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常人类无法企及的高冷禅境
个人日记
—— 当他谈论飞行时,其实是在谈论什么
李大卫 昨天 11:19
就在上个月,一架“巨嘴鸟”型教练机,从笔者住处附近一座私用机场起飞不久,便坠入本地一片森林,飞行员遇难。死者是当代最成功的音乐人詹姆斯·霍纳(作为《玫瑰之名》《勇者之心》《泰坦尼克号》《狼图腾》《星际迷航》的配乐作者,当得起“最成功”这个词)。出事前不久,这个飞行迷还为纪录片《生活在飞机的年代》谱过曲。真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
听到消息,心里开始瞎琢磨:为什么他不启动弹射座椅逃生?是不是跟那个得了抑郁症的“德国之翼”9525的副驾驶一样?这些细节将永远封存在遇难者内心的黑匣子里,不在航空管理部门的调查范围。因为每年都要飞几趟,自然对驾驶舱里的事好奇,特别是当班机进入湍流区,扬声器传出机长的男中音,通知各位系好安全带(真不是摆设),暂停使用卫生间时。我们毕竟活在一个充满不可抗力的世界。恰好这个时候,公共图书馆引进了一本新书,一部名叫《长空飞渡》(Skyfaring)的纪实作品。像很多老外的书一样,该书有个副标题叫“与飞行员同路”,有点儿“放心,专家为你保镖”那种意思。
作者马克·范诺奈克出生在美国麻省,父亲从比利时北部移民,落地娶妻生根,所以姓里有荷兰语痕迹。小范兄弟俩,弟弟从小爱好自行车,他则迷恋飞机。一百年前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不就是靠修造自行车谋生?大学毕业后,他去英国研读非洲史,后来回到波士顿,进了一家咨询公司。他说这份工作的好处,就是老有机会坐飞机出差。里程积累多了,又想自己操杆驾驶,于是去驾校受训。等获得商业飞行资格,他已年满29岁。难怪没去开F-16。现在他在英国航空公司服役,飞过空中客车320,现在则是波音747的资深驾驶员。他说转换机型后,有时再以乘客身份搭坐“空客”,还会陷入因为熟悉而带来的疏离感,就像走过一家以前常去的餐厅,想起那里有过的往事,比如和旧情人分手。
像很多人一样,他喜欢分享心得,除社交媒体,也为《纽约时报》撰稿。或许因为这层关系,一些名人为他的新书捧场,从《大西洋月刊》政论主笔法罗斯(《飞行中国》的作者),到阿兰·德·博东。这位文青教主认为《长空》一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既懂专业技术,又有诗人的品质。但身为“后马航370”年代的读者,我更关心飞行中渗人的颠簸,即便深知舷窗外抖动的机翼设计合理,材料过硬,工艺精湛。答案是,这种情况虽然不爽但绝对安全。成因也是老生常谈:首先是从地面,特别是山区升起的涡旋暖流。至于在巡航高度遇到湍流,通常是对流层顶的大气环流。如果飞机赶上顺风,就能大幅缩短飞行时间,还有节油的好处。再次确认完毕。
虽然统计数据一再证明,今天的商业飞行,要比在公路上开车安全得多——2013年的记录是,全球民航事故共81起,计210人丧生——可无需统计,我们也知道2014、2015年情况不妙。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有其天然的脆弱性,包括作为恐怖袭击的目标。令人崩溃的安检大家都熟,兹不赘言。911之后,除了宽衣解带除鞋掏电脑的例行公事,还增加了反锁驾驶舱的措施。“德翼”9525空难,就是这一新招的副作用之一。早年读研究生时,一次范诺奈克从内罗毕飞往伦敦,机组准许他进入驾驶舱参观。这次经历对他后来的职业选择有决定性影响。他说驾驶舱现在仍然开放,但只是班机停留地面时。这是个好消息。平时我们顶多能在博物馆钻进退役飞机上拆卸下的座舱稍加体会。
驾驶舱的位置,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1968年底,“阿波罗”8号环月飞行器上的宇航员,拍摄到一张轰动世界的照片——画面中,人类居住的地球从月面天际线上升起;云纹缭绕的蓝色星球,孤悬于广漠的黑暗中。这是人类首次直观审视自己的世界。《长空飞渡》中也谈到飞行职业养成的“星际感”。由于每个机师都像一个业余宇航员,他们有太多机会体验世界的相对性。比如从直观感受来说,着陆之前的周边景物位移最快,犹如风驰电掣,实际却是机速减至最低的时候。反之,当飞机高速巡航,云层、星月等参照物都在相当距离之外,整个天空都显得昏昏欲睡。
(《地球上升》,宇航员威廉·安德斯拍摄于“阿波罗”8号环月飞行器,1968年12月24日)
范诺奈克讲到一次“独立日”夜航,纷纷的焰火从遥远的地面升起,就像几枚游泳池底的硬币在反光。地面的各种光亮,让他爱上夜间飞行。每次接近芝加哥上空,大湖早已隐没在黑暗中,一弧灯火勾勒出水岸的轮廓。如果从西雅图或温哥华飞往伦敦,就能透过机窗,沿途观赏北极光的幻影(有兴趣的乘客,可事先要求机组届时通知)。此刻,机身下缓缓转动的地面,是无边的荒野。书中告诉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能够裸身存活24小时的地方,仅占地表面积的百分之十五。沿着他偏爱的伦敦至开普敦夜班航线,经过巴黎、巴塞罗那、丹吉尔的灯海之后,就是撒哈拉沙漠无边无际的黑暗。
(孟加拉湾的风暴,马克·范诺奈克摄,图片来自Skyfaring网站)
飞行员的职业生活中,孤独冥思所占份额十分有限。天上的飞机之间,是一个需要相互沟通的社会群体,否则那些复杂的通讯设备就成了摆设。这并不是说飞行员会在天上煲电话粥,虽然作者曾在耳机里旁听到同行谈论目击到的极光或流星雨。通话一般发生在航线不太繁忙的区段,比如大洋上空。驾驶员常会交换气流状况的信息。他们需要了解飞行的最佳高度,除了让燃油效率达到最佳值,也要照顾到乘客的舒适要求,同时使用远程电台,和控制中心保持语音或短信联系。除外,商用客机还会为附近经过的小型飞机提供通信中继的帮助。
《长空飞渡》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小标题。整本书从《上升》开始,经过《空气》《水》《夜》《寻路》《机械》各章,最后《返航》,完成一个循环。但书中着以重墨的,还是空中部分。作者告诉我们,飞行员把减速时放下襟翼、副翼增加升力的动作,叫做“弄脏”,而高速低阻状态,才算是“净型”。除了空气动力的事实,其中也不乏感情因素。有些关于飞机的细节,一般乘客很少注意。比如波音747顶部有个小排气口,原本是架设六分仪的位置。卫星定位出现之前,民航班机也像海船一样,要靠星光导向,所以要有领航员。作者还提醒你留意,飞机一旦进入滑跑,两翼便渐渐上翘。也就是说,它们在机轮离地之前已经开始承重——四百吨上下的起飞总重,只有大型国际机场的跑道才扛得住。
今天惬意的飞行体验,先要感谢现代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现在,英航机队中曾经的“巨无霸”波音747,都已经开始退休。它们的任务正改由电传操纵、效率更高的波音777、787,还有空中客车380接替;用不了多久,就连更新款的空客350也将进入现役。机型的变化,有时会在驾驶员中引起怀旧情绪,尤其是完成某架飞机的告别航行。除飞机本身除旧更新,飞行管理也在向更严密的制度化发展。每次出发前一个半小时,范诺奈克都要召集副驾驶及乘务组,根据气象情况和沿途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包括备降机场,交代安全措施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少细节和在公司办公没太大区别。像办公室一样,民航驾驶舱也在进行无纸化改造。把航线图下载到iPad上,可以大幅降低图表文件的重量。
其间,飞行员的角色也逐渐从探险家转换到系统管理员。民航业草创时期,甚至二战后很多年,空中旅行都是少数人的奢侈。很长时间里,在我国因私乘机,还要求工作单位或当地政府开具书面证明,否则无法购票。今天,一张越洋航班的经济舱往返票,价格不会超过富裕国家一般中产阶级的周薪,而在新兴经济体,市场扩展更加迅猛。民航业的亲民化造成利润摊薄,航空公司的运营日益成为纯粹的生意,飞行背景的管理人员逐渐被商业人士替换。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谈到环境成本和碳足迹。他说除了引进节油的新机型,航空公司要求在目的地机场拥堵时,航班中途减速,通过延迟到站,减少盘旋等待进场的时间和油耗。这样的说法,显然还不足以减轻我辈的虚伪的自责。
《长空飞渡》描述的当代民航业,安全、效率和日常化,取代了行业早期的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作者的文学鼻祖,同时也是法国的航空先驱的圣-埃克絮佩里,就在小说《夜航》中,表现过航空史上,夜间飞行的巨大危险,特别是在不良气象条件下。这个生于里昂的没落贵族后裔,很早便从事空中冒险,开辟阿根廷和非洲的邮政航线。一次他在撒哈拉沙漠中坠机,幸而被当地游牧的贝都因人救回一命。后来他根据这段经历,写过《人的大地》一书。二战期间,他加入“自由法国”空军,并于1944年的一次侦察执勤时失踪。忘了提一句:对于中国读者,圣-埃克絮佩里更出名的作品是《小王子》。
另一位标杆性的飞行作家,是美国人理查·巴赫。这个退役战斗机驾驶员,1970年出过一本薄薄的小说《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通》。文革期间,该书作为内部批判材料出版过中译本,和《爱情故事》合订为一册。这个寓言般的故事里,厌倦了每天觅食的海鸥乔纳森,开始追求完美的飞行技巧。他的忘我训练惹来同类排挤,但坚执不懈的结果是终极的升华。他飞往天国,一只老海鸥告诉他已经可以穿越任何时空的限制;他实现了自由。这个化装成伊索的自传作者,也曾有过坠机之后捡回老命的经历。驾驶杆攥在自己手里,就是任性。
相比之下,范诺奈克笔下的飞行,结果完全可以预期,流程按部就班,安全准点而靠谱。我们这些命定属于地面的庸常之辈,目的地全在地图上,飞不到那些高冷禅境。
——————————
就在上个月,一架“巨嘴鸟”型教练机,从笔者住处附近一座私用机场起飞不久,便坠入本地一片森林,飞行员遇难。死者是当代最成功的音乐人詹姆斯·霍纳(作为《玫瑰之名》《勇者之心》《泰坦尼克号》《狼图腾》《星际迷航》的配乐作者,当得起“最成功”这个词)。出事前不久,这个飞行迷还为纪录片《生活在飞机的年代》谱过曲。真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
听到消息,心里开始瞎琢磨:为什么他不启动弹射座椅逃生?是不是跟那个得了抑郁症的“德国之翼”9525的副驾驶一样?这些细节将永远封存在遇难者内心的黑匣子里,不在航空管理部门的调查范围。因为每年都要飞几趟,自然对驾驶舱里的事好奇,特别是当班机进入湍流区,扬声器传出机长的男中音,通知各位系好安全带(真不是摆设),暂停使用卫生间时。我们毕竟活在一个充满不可抗力的世界。恰好这个时候,公共图书馆引进了一本新书,一部名叫《长空飞渡》(Skyfaring)的纪实作品。像很多老外的书一样,该书有个副标题叫“与飞行员同路”,有点儿“放心,专家为你保镖”那种意思。
作者马克·范诺奈克出生在美国麻省,父亲从比利时北部移民,落地娶妻生根,所以姓里有荷兰语痕迹。小范兄弟俩,弟弟从小爱好自行车,他则迷恋飞机。一百年前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不就是靠修造自行车谋生?大学毕业后,他去英国研读非洲史,后来回到波士顿,进了一家咨询公司。他说这份工作的好处,就是老有机会坐飞机出差。里程积累多了,又想自己操杆驾驶,于是去驾校受训。等获得商业飞行资格,他已年满29岁。难怪没去开F-16。现在他在英国航空公司服役,飞过空中客车320,现在则是波音747的资深驾驶员。他说转换机型后,有时再以乘客身份搭坐“空客”,还会陷入因为熟悉而带来的疏离感,就像走过一家以前常去的餐厅,想起那里有过的往事,比如和旧情人分手。
像很多人一样,他喜欢分享心得,除社交媒体,也为《纽约时报》撰稿。或许因为这层关系,一些名人为他的新书捧场,从《大西洋月刊》政论主笔法罗斯(《飞行中国》的作者),到阿兰·德·博东。这位文青教主认为《长空》一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既懂专业技术,又有诗人的品质。但身为“后马航370”年代的读者,我更关心飞行中渗人的颠簸,即便深知舷窗外抖动的机翼设计合理,材料过硬,工艺精湛。答案是,这种情况虽然不爽但绝对安全。成因也是老生常谈:首先是从地面,特别是山区升起的涡旋暖流。至于在巡航高度遇到湍流,通常是对流层顶的大气环流。如果飞机赶上顺风,就能大幅缩短飞行时间,还有节油的好处。再次确认完毕。
虽然统计数据一再证明,今天的商业飞行,要比在公路上开车安全得多——2013年的记录是,全球民航事故共81起,计210人丧生——可无需统计,我们也知道2014、2015年情况不妙。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有其天然的脆弱性,包括作为恐怖袭击的目标。令人崩溃的安检大家都熟,兹不赘言。911之后,除了宽衣解带除鞋掏电脑的例行公事,还增加了反锁驾驶舱的措施。“德翼”9525空难,就是这一新招的副作用之一。早年读研究生时,一次范诺奈克从内罗毕飞往伦敦,机组准许他进入驾驶舱参观。这次经历对他后来的职业选择有决定性影响。他说驾驶舱现在仍然开放,但只是班机停留地面时。这是个好消息。平时我们顶多能在博物馆钻进退役飞机上拆卸下的座舱稍加体会。
驾驶舱的位置,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1968年底,“阿波罗”8号环月飞行器上的宇航员,拍摄到一张轰动世界的照片——画面中,人类居住的地球从月面天际线上升起;云纹缭绕的蓝色星球,孤悬于广漠的黑暗中。这是人类首次直观审视自己的世界。《长空飞渡》中也谈到飞行职业养成的“星际感”。由于每个机师都像一个业余宇航员,他们有太多机会体验世界的相对性。比如从直观感受来说,着陆之前的周边景物位移最快,犹如风驰电掣,实际却是机速减至最低的时候。反之,当飞机高速巡航,云层、星月等参照物都在相当距离之外,整个天空都显得昏昏欲睡。
(《地球上升》,宇航员威廉·安德斯拍摄于“阿波罗”8号环月飞行器,1968年12月24日)
范诺奈克讲到一次“独立日”夜航,纷纷的焰火从遥远的地面升起,就像几枚游泳池底的硬币在反光。地面的各种光亮,让他爱上夜间飞行。每次接近芝加哥上空,大湖早已隐没在黑暗中,一弧灯火勾勒出水岸的轮廓。如果从西雅图或温哥华飞往伦敦,就能透过机窗,沿途观赏北极光的幻影(有兴趣的乘客,可事先要求机组届时通知)。此刻,机身下缓缓转动的地面,是无边的荒野。书中告诉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能够裸身存活24小时的地方,仅占地表面积的百分之十五。沿着他偏爱的伦敦至开普敦夜班航线,经过巴黎、巴塞罗那、丹吉尔的灯海之后,就是撒哈拉沙漠无边无际的黑暗。
(孟加拉湾的风暴,马克·范诺奈克摄,图片来自Skyfaring网站)
飞行员的职业生活中,孤独冥思所占份额十分有限。天上的飞机之间,是一个需要相互沟通的社会群体,否则那些复杂的通讯设备就成了摆设。这并不是说飞行员会在天上煲电话粥,虽然作者曾在耳机里旁听到同行谈论目击到的极光或流星雨。通话一般发生在航线不太繁忙的区段,比如大洋上空。驾驶员常会交换气流状况的信息。他们需要了解飞行的最佳高度,除了让燃油效率达到最佳值,也要照顾到乘客的舒适要求,同时使用远程电台,和控制中心保持语音或短信联系。除外,商用客机还会为附近经过的小型飞机提供通信中继的帮助。
《长空飞渡》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小标题。整本书从《上升》开始,经过《空气》《水》《夜》《寻路》《机械》各章,最后《返航》,完成一个循环。但书中着以重墨的,还是空中部分。作者告诉我们,飞行员把减速时放下襟翼、副翼增加升力的动作,叫做“弄脏”,而高速低阻状态,才算是“净型”。除了空气动力的事实,其中也不乏感情因素。有些关于飞机的细节,一般乘客很少注意。比如波音747顶部有个小排气口,原本是架设六分仪的位置。卫星定位出现之前,民航班机也像海船一样,要靠星光导向,所以要有领航员。作者还提醒你留意,飞机一旦进入滑跑,两翼便渐渐上翘。也就是说,它们在机轮离地之前已经开始承重——四百吨上下的起飞总重,只有大型国际机场的跑道才扛得住。
今天惬意的飞行体验,先要感谢现代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现在,英航机队中曾经的“巨无霸”波音747,都已经开始退休。它们的任务正改由电传操纵、效率更高的波音777、787,还有空中客车380接替;用不了多久,就连更新款的空客350也将进入现役。机型的变化,有时会在驾驶员中引起怀旧情绪,尤其是完成某架飞机的告别航行。除飞机本身除旧更新,飞行管理也在向更严密的制度化发展。每次出发前一个半小时,范诺奈克都要召集副驾驶及乘务组,根据气象情况和沿途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包括备降机场,交代安全措施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少细节和在公司办公没太大区别。像办公室一样,民航驾驶舱也在进行无纸化改造。把航线图下载到iPad上,可以大幅降低图表文件的重量。
其间,飞行员的角色也逐渐从探险家转换到系统管理员。民航业草创时期,甚至二战后很多年,空中旅行都是少数人的奢侈。很长时间里,在我国因私乘机,还要求工作单位或当地政府开具书面证明,否则无法购票。今天,一张越洋航班的经济舱往返票,价格不会超过富裕国家一般中产阶级的周薪,而在新兴经济体,市场扩展更加迅猛。民航业的亲民化造成利润摊薄,航空公司的运营日益成为纯粹的生意,飞行背景的管理人员逐渐被商业人士替换。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谈到环境成本和碳足迹。他说除了引进节油的新机型,航空公司要求在目的地机场拥堵时,航班中途减速,通过延迟到站,减少盘旋等待进场的时间和油耗。这样的说法,显然还不足以减轻我辈的虚伪的自责。
《长空飞渡》描述的当代民航业,安全、效率和日常化,取代了行业早期的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作者的文学鼻祖,同时也是法国的航空先驱的圣-埃克絮佩里,就在小说《夜航》中,表现过航空史上,夜间飞行的巨大危险,特别是在不良气象条件下。这个生于里昂的没落贵族后裔,很早便从事空中冒险,开辟阿根廷和非洲的邮政航线。一次他在撒哈拉沙漠中坠机,幸而被当地游牧的贝都因人救回一命。后来他根据这段经历,写过《人的大地》一书。二战期间,他加入“自由法国”空军,并于1944年的一次侦察执勤时失踪。忘了提一句:对于中国读者,圣-埃克絮佩里更出名的作品是《小王子》。
另一位标杆性的飞行作家,是美国人理查·巴赫。这个退役战斗机驾驶员,1970年出过一本薄薄的小说《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通》。文革期间,该书作为内部批判材料出版过中译本,和《爱情故事》合订为一册。这个寓言般的故事里,厌倦了每天觅食的海鸥乔纳森,开始追求完美的飞行技巧。他的忘我训练惹来同类排挤,但坚执不懈的结果是终极的升华。他飞往天国,一只老海鸥告诉他已经可以穿越任何时空的限制;他实现了自由。这个化装成伊索的自传作者,也曾有过坠机之后捡回老命的经历。驾驶杆攥在自己手里,就是任性。
相比之下,范诺奈克笔下的飞行,结果完全可以预期,流程按部就班,安全准点而靠谱。我们这些命定属于地面的庸常之辈,目的地全在地图上,飞不到那些高冷禅境。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