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叫信息囤积症

个人日记

 


小绿桑 今天 11:01

我的朋友小A一直在与信息囤积症作斗争。

因为搬家的缘故,小A不得不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她清理出几十本过期杂志,是两年前为了赠品而订阅的,但大多数没有拆封,每次收到它们,她都想着抽时间阅读,但很快又来了新的杂志。小A不止一次下决心一口气读完它们,然后进行处理,但这个计划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杂志摆在她家狭窄的过道,越堆越高。小A也越来越难说服自己读一本过期的杂志,总不能在冬天参考夏天的穿衣指南。

就这样,这些杂志在小A家待了两年,2015年的夏天,小A家里堆满了2013年的时尚杂志。直到A妈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看完这些杂志,明天就直接处理废品。

小A终于花了几天时间阅读,以至于连续一周黑眼圈严重。读女刊时比较轻松,图片占了很大的篇幅,碰见喜欢的内容,撕下来保存。但当小A发现,那些喜欢的衣服和包已经是前年的款式,不在市场上出售了,眼下潮流趋势也发生了变化,沮丧感瞬间席卷了小A,她拈着纸张,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阅读它们?为什么还再阅读它们?

看男刊时,情况要复杂得多,一些专题读起来很有意思,能给予从事文案工作的小A灵感,或者让她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好玩事情:加纳淘金者的生活,硅谷富人区的房产规划,非法获取犀牛角,哈里王子服役记,一些有趣的APP清单,小A看得很认真,生怕错过任何有用信息。她想要把信息都装进脑子里,发现力不从心,于是一页一页撕下保管,桌面上又堆起厚厚的铜版纸。

艰难送走杂志后,小A继续整理,发现了她小学时候的日记本,跟笔友的通信,写在作业本上的小说草稿,一些记了电话号码的纸片,还有中学的试卷,大学的课堂笔记,研究生的论文作业等等。小A一一拍照发给朋友,表达翻出它们时的惊讶,“这些居然还在,我得有十几年没有看见它们了吧”,一旦持有这个念头,她就会暂停工作,把它们重新翻阅一遍。回顾的时候,自然也牵引起了当时的记忆,熬夜写小说,为了考试分数和老师理论的画面……她越陷入这些回忆就越发现无法丢掉它们。最后小A只得找到一个纸箱,把它们封存起来,以此保留住她对过去的记忆。小A说:“那些记忆,无论当时的真实场景如何,现在想来竟然都是快乐的,我竟如此斤斤计较分数,靠给课外书包封皮躲过父亲的检查。”这些对记忆的回溯使小A在收拾房间的焦头烂额中感到了一丝安定。

还有一些信息,小A不知该如何处理,一些写在信封上、便签纸上的电话号码,该不该丢掉它们?她和自己斗争。小A推断当时花时间记下它们,肯定代表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但有多重要,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如今她应该再拨打一遍电话核实,但本身就患有电话恐惧症的小A,怎么可以轻易拿起电话说:“你好,请问你是?哦,我在家里发现了一些字条,写着你的电话,可是我实在想不起你是谁了……”电话拨出去,对方可能是小A的邻居、童年伙伴,也可能只是联系过一次的陌生人,冒然去核实电话号码的来历太不礼貌了。小A在心里挣扎:“我应该丢掉它们,可万一那些号码有用呢?也许是我和这些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啊,如果丢掉,我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还是先留下吧。”她找了一个信封,把它们统统塞进去。

面对已经缠绕成线团的充电器们,小A开始回忆:自己到底拥有过几部手机?随着翻出来的旧手机越来越多,答案很快揭晓为八部。这些手机连同它们的数据线、充电器、说明书、包装盒一起都在小A房间里找到。第一部摩托罗拉手机,小巧的紫色,能握在掌心里,读书时学校禁止带手机,小A就把它藏在袖子里。还有那部能拍照的三星手机,虽然只有30万像素,但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白色翻盖的夏普手机,是花了3500块钱迎娶回家的“白富美”。第一部智能手机三星9300,小A特地选了限量的酒红色。

小A又陷入到使用这些手机的回忆里。手机承载了她的记忆,一些重要的短信,几千张照片,电话号码。每当小A更换手机时,就想千万不能丢掉它们,只是把它们暂时封存起来,有一天需要,还可以第一时间看见它们。可是过了十几年,小A从来没有打开过任何一部旧手机。小A也曾试图将一些资料上传到电脑里,但碰见了几次乱码就放弃了。还是让它们躺在手机里吧,小A回忆着深夜抱着手机发短信的情景,躲在被窝里,借着微弱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敲打自己的心情。她被那些反复阅读过几百次的短信感动、伤害过,虽然现在想想不再有所谓,可越长大越发现这些真挚感情一去不再,她问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把它们珍藏起来?

就这样,小A收拾了几天,发现家里可供扔掉的东西并不多,尤其是那些书,一个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怎么能扔掉自己的书?每本书都有她需要汲取的知识,可是小A又抱怨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只有在思考要不要扔掉它们的时候,她才花费力气坐下来一页一页地阅读,找出有用信息。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有时候一无所获,她会因为耽误时间而陷入沮丧,有时候则充满欢喜,却悔恨为什么没有早点与它们相遇?在这种感情上下的起伏中,为了顺利完成本次扫除任务,小A决定放弃扔掉这些书的打算,让它们再保留一段时间,“说不定还会看呢?如果跟一些有用的信息错过,肯定是痛苦的事情吧”?

面对越堆越多的书籍、报刊、电子产品,小A患上了一种信息囤积症。她对信息有很强的掌控欲望,不肯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却在分辨它们有用与否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小A有把可能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的习惯,她保存了十几本剪报,电脑里堆满了几百部经典好莱坞剧本,硬盘里有几年前热播的美剧,微博、微信的收藏夹里存满了“有用”的转发。她每次按下“收藏”键的时候,都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我一定能抽出时间从中学到点什么,有些可能会在危难中拯救我的性命。”

最初,小A还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金融知识、电影下载、文学、健康、急救常识等等,但是,一次阅读它们的时间也没有挤出来。小A从中汲取有用信息的程度有限,渐渐也就怠慢了这项整理工作,但依然不停地按下“收藏”键,总有一天会看的,虽然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小A还有囤积票据的问题,她会把买的衣服、包、书、电子产品等的票据保留好,最开始仅是为了售后时有一个凭证,到后来变成提醒自己买了多少东西,可小A从未鼓起勇气去翻阅过这些票据。小A还保留着几年以前参加教育展、旅游展的宣传册,它们制作得越来越精良,附上了简要的攻略,让人有保存的欲望。

小A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几十平米的房子里显得拥挤。她对母亲随意丢掉这些信息的行为表示不解甚至发脾气,为什么要扔掉它们呢,也不会占用很多的地方,它们看起来都充满了用处,万一打算去土耳其旅游呢,这些宣传册上有从订机票、办签证到出游的一系列流程介绍。那些高考复习资料,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可如果有一天亲戚的孩子长大,依然可以赠送他们。小A在囤积它们的时候,总是预设它们会发挥作用,但它们真正被使用到的机会微乎其微,可就这么一丁点可能性她也不愿放弃,这些不确定的可能性组成了她的世界。

为什么会这样?我帮助小A回溯最初收集这些信息的源头。发现历经了几个阶段。童年的时候,由于父亲的管教严格,禁止小A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渐渐地她变成了一个人,只有在课间时,当她说出知道的有意思的事情时,小伙伴们才能聚拢过来,听她说话。小A变得迫切地需要掌握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她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记录有趣信息,以此来克服现实世界里孤独的情绪。沉默让人害怕,而她总是有话可说。随着成长,小A渐渐学会了跟孤独相处,并不期冀于成为话题的中心,但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枯竭,现实生活虽然无趣,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她依靠搜集信息虚拟出一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精彩人生。如今,她掌握了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豆瓣小组和网络资源库的资深成员,微博和微信里充满了转发和推荐,这些信息成了她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她害怕当别人谈论起一个话题时,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感觉让她联想起童年时的孤单。

但过分囤积信息,也给小A的生活带来了危害,她的家里充满了信息的承载物,旧报刊、淘汰的手机、旅游宣传页、银行账单、购物收据……每当家里人要清理掉它们,她都会觉得恐慌并且发脾气,感觉侵犯到了她的生活。但实际上,这些东西的消失并没有给她的生活造成影响。可她依然拒绝清理自己的房间,还开辟一切空间堆积它们,在床板底下藏中学试卷,在鞋盒里放信用卡账单,以保证它们不会被当废纸丢掉。

小A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因为她总是会被更多新的信息所吸引,当她下定决心看完一部电影时,不自觉地刷着微博,按下“收藏”按钮,发现还有几百部电影等着她。小A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信息的搜集、整理中,并不及时消化,因为前者更能带来乐趣,尤其是云端存储的发展,竟然共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小A恨不得多点时间把它们一一掌握,可在掌握中,又感到力不从心,并非所有的电影都会触动心弦,也并非花了几个小时读完一本书就必能有所收获。

小A搜集信息的本领日益增强,并为它们建立系统,却在分辨信息有用与否以及利用这些信息受益于生活时力不从心。因为她无法辨别出这个信息是在哪一层面或者哪一时刻的有用,就像她花时间阅读了一本缝制手工书包的书,却没有尝试一下的打算,只知道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她无法将囤积的信息以恰当的方式分享给身边人,当她在饭桌上抛出一个保护犀牛角的话题时,场面明显出现了尴尬,大家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讲这个,仅仅是因为她刚刚读了这样一篇有趣的文章。

由于扫除时清理了她所囤积的杂志,小A显得闷闷不乐,她总觉得仓促地阅读使得信息没有被完全掌握,而那些被遗漏的信息说不定会对她的生活产生影响。但很快她又向我兴致勃勃地展示她新下载的电子书,指着一套《八卦掌》告诉我:“有一天你会用到的……”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