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栽培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个人日记

        白灵菇栽培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品种 
  根据市场选用品种有些地方不管销售地域及品种特性而盲目引种,造成产后适销不对路,价格低,菇农效益差。目前国际市场对菇形的要求为掌形,菌柄短,销往国外的,可选用天山2号。国内市场可销售漏斗形、长菌柄的,选用天山1号。
    二、培养料含水量
    对培养基主料进行水分测定,根据水分含量状况,科学添加水分,使培养基含水量达到55%~60%。
    三、主料发酵后添加辅料
    菇农反映,发酵料接种后污染率高,未经发酵的培养料成功率高。这是因为大部分菇农发酵前都将主料和辅料同时加入,高温造成培养料酸度偏大,感染杂菌机会增加。同时后期养分不足影响出菇。试验表明,为了提高产量,发酵时应只将主料和发酵剂混合发酵,待主料发酵好后,再添加辅料,装袋灭菌。
    四、适当加大接种量
    在白灵菇栽培中,由于采用两头接种,用绳扎口,出现了部分菌袋后期发菌缓慢,推迟出菇的现象。为此,有些技术人员就提出接种后,扎绳时预留黄豆大小的通气口。但由于菇农对此项技术掌握不到位,通气孔偏大,或者通气孔偏离接种块,直接对着培养料,造成培养料感染。因此,接种时不能片面强调通气,通气孔应正对菌种块,不能偏离,或者将接种口夹棉花通气。
    五、摆放层数
    一般摆放4~6层,温度高时多留通风道,摆放层数要少,且层与层之间要用竹竿隔离,原则上掌握袋温不能高于28℃。如高于28℃,就要采取散堆、疏散、通风、遮阳等措施降温。
    六、根据品种特性栽培管理
    现行推广的品种多,特性不一,就主栽品种而言,天山2号比天山1号生育期要长,而且现蕾的温度也要偏低3~5℃。因此,要针对品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给予合适的温度,促进早出菇。同时要根据菌袋成熟早晚,分批管理。催菇棚和养菇棚分开,即把经温差刺激现蕾的菇袋及时移入养菇棚,恒温养菇。
    七、搔菌要到位
    菌袋满菌后,继续培养40~50天,菌丝发育浓白形成菌皮,菌袋较坚硬,有个别菌袋、个别部位出现原基时,进行搔菌。方法为:解开袋口,刮去老菌块,或轻轻搔去菌柱端中央的表面菌皮,面积为直径2厘米左右。搔菌后,将袋口重新拢起,稍用力向外拉扯袋口,同时旋转1周,将袋口扭住。搔菌后棚内温度控制在15~20℃,3~5天后,开始拉大温差,昼夜温差控制在10℃,湿度80%~85%,需要散射光。现蕾后,每头保留1~2个壮菇蕾,移入养菇棚进行恒温养菇。


            白灵菇迟出菇或不出菇的原因分析

白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

  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130天。
  出菇快慢不一: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一部分元旦现蕾,一部分春节后出菇,前后相差1个月多。
  不出菇:接种后至4月底止,菌袋不现菇蕾。

  迟出菇、不出菇,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误和管理不善

  错过接种期:其原因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没衔接好。由于接种时间延误,气温逐渐下降,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生殖生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菌袋不出菇,即使出菇也是菇体偏薄、品质较差。
  配方不科学: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高氮营养物质,故发菌培养菌龄超过百日,如果养分积蓄不能满足营养生长时,就难出菇。基质中氮的浓度过高时,菌丝生长过旺,拖长营养生长时间,反而抑制原基形成。当菌丝进入生殖生长时,已错过自然低温刺激的良机,也不出菇。
  养菌管理欠妥:接种后的菌袋在室内摆叠过密,菌袋间不透气,或在发菌期翻堆不及时,使菌丝严重缺氧;菌袋堆集过密,加之接种处于秋季,常出现秋热,导致菌温、袋温、室温聚增,造成底层菌袋“烧菌”,影响出菇。翻堆次数太少,上中下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生理成熟度有差异,造成出菇不一致。
  后熟培养未达标:有的栽培者认为白灵菇属侧耳科,与平菇近缘种,仿效平菇栽培技术,因此菌丝长满袋后就开口喷水,结果久不出菇;有的后熟期室内湿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导致出菇期推迟;也有的因室内光照直射菌袋,造成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增厚,养分消耗,影响后熟。
  催蕾控温失误:菌袋生理成熟后,还需要0~13℃的低温和变温刺激,逼原基形成,分化菇蕾。有的菌袋成熟 后,没及时进棚码垛,留在室内恒温培养,延误了出菇期;也有的在菌袋进棚码垛后,自然气温已达到0℃,虽能满足低温刺激,但为了创造温差条件有的采取无限时蒸气加温,使垛内菌温聚集不散而烧菌,结果成批不长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