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的女儿
个人日记
1952年10月10日,毕淑敏在伊宁巴彥镇一座俄式的木屋中呱呱坠地,几个月就随父母离开了这里。但是在毕淑敏的心中,伊犁始终是一种情愫、一种牵挂和一种情结。而伊犁人也没有忘记她。2010年,授予毕淑敏为伊宁市 “荣誉”市民。
1
毕淑敏坦言,婴儿时就离开了伊犁,让她的脑海中对这座城市完全没有具体印象。但她看来,自己喝过伊犁河的水,伊犁河谷的山川、大地和空气中清新的花香,早已潜移默化地在植入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中。在她儿时,毕淑敏对伊犁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父母的谈话中,在父母的讲述中,她记住了这个伊犁河畔长满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还有俄式小木屋的小城。尽管,后来在西藏当兵的她无数次地来往新疆,但是伊宁依然停留在想象中。1997年,毕淑敏陪同母亲回到她的出生地——伊宁,探寻自己出生的那座俄式小木屋,伊宁在她的情感中才变得具体鲜活生动起来。而此时,时光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她45岁了。
2
伊宁是她的出生地,她对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情结。2010年当她和伊宁再度相拥时。毕淑敏流露出的是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牵挂:“伊宁以前被称为‘白杨之城’,但是这次我来了之后,发现白杨树比上次来的时候少多了。一座城市正是因为自己的独特而被人们记住,现在的伊宁,高楼大厦多了,标志性的俄式建筑少了,伊宁多了一些现代气息,也失去了一些历史的记忆,这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毕淑敏说:“母亲说我出生在伊宁的巴彦岱镇,小时候不知道巴彦岱是什么意思,我曾以为那里有8个大烟囱。1997年终于找到一个这样的机会,就和母亲一起回到伊宁,找巴彦岱镇上我出生时的那座俄式老房子。一直没有找到,我以为被拆掉了,后来在伊宁市一个有经验的 “老侦查员”的帮助下竟然找到了,可遗憾的是,一个星期后这所老房子就要拆掉了。”
毕淑敏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的出生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出生在那里,我们的生命就开始在那里,构成我们最初的身体的原材料,像我们的骨骼血液,包括头发,包括每一个手指,包括你身体内所有细微的部分,都来自这片土地,来自这里的空气,来自这里的水,我们的生命会被打上出生地的烙印。现在每个人的护照上面,并不会写你的祖籍,而是写着你的出生地,我每一次都在上面写我出生在新疆伊宁。”
3
毕淑敏特别的谦和朴实,贤惠温婉。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彦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彦岱,后来回到北京。一次她母亲与王蒙见面,大谈特谈巴彥岱,听得她好感动,她做梦都想看看那个遥远的地方。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彦岱寻根。她非常仔细,注重细节,作家都有这一特质。她母亲已是72岁高龄,每遇小坡小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围着她说话的人很多,有时和别人光顾说话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她以这种品格立世,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至深么?人品是作品的灵魂呀。
4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三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给荒凉的高原带来一抹亮色。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校成绩优异,院方想要她留校,有意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她那时死心眼,她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那4个女兵姐妹们都调了,她成了唯一的女兵。
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奢侈的庆典。
在17岁那年。她曾背着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她想起曾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亡。在5000米的高原上,生命原来是多么脆弱啊!
毕淑敏对生命和死亡有深切地感悟。她很多年后曾这样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命,生命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过程,人们都只能拿到一张单程票。我们的生命本身是多么的宝贵,要珍惜,我很想和更多的人来交流对生命的感悟,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觉得我这一辈子很清醒很快乐地度过,让我自己开心,也给别人一些小小的帮助。这样,我们就可以安心地完成生命的使命。我学医时经常看到戛然而止的生命,他们还有很多梦想没来得及实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让生命有意义。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可以无怨无悔。”
她在藏北高原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5
1989年毕淑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2年后的她专注于写作,很多作品都和医学有关,主要代表作品《红处方》《昆仑殇》,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现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其每部作品,都以生命和死亡有关。她是一个多产的作家,有众多痴迷她作品的读者。现出版了《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集《心灵处方》等。每一部都是经典之作。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生命感悟。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毕淑敏说:“医学和文学距离没有那么遥远,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文学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这两门学问都是在研究人,我有幸都略通一点,我觉得可以打通这两个学科。行医的22年给我写作的22年奠定了基础,给了我一双当医生的眼睛,有一种对人世充满爱心和悲悯的感情,这对写作很重要。”在她的文字里,我们总能看到她对大自然高度的仰慕,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她的作品中渗透着生命的敬畏,并在字里行间把这种对生命的崇敬传达给读者。
毕淑敏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尤其喜欢她的散文,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喜欢她那种轻松有趣的风格,她的文字总是那么的气闲神定,总是那么淡淡的,轻轻的,但是忽然在某一个拐角,山回路转,奇峰突起,带给读者充实饱满的精神冲击和耐人寻味的人生思考。我惊叹于她笔下看似普通的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喜欢她一针见血的睿智,发人深思,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她往往通过人物平平常常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就将人物勾勒得活灵活现,结局又往往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而仔细琢磨,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她高超的文字功底和文笔驾御能力。
6
每次我到新华书店,我一眼就看到她的书排放在非常显眼的书架上,整整齐齐。装祯也很漂亮,一排都是她的书。我见到她的书总有一种亲切感,取下一本,我慢慢地翻着,就好像见到了一位老朋友一样,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自豪:这书是一个出生在伊宁市的一个大作家写的,写得多好啊!
文章评论
白杨
点赞!写得很好。伊宁还是有不少文化名人吗?谁说伊宁没文化![em]e179[/em] [em]e200[/em] [em]e201[/em] [em]e160[/em]
草原风铃
我的偶像毕淑敏,伊宁才女
叶语
[em]e179[/em][em]e160[/em]
润蕴
你的作品也非凡夫俗子呀!愿伊宁再出一位著名作家-------文胆![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