不用套外罩可以直接穿在外面。所谓的暂时借穿,一穿就是两冬,直到穿小了不和身了。

那是特别羡慕邻居大院里,大几岁或者大十几岁的哥哥姐姐们,他们总是在领工资的时候或者换季的时候,突然穿出很惹眼很新款的衣服,这些比较新潮的衣服大都是从北京、上海或者广州捎回来的。那时同事或者亲属到大城市出差总要往家捎回一些物品,主要是衣服。记得还发生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小镇上出差的人到北京王福井百货大楼购物,见很多人排队买毛料帽子,他也排队买了两顶,回到旅店认真查看商标,才知道原来这帽子就是本县制帽厂所生产的,不仅忍禁不住。

 七十年代末随着邓丽君“靡靡之音”的传入和日本电影的引进,身着鸡心毛衣大翻领衬衫、肥大的喇叭筒裤,戴着太阳镜的年轻人出现在街头。喇叭裤,也叫喇叭裤。是一种立裆短,臀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臀部和大腿部剪裁紧瘦合体,而从膝盖以下逐渐放开裤管,使之呈喇叭状的一种长裤。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喇叭裤将人臀部与腿部的曲线,清晰地勾勒出来,成为女性魅力的直接展现,加上厚厚的鞋底,让女性看上去越发的纤细、苗条。并有高高在上,营造出可望而不可及的效果。

   喇叭裤的出现瞬间动摇了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的服装模式,成为所向披靡的时尚。然而人们思想上一时很难接受,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效应现在裸奔异曲同工。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长发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流氓”和不学好的代号。然而引领时装新潮的,总是青年人为主,也体现了一种那时的青年人“后文革时代”叛逆的性格。

 这种模仿西方嬉皮士装束的年轻人,在学校里是坚决禁止的,只要有胆大妄为的以身试法者,其后果是裤腿必被无情的剪开,连同那长长的头发也要被剪上几剪子。我作为学生没穿过,只是当工人后穿过小喇叭筒裤,裤腿略略肥大一些,不是很明显,似乎要弥补一下不曾追赶上的时代潮流。

        充满懵懂、苦涩、艰辛与无奈的青春年代很快过去。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祖国的山山水水,百姓的服饰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渴望不可及的绿军装、令人非议的喇叭裤终究没有穿上,便被时代的东风吹得越来越远。八十年代以后的服装已经基本做到了款式新颖、品种多样,人们穿新衣、穿成衣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了,没有给我留下多么深刻印象,反而对七十年代的服装至今记忆尤深。
                                                                                                                          (作于2015年1月24日于家中)
  文章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514895.html

文章评论

细雨潇潇

时光在流逝,记忆中的青春年华却一直在心底珍藏。

文邃

那时候,穿的确凉是时髦。现在,穿棉布衣是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