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弟学妹们侃日本文学
老怪杂谈
很早就接触过一点日本文学。
象川端康成、夏目漱石两位,中学时浏览《当代》、《十月》中的一些文学介绍和评论,特别是通过零零星星得到的几本《译林》开始所有知晓。而后就陆陆续续读他们的一些小说。很久后,步入社会因赶时髦,连村上春树的也看了一本。
总体说来,日本的小说对我触动不大,多是念书那会儿硬着头皮看的。之所以硬看,主要是为了让周围的文学青年们对我有所佩服,并防他们在我跟前酸文假醋的卖弄。以卖弄制卖弄,曾是我青少年时期的几大法宝之一,虚荣也是要代价的。时至今日若列举,应该能够报出《源氏物语》、《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猫知道》、《金阁寺》、《砂女》等等这样一些名字。好象读过川端康成两三个人的小说集,但基本什么也想不起了。上述列举除了《砂女》,其他多也已讲不出梗概。《伊豆的舞女》不能算,对它的印象,是看了日人不知何由或因余兴未尽而拍的两个版的电影留下的。看第一版是为看山口百惠——当时中国我这茬男生基本都暗恋她,我程度一般,不反感,随大流。至于第二版包括文本,就没什么值得谈的。忘了。而《砂女》,尽管记忆中颇为激赏至今仍有印象,但却已经很久想不起是谁写的了。好文字而不深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我的记忆力实在的扯淡,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总体上我对日本文学的语境、表述和风格无法产生激烈的共鸣造成的——当时因硬读而产生的不耐烦的遗毒,不觉使我潜意识中对日本文学予以很个人化的很狭隘与偏执的排斥和轻视。我知道这是非公允和不公平的,毕竟我只接触了那样微不足道的一丁点,但这种情结很难克服。这就象我现实中看到一个人的袜子脏,即使知道他的衬衣和内裤很干净,但怎么也不认为他是真的干净。
阅读的这一丁点日本文学的文本,给我的感觉就是不耐烦,除了《砂女》,其他好象都是按照当时给自己定的阅读量要求,当任务完成的。刚读它们的那时我曾很诧异,这样一个阴郁、刻忍、多欲、嗜血的人种,写出的东西怎么竟是如此的碎叨婆妈?在欧美文学那瑰丽、厚重、雄辩、激越的跑马场里驰骋惯了,那些东洋文字中所映照出的总是丝缕纤柔、感触万绪、哀愁无尽、风月飘荡的一颗颗敏感脆弱多情的心,不觉使我有些一头雾水。这样的一种感怀伤生、叹风惜月、意柔情凄的人文语意,怎竟能生发出那般铁蹄践命、火血横行、杀戮无情的惊世骇俗的兽行?未接触日本文本之前,我总以为,这个乐于杀掠抢夺、轻生赴死的民族的文字表述,应该是简截刚硬、非常张扬的、非常阳性的,结果多是男扮旦角甩着水袖弄着兰花指的李清照、朱淑真类型。这让我很不舒服。
我是真心的喜欢和欣赏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法兰克人的文学,因为,他们文学中的恣肆、想象、豪横、思辨、野心、扭曲、挣扎和自我,是与他们的同样高张着征服、扩张、殖民、改造、欺压的民族根性是相吻合的,即使有所悖离也不是悖离得太离谱,他们文字表述中理念的宣扬、自我的树立、价值的笃定、自我的捍卫以及高傲的俯视,如此等等基本能让我明晰这是一种想什么并打算干什么的人,感到这种人算是真诚的人,即使挺硬气挺不好惹。从这一点言,阅读他们相对的要舒服与痛快许多。苦着脸磨叽着,流着泪写作着,然后瞪着眼杀人,对这样的人的文学,对弄这样文学的人,就本能的有些排斥,就象我始终不太乐意看中国那种男人装女人捏着嗓子唱的戏。只要是反常的,我就会觉得烦、肉麻和不美。有人喜欢人妖,对我,他再漂亮再妩媚也认为是丑恶的。这是我的心理洁癖,我没办法克服。
涉猎日本文学,因其病态纤弱的特质,我有时会想到林黛玉。如果把《红楼梦》中的人放在现实中让我与他们打交道,我估计我会和薛蟠处成朋友——爱他多坏,终归是明的,让人有预测、可迎合和能防范。若是林黛玉,就说不清。别看她见花落泪、望月伤怀、楚楚动人,好似柔弱可怜,那是她无威势没机会和缺平台;一旦她是大拿,这种人,以她独具的敏感、天生的细致、敏捷的多疑和不留余地的尖刻,我估计大观园中以王熙凤的阴、贾探春的硬再加上薛宝钗的猾,也根本挡不住她的狠。从日本文学中我曾突乎其来的想到了林黛玉的心性,直觉得他们是一类人,但又觉得把林妹妹如此衡量似乎有些唐突太过和严重的不恭。而很久以后,我步入社会结识了形形色色许多人后,就清楚了,是有这种人——看似细糜、多感、纤弱和唠叨,其实更是不好惹的,这些特质源于他们往往是很自我和自私的,而唯其很自我和自私,才异常的纤细敏感多愁善悲和唠叨。蔫人出豹子,只要他们狠起来,就往往觉得一切都对不起自己,能够很决绝的否定和清洗一切,有时甚至不惜毁灭自己。有钱不惹小心眼,小心眼狠起来可不得了。林黛玉的结局是自杀了,而日人的自杀自古因循死风长盛,久为岛国社会一大症结并稳居于世界之最。——连自己都能杀的人,还有什么不能杀?这种狠才叫狠。川端康成发表了“我美丽哀愁的日本”的演说后,不久也自杀了。他的文笔清雅细腻,总能从忧伤的颠沛中感受到自然的细致优美和人世间遍布的浪漫,这样的心怎就能让自己死去?——很久后我懂得了,要认真听一些貌似很认真的、很絮叨的、很繁琐与很无聊的人的话,这种心性说明他们正不平着,有一些想不开,得让他们有一些必要的渲泻。这正是从日本文学剖析中直觉出来的。我逐渐的察觉到,文字的“柔”,或许正是为修饰心中的那排解不开“执”,与掩饰性格中的抑止不住的“狠”而来的。琐碎唠叨的人指定是阴郁与不快乐的,若述着于这种风格的文字,那种着意于小情景小意趣小情调小哀伤的小心眼,谁知道正纠结着何等沉重的“执”,等着爆发出何等激烈的“狠”!只是刚接触它们的那时,对于这种普遍存在于文本中的软绵绵、缠绵绵的修饰与掩饰,尚未有透彻的感悟,致使我对日本文学的硬看及不耐一直持续了很久,竟至形成了持续至今的不想再看、不耐多看的惯性。
当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分析日本文学的心理结构和风格形成,比如,也曾立足于其现实环境状况审度过。
试想,生活在一个狭窄的经常乱晃的小岛,今天脱了鞋还不知明天穿不穿得上,这种压力下,除了胆战心惊的衡量衡量周围算计算计眼前,或埋下头去啥也不想的干干活,与抓紧时间做做爱,就只有从小丘细流和针头线脑中寻求一些莫名其妙的意义和慰藉让自己移移情了。我感到,日人心里,所有的东西应该是没有大小之分的,而在于和他们有没有关系,与能不能引起他们的感触,或是不是他们能够把握。事实上,面对所处的现实环境那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局促、孤悬、动荡和多难,恰恰会加重和促进他们心性在极其自珍惜物与极其自弃放任之间的急速震荡。刀与菊、多礼与冷漠、亲和与距离、严谨与放纵,对这个岛国文化有所接触的人,无不眩晕于那无处不在的极端对立与矛盾统一。纠结不息的焦灼和持续无尽的震荡,必会造成一种同步的纠结持续、难以排解的心理煎熬。基于这种独特的心理态势,既然真切的感触到万般无常、生命脆弱,那么,一足跨在唯我自狂、攫物自利的物欲追求,一足横于绝望自弃、轻生贱命的摧毁之途,形成这个民族急速转换的双面人格,就不足为奇了。特定条件下,他们将防身的肋差捅向别人或捅向自己,都会认为是一种肯定自我求证生命的必需体验。也许正是由此,那种反映在他们性格上的自持与阴冷、行为上的强横和冷酷与情感上的多虑和犹疑,就构成这个岛国之民奇特阴柔的文学风格。
许久未涉猎不断涌现的日人新的文学和文字了。看最后一本《挪威的森林》,也已是若干年前的事,但对日本文学的早期的那种粗略感观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已懒得为那不再炽盛的渺小的愚昧的虚荣心,为难自己的心与眼遭受硬读之累和不耐之苦了。兴许有兴趣时仍然会再读一些的,一切随缘吧。作为文学爱好者的一员,我企盼,或许随着眼界的开阔与全球眼光的浸染,日本之文学或者可能并已经有一些新视角和新表述的产生。当然或许依然那样——仍让几朵今天开明天落的樱花代表人生,仍从一小盅慢慢折腾出来的茶中感叹那世事变幻。这也并不为过。在内心我有些武断的觉得,他们那种拿小作大、以碎为美、程式俨然的文艺本质应该是难以轻松摆脱的,因为这种本质久已深入成为他们的地域氛围和人性灵魂,或者因为他们的地域氛围和人性灵魂久已注入于他们的文思笔意。无疑,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即使我嫌其小没兴趣有看法,那只是我个人的事。即使不喜欢,我仍然希望,不止是文学,诸如他们那号称国宝的肥汉互压的相扑、妆如女鬼漫舞的俳剧和把各种菜肴摆放在女孩子肉体上的人体盛,尽可以仍然不折不扣、一本正经、精益求精、不厌其烦的保持和塑造下去。
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尤其是无关乎我什么的那些存在,我尽可以依然保持我特有的好奇、审视、关注、评判和烦而不轻率否决。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正是由于人的复杂,由此对文化及文学及文化的诸多类型有所感触、对照、分析和评论于我们有时在所难免,由此从中可以更深切地感知所身处的这个世界及同处这个世界的诸多人群竟如此的纷杂、不同与别样,由此我们应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胸襟、思维和眼界,更好地认识自己,努力体察和提高生命的意义和质量,让自己个性的、平和的、直朴的、大气的、刚阳的、磊落的写好人生这篇大文章。
就谈到这里吧。
文章评论
静默
[em]e128[/em]日本文学确实感觉繁琐、阴冷,读过不久都基本模糊,比如《源氏物语》、《伊豆舞女》,不像西欧文学——唯美、浪漫,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看一遍就足以让你终生难忘。
涛涛
剖析的很深刻!我不喜欢日本文学,源于它的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也许这也是日人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吧?老怪真有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让我等不敢小觑!只是评价林黛玉的那段微词,我不甚赞同,有机会过过招!
涛涛
剖析的很深刻!我不喜欢日本文学,源于它的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也许这也是日人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吧?老怪真有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让我等不敢小觑!只是评价林黛玉的那段微词,我不甚赞同,有机会过过招!
涛涛
剖析的很深刻!我不喜欢日本文学,源于它的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也许这也是日人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吧?老怪真有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让我等不敢小觑!只是评价林黛玉的那段微词,我不甚赞同,有机会过过招!
燕
俺倒是觉得老怪把个林黛玉似的人物剖析的透、见骨。入木多少分呢?[em]e113[/em]好像不止是三分咧......
明月
日本就象一颗石头缝里侧身钻出的开着花的树,怎么看都透着一股诡异的阴柔的气息。可是拿他比林妹妹,我却举双手双脚反对。从薛宝钗滴翠亭的“偷听”行为转而嫁祸林妹妹身上就不单单认为她是一个滑字可以涵盖了。而林妹妹的小性,尖酸,只是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的表现,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在薛宝钗后期对她“坦诚相待,予以开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这样的一个女子,怎能用一个狠字来概括。只是那是老怪笔下的复活,而不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妃子。[em]e101[/em]
Amy
老怪写的评论文章视角广阔入木三分,学习了![em]e100[/em]
青云
想你了!
云
[ft=,,楷体_gb2312][B][ft=,4,]或许因于心中那难以隐去的不平而大胆的说几句:[/ft][/B][/ft] [ft=,,楷体_gb2312][B][ft=,4,] 我对黛玉教香菱学诗的那段印象深刻,不知老怪从这些文字里如何评价黛玉?或许我们心中,尤其是女人,都有一个黛玉情结,就象一个人总有向往纯情率性的一面,而为了生存,或许又不得不表露出宝钗的一面。人,之所以要小心眼,或许还是自己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自信[/ft][ft=,4,]展示自己的真性情。然而对于这种所谓的无伤于他人的“狠”,又何足要防之?!即使薛蟠的那种“坏”再怎么坦荡,然而于大多平民又有何能何力而防之这种强权强势!?[/ft][/B][/ft] [ft=,,楷体_gb2312][B][ft=,4,]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化情结与习惯,这或许缘于经历与感受。但[/ft][ft=,4,]每个民族都有其值得传承与发扬的东西,也更有其要摒弃的东西,日人一样,国人也不例外。缘[/ft][ft=,4,]如种种,或许我们只有如老怪所说,开阔自己、充实自己,强大自己,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真实地展示自己,让那些许纯情、率性或执著别过早的离世或出世,以便更多地温暖、滋润我们多变的人生。[em]e100[/em][/ft][/B][/ft]
四季和风
现在不管什么文字,一长我就开始不耐烦了[em]e120[/em][em]e113[/em] 读书的时候一直喜欢西方的文学多余东方的(中国的古诗词除外),尤其是莫泊桑的小说。不过那时候很喜欢看日本电影,《追捕》、《人证》、《伊豆的舞女》、《望乡》等等。
平安是福
日本文学我就看过《源氏物语》(看一半就不看了,忒长也忒乱...[em]e112[/em]据说是当时紫式部为哄当时皇后写的....) 日本电影倒是看过....有的记忆还是比较深的... 现在的日本电影不咋喜欢, 但是特别喜欢宫崎骏.....
独醉清风
[em]e160[/em][em]e179[/em]
小溪
我和老怪对红楼里面几个人物的剖析和喜好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周围就有这样极其对号的人物。那个阴柔,博爱,感花惊鸟的“林妹妹”一时得不了便宜就得哭眼抹泪,滴滴委屈撕扯得丝丝缕缕缠绕你心你肝,直让你同其情,感其屈,伤其怀,直让你不见其破涕为笑不安心,多少年下来一看,屁大个单位花都为她开,树都为她栽,几个太阳轮番绕她转,了得!了得!佩服!佩服!那个“大气”“周全”“洒脱”的“宝钗”把着手里的顺风舵,游刃穿梭,“人见人爱”偶尔吃不到葡萄也能添添人吐出来的葡萄皮,然后啧啧地连声“甜”“甜”,回到家再捶胸顿足地“啊呸”“这葡萄怎么不酸掉他全家的大牙,二牙和他妈的眼珠子!”那阵势就像能把人家的眼珠子挖下来。哈哈哈~~~
婆娑世界
虽不懂,但看着热闹,闻着悠扬[em]e100[/em]这个空间真好[em]e179[/em]
人丹(拒聊)
犀利而优雅 深刻而纯粹 将其阳刚衬托得淋漓尽致 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