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个人日记
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雪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杏鲍菇具有苗肉肥厚,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堪称 “平菇之王”。营养丰富,寡糖含量高,有整肠美容的效果。可适合保鲜或干制、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现将其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温度:温度是决定杏鲍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关键。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2-18℃,低于8℃不会现原基,高于20℃以上容易出现畸形菇。
2.湿度: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生长阶段要求85%-90%。
3. 营养:杏鲍菇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应充足,菌丝生长才能旺盛,产量较高。
4. 空气: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少,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子实体生长阶段需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少于0.02%为宜。
5.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环境下会加快菌丝生长,现原基和子实体生长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为 500-100lx。
6.pH值:菌丝生长阶段最适pH值为6.5-7.5,出菇阶段的最适pH值为5.5-6.5。
(二)栽培方式:杏鲍菇的栽培方式有瓶栽、箱栽、柱形栽培和塑料袋栽培方式。国外有人认为要在上述栽培方式基础上覆土进行栽培,但实际上没有必要。在我国最方便和适用的是塑料袋栽培方式。袋栽方式如下:
1.母种制作:母种培养基可采用普通 PDA或PSA培养基。一般菌丝长满试管需要8~10天。为了加快菌丝生长速度,也可采用下列培养基:
MGYA培养基(1升)
蛋白胨 1克 麦芽糖 20克
酵母 2 克 琼脂 20克
PDYA培养基(1升)
蛋白胨(黄豆胨)1克 葡萄糖 20克
马铃薯 300克 酵母 2克
麦芽浸汁培养基(1升)
麦芽浸汁 20克 蛋白胨 5克 琼脂15克
2:原种及栽培种制作: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相同,可采用普通木屑、麸皮、棉子壳培养基。
其配方为:
① 木屑73% 麸皮25%糖1% 碳酸钙1%
②棉子皮39% 木屑39% 麸皮15%玉米面5% 石灰2% 硫酸钙(CaSO4)1%
杏鲍菇原种栽培种长满瓶或袋大概需30~35天,也可用黑麦、小麦、高粱、玉米、小米等谷粒制作原种和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更快三周左右即可长好。
三:高产优质栽培
杏鲍菇栽培方式有袋栽、瓶栽、箱栽、商业性规模生产采用的是袋栽。袋栽分为短袋立式栽培和长袋卧式栽培。主产区的福建省古田县多采用栽培银耳一样室内多架层立体栽培,或野外如香菇一样荫棚露地摆袋栽培,生物学效率达100%以上。
3.1选择最佳栽培季节 杏鲍菇属中温偏低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25℃出菇适温度为10-15℃。根据其菌温特征的要求,栽培季节南方宜在10月下旬接种,菌丝培养45-50天。至12月上旬进入出菇。北方可以提前9-10月初接种,利用蔬菜大棚栽培,冬季照常出菇。
3.2科学配制培养基 杏鲍菇适应性强,栽培原料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均可,
常用配方有:
配方之一:棉籽壳 65% 杂木屑 16% 麦 麸 15% 玉米粉 2% 碳酸钙 1% 食 糖 1%
配方之二:杂木屑 77% 麦 麸 16% 玉米粉 5% 食 糖 1% 石膏粉 1% 配方之三:玉米芯 50% 棉籽壳 30% 麦 麸 15% 玉米粉 3% 食 糖 1% 碳酸钙 1%
上述配方料水比为1:1-1:1.2,含水量60%-65%,灭菌前PH值6.5-7.5。
杏鲍菇栽培分为长袋12厘米×55厘米×0.04厘米低压聚乙稀膜袋,短袋15厘米×30厘米×0.04厘米高压聚丙稀薄膜袋。裝袋、灭茵按常規。
3.3 适溫接种控溫发菌: 待料袋冷却到23℃以下时,置于接种箱或无菌室內接入杏鮑菇菌种。接种时菌种接入料面穴口,稍向下压,每750克瓶装菌种,接长袋每袋3穴接的30-35袋,短袋60-70袋.接种后置于事先消毒过的干燥室內发菌培养,溫度控制在23-25℃,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不低18℃。接种后5-7天菌丝定植,20天后新代谢加快,菌溫上升,室溫应调至上22-23℃为适。发菌室內空气相对溫度控制在70%以下,每天通风1-2次,保持空气新鮮。
⒊4及时排袋敞口诱菇: 经过40-45天的培养,浓白菌丝长滿袋內,生理成熟,及时将菌袋搬进菇房或野外荫棚內排放。事先应做好场地消毒,菇房采取架层式排放,每架5-6层,层距30厘米。野外荫棚也可把地面整成下凹状畦床,目的借助地温地湿;畦旁竹木条作弓弯,上面盖罩膜薄,菌袋紧靠排放于畦床上。排袋后长袋的可把穴口上老菌种块挖掉,促使其定位长菇;短袋的解开袋口拉直袋膜,让菌丝体在袋内空间生长,也可在开口后,向袋内四周的菌丝体上进行“搔菌”。敞口后应在袋面覆盖报纸喷水保湿,空气相对比湿度80%。催蕾期温度掌握15-18℃,激发原基分化,催促菇蕾发生。杏鲍菇多数是丛生,如若幼菇出现多丛,可进行疏蕾控株,摘除多余,去劣留优,保持短袋的1丛,长袋的每穴1丛或1朵,使菇体形美、朵大。长袋的如若子实体不在穴位出菇,而在袋壁出现的,可在袋壁割膜开穴,让子实体长出。
⒊5出菇期管理: 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13-15天。幼菇期在袋内小气候中生长,当菇体长至接近袋口2厘米时揭开报纸,让子实体向空间伸展,每天喷水1-2次,相对湿度85%-90%;野外菇棚罩膜内自然湿度较适,不需要喷水,但干旱时每天喷雾1次。无论晴天或雨天,每日均要揭膜通风30分钟。子实体发育生长期温度控制在12℃以上,18℃以下。冬季气温低时,应加温培育,但要注意排除二氧化碳.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会出现畸形菇。为使菇体白润,具有雪茸特色,菇棚上方应遮阳,防止强化直照,菇体变色,适宜光照度为150-200勒克司。 加强收后再生管理: 杏鲍菇接种到第一潮菇采收,一般55-60天。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初期圆形,成熟时菇柄粗长,上下略小,中部肥肿;菇盖平展或中间略浮或上凹,表面稍有绒毛。
采收时手握菌柄,整朵拔起。采后清理料面残留及环境,停止喷水,生息养菌5-7天后,继续喷水、控温、通风,促使再生第2潮菇。杏鲍菇管理得当生物学效率达100%,每袋一般1次长1朵或1丛菇;也有的长2-3朵。单朵重量50-80克,最重250克。菇品可保鮮出口,或盐漬、切片脫水烘干常年应市。
加强收後再生管理: 杏鲍菇接种到第一潮菇采收,一般55-60天,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初期圆形,成熟时菇柄粗长,上下略小,中部肥肿;菇盖平展或中间略浮或上凹,表面稍有绒毛,采收时手握菌柄,整朵拔起.采后清理料面残留及环境,停止喷水,生息养菌5-7天后,继续喷水、控温、通风,促使再生第2潮菇。杏鲍争夺管理得当生物学效率达100%,每袋一般1次长1丛菇或1丛菇;也有的长2-3朵。单朵50-80克,最重250克。菇品可保鮮出口,或盐漬.切片脫水烘干常年应市。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雪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杏鲍菇具有苗肉肥厚,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堪称 “平菇之王”。营养丰富,寡糖含量高,有整肠美容的效果。可适合保鲜或干制、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现将其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温度:温度是决定杏鲍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关键。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2-18℃,低于8℃不会现原基,高于20℃以上容易出现畸形菇。
2.湿度: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生长阶段要求85%-90%。
3. 营养:杏鲍菇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应充足,菌丝生长才能旺盛,产量较高。
4. 空气: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少,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子实体生长阶段需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少于0.02%为宜。
5.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环境下会加快菌丝生长,现原基和子实体生长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为 500-100lx。
6.pH值:菌丝生长阶段最适pH值为6.5-7.5,出菇阶段的最适pH值为5.5-6.5。
(二)栽培方式:杏鲍菇的栽培方式有瓶栽、箱栽、柱形栽培和塑料袋栽培方式。国外有人认为要在上述栽培方式基础上覆土进行栽培,但实际上没有必要。在我国最方便和适用的是塑料袋栽培方式。袋栽方式如下:
1.母种制作:母种培养基可采用普通 PDA或PSA培养基。一般菌丝长满试管需要8~10天。为了加快菌丝生长速度,也可采用下列培养基:
MGYA培养基(1升)
蛋白胨 1克 麦芽糖 20克
酵母 2 克 琼脂 20克
PDYA培养基(1升)
蛋白胨(黄豆胨)1克 葡萄糖 20克
马铃薯 300克 酵母 2克
麦芽浸汁培养基(1升)
麦芽浸汁 20克 蛋白胨 5克 琼脂15克
2:原种及栽培种制作: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相同,可采用普通木屑、麸皮、棉子壳培养基。
其配方为:
① 木屑73% 麸皮25%糖1% 碳酸钙1%
②棉子皮39% 木屑39% 麸皮15%玉米面5% 石灰2% 硫酸钙(CaSO4)1%
杏鲍菇原种栽培种长满瓶或袋大概需30~35天,也可用黑麦、小麦、高粱、玉米、小米等谷粒制作原种和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更快三周左右即可长好。
三:高产优质栽培
杏鲍菇栽培方式有袋栽、瓶栽、箱栽、商业性规模生产采用的是袋栽。袋栽分为短袋立式栽培和长袋卧式栽培。主产区的福建省古田县多采用栽培银耳一样室内多架层立体栽培,或野外如香菇一样荫棚露地摆袋栽培,生物学效率达100%以上。
3.1选择最佳栽培季节 杏鲍菇属中温偏低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25℃出菇适温度为10-15℃。根据其菌温特征的要求,栽培季节南方宜在10月下旬接种,菌丝培养45-50天。至12月上旬进入出菇。北方可以提前9-10月初接种,利用蔬菜大棚栽培,冬季照常出菇。
3.2科学配制培养基 杏鲍菇适应性强,栽培原料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均可,
常用配方有:
配方之一:棉籽壳 65% 杂木屑 16%
配方之二:杂木屑 77% 麦 麸 16%
上述配方料水比为1:1-1:1.2,含水量60%-65%,灭菌前PH值6.5-7.5。
杏鲍菇栽培分为长袋12厘米×55厘米×0.04厘米低压聚乙稀膜袋,短袋15厘米×30厘米×0.04厘米高压聚丙稀薄膜袋。裝袋、灭茵按常規。
3.3 适溫接种控溫发菌: 待料袋冷却到23℃以下时,置于接种箱或无菌室內接入杏鮑菇菌种。接种时菌种接入料面穴口,稍向下压,每750克瓶装菌种,接长袋每袋3穴接的30-35袋,短袋60-70袋.接种后置于事先消毒过的干燥室內发菌培养,溫度控制在23-25℃,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不低18℃。接种后5-7天菌丝定植,20天后新代谢加快,菌溫上升,室溫应调至上22-23℃为适。发菌室內空气相对溫度控制在70%以下,每天通风1-2次,保持空气新鮮。
⒊4及时排袋敞口诱菇: 经过40-45天的培养,浓白菌丝长滿袋內,生理成熟,及时将菌袋搬进菇房或野外荫棚內排放。事先应做好场地消毒,菇房采取架层式排放,每架5-6层,层距30厘米。野外荫棚也可把地面整成下凹状畦床,目的借助地温地湿;畦旁竹木条作弓弯,上面盖罩膜薄,菌袋紧靠排放于畦床上。排袋后长袋的可把穴口上老菌种块挖掉,促使其定位长菇;短袋的解开袋口拉直袋膜,让菌丝体在袋内空间生长,也可在开口后,向袋内四周的菌丝体上进行“搔菌”。敞口后应在袋面覆盖报纸喷水保湿,空气相对比湿度80%。催蕾期温度掌握15-18℃,激发原基分化,催促菇蕾发生。杏鲍菇多数是丛生,如若幼菇出现多丛,可进行疏蕾控株,摘除多余,去劣留优,保持短袋的1丛,长袋的每穴1丛或1朵,使菇体形美、朵大。长袋的如若子实体不在穴位出菇,而在袋壁出现的,可在袋壁割膜开穴,让子实体长出。
⒊5出菇期管理: 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13-15天。幼菇期在袋内小气候中生长,当菇体长至接近袋口2厘米时揭开报纸,让子实体向空间伸展,每天喷水1-2次,相对湿度85%-90%;野外菇棚罩膜内自然湿度较适,不需要喷水,但干旱时每天喷雾1次。无论晴天或雨天,每日均要揭膜通风30分钟。子实体发育生长期温度控制在12℃以上,18℃以下。冬季气温低时,应加温培育,但要注意排除二氧化碳.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会出现畸形菇。为使菇体白润,具有雪茸特色,菇棚上方应遮阳,防止强化直照,菇体变色,适宜光照度为150-200勒克司。
采收时手握菌柄,整朵拔起。采后清理料面残留及环境,停止喷水,生息养菌5-7天后,继续喷水、控温、通风,促使再生第2潮菇。杏鲍菇管理得当生物学效率达100%,每袋一般1次长1朵或1丛菇;也有的长2-3朵。单朵重量50-80克,最重250克。菇品可保鮮出口,或盐漬、切片脫水烘干常年应市。
加强收後再生管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