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未来能否凭借新概念武器实现弯道超车

个人日记

 




  5月1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马尧研究员就拙著《2049的中国海上权力:海洋强国崛起之路》作出评论。他认为,随着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海洋武器等是新概念海战武器的出现,中国有可能凭借后发优势,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同时应避免采取传统路径,以免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
  海军无疑是高技术军种,军事技术的发展也一直推动着海军舰队结构和作战方式的变迁,未来军事技术的发展也必将给世界海上权力结构带来一定的变数。
  然而,从根本上,海上力量之间比拼的是综合国力。在帆船海军时代,航海技术、水兵素质、指挥艺术等非物质因素尚发挥着较大作用,使得战场形势发展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不胜枚举。进入蒸汽时代,这种偶然性大大降低,军舰的质量与数量、大炮的口径等物质因素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战期间的英德海上较量的结果从一开始就不言而喻,总体实力逊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德国公海舰队没有创造任何奇迹,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虽然通过偷袭珍珠港获得了一时的场上优势,但终究因国力远不及美国,不得不在场上节节败退。公海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战略及指挥当然存在瑕疵或不足,但这并非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海军较量表面上比的是装备和技术,背后拼的却是国家总体海上实力,历史上从未有实力弱小的国家单凭一种新技术或一种超强的装备,就在海上成功逆袭的先例。
  道理很简单,海军技术扩散很难阻止,英国、美国等海洋强国在技术上的成功很快被其他国家所模仿。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长期垄断一种军事技术或装备,技术上的被复制和追赶无法避免,考虑到海军装备从列装到形成战斗力通常历时较长,这种技术扩散就更普遍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无法靠憋独门绝技而一招制敌,因为费尽心机且耗资巨大发明的新概念武器很快就会被对手成功模仿。美国海军以航母平台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超强军力所仰仗的并非是其技术而是实力,只要美国的国力和其在海军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在新概念武器上就有后发制人的优势,这也是美国前两次抵消战略能够奏效的原因。相反,如果实力下降,就算有最一流的技术,也难保霸权衰落,因而在相对实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发动第三次抵消战略,依然幻想通过技术优势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注定难以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无限夸大技术和装备创新的作用。就作战空间和平台而言,军事技术早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近百年来,军事行动无非是在陆地、天空、海洋、太空这样的空间范围中活动,海上主要作战平台的类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依然是舰船及飞机,只不过舰船、飞机的性能越来越先进、作战效能越来越高。近些年来,虽然电磁、网络等空间也越来越重要,但电磁与网络对抗在未来战场上更多扮演的还是辅助职能,电子对抗部队和网军也需要借助舰船和飞机这样的主战平台方能发挥作用。
  当前自然科学的探索重点已经从宏观转向微观,除水下空间外,其他地缘空间的科学创新的余地已然不大。但水下又是最难逾越的,水域介质具有很大的不可探测性,深海及大洋仍有大量的未知;水下的通信及感知也是大难题,即便是装备最先进探测装置的核潜艇,也会在深海发生相撞事件。
  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在宏观物理学领域,人类重大发明创造都将很难颠覆现有自然科学的基本框架,再现牛顿或爱因斯坦式的重大贡献,科技进步仍旧无法完全逾越地缘空间所构成的距离障碍。目前出现的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空天飞机、定向能等概念武器改变的仅仅是海军平台的载荷,而非作战平台本身,实际上自二战开始至今,海军的平台就没有实质的变化,变化的只是舰载装置和武器。及至2049年,以航母、潜艇、驱逐舰等为主要作战平台的局面将很可能继续保持,所不同的是,舰上的导弹、火炮等武器可能换成了激光炮、电磁炮、定向能等新概念武器。
  即使中国在这些武器上有独到创新,且能长期保持秘密,它们的作用也无法到达能改变实力对比的程度。
  笔者同意马尧先生所言,即新概念武器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别在于我不认为中国能凭借新概念武器实现弯道超车。理由有二:首先,技术是依托于实力存在的。实力弱小的一方很难在技术上实现超越,因为这种创新往往面临着诸多的陷阱,需要巨大的投入和不断的试错;就算实力弱小的一方排除万难实现了技术突破,这种突破也将很快被实力强大的对手模仿甚至是反超。其次,我判断,未来30余年的科技发明创新尚不能颠覆现有的主要作战平台,新概念武器不能成为改变海上力量格局的最重要杠杆。
  基于上述原因,我在《2049年的中国海上权力》中有意忽略了新概念武器,未对新概念武器进行详细的介绍,在预测未来海上力量格局时也没有考虑到新概念武器的权重。这并不是说新概念武器不重要,而是说它们还未到可以神话的程度。中国当然要大力发展新概念武器,但却不要奢望靠某几件新武器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