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薪菇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个人日记
茶薪菇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茶薪菇(Agrocybe aegerita),属真菌门,菌纲,伞菌目,盖锈伞科、鳞伞属(田蘑菇属)。又称茶树菇、茶菇、杨树菇、柳松菇、柱状田头菇等。其外观诱人,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富含氨基酸和纤维素,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含量高达1.75%,经常食用,能增强记忆。茶薪菇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在降低胆固醇,清热、明目、利尿、健脾、滋阴、补肾,治疗小儿低热、尿床等具有独特疗效。另据报道,茶薪菇子实体含有大量抗癌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提取物多糖蛋白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瘤的抑制率为80%~90%。茶薪菇对美容、养颜、保健、防癌、抗癌、中老年人防衰老等有较理想的辅助治疗功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稀有珍贵的食药兼优的大型真菌,深受欧洲和东南亚市场青眯的珍稀菇品,被誉为“中华神菇”。 我国主要靠天然茶薪菇出口。20世纪80年代开始驯化栽培,近年来栽培技术才趋成熟,种植茶薪菇,对合理利用山区林木资源和农作物下脚料,保持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带动农民致富等作用重大。产品可鲜销、制罐或烘干,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人工栽培茶薪菇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光滑或有皱纹,幼时半球形,后渐伸展至扁平,中央稍突起,直径2~10cm,初期深褐色、茶褐色,后渐变为淡褐,至淡土黄色,平滑或中部有较多条纹。菌肉白色。菌褶密,不等长,初白色,成熟后呈污黄锈色至咖啡色。有内菌膜,白色,开伞后形成菌环,上位,易脱落。菌柄圆柱形长3~lOcm,粗0.3~1.2cm。中实,纤维质脆嫩,污白色,基部色稍深。随着子实体逐渐成熟,菌柄上呈现纤维状条纹和纤毛状小鳞片。孢子淡黄褐色,光滑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8.5~11μm*5.5~7μm。
二,营养条件 :茶薪菇是木腐菌,常野生于油茶树、杨树、榆树、柳树、榕树、桦树等众多阔叶树的枯死树上,因此阔叶树木屑,是茶薪菇人工代料栽培时的营养源之一。但茶薪菇虫漆酶活力低,利用木质素能力差,而蛋白酶的活力较强,菌丝对蛋白质的利用力强,对纤维素也能很好的利用。在人工栽培中,选择棉子壳有利于茶薪菇菌丝的生长。在培养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有机氮,如麦麸、饼粉、玉米粉、米糠等,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适当添加茶籽饼粉或花生饼粉,可促进茶薪菇香气的形成。
三 环境条件:
温 度: 茶薪菇属于广温型菌类,该菌较抗高温又能耐低温。菌丝生长温度为5—35℃。适宜温度2l~28℃。以25—27℃为最适生长温度。20℃以下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慢,5℃以下几乎停止生长;30℃以上菌丝生长速度虽快,但菌丝长势弱,35℃以上菌丝难以生长直至死亡。茶薪菇菌丝能耐低温,在—4℃也不会死亡。
原基分化和形成阶段的温度是10~25℃。在此范围内变温有利于原基的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8~30℃均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此阶段不需温差刺激,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在偏低温度下菇体生长缓慢,但朵大肉厚品质好。
湿 度: 茶薪菇栽培料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为好,原则上宜干不宜湿,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导致菌丝抗杂力降低,污染率高。在原基分化和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5%左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
空 气: 茶薪菇属好氧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要保证环境通风良好。栽培袋最好用套环,以利换气。如折口,在菌丝长到半袋时,适当松口。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稍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菌柄的伸长,提高产量。
光 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强光下会抑制菌丝的生长,但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为了使子实体发生整齐、数量多,在进入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就需要提供一定的散射光,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不宜强光照射,也不宜低于50Lx,光照强度在500~1000Lx。此阶段不可改变光源方向,否则不仅会出现畸形菇、菇柄扭曲,且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影响商品价值。
酸碱度(pH) :茶薪菇喜在微酸性条件下生长,其生长全过程pH值变化不大,pH4~6.5,适宜pH5.5—6.0,一般采用自然pH值。
二、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优良菌株: 目前茶薪菇菌株较多。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的菌株,子实体耐高温能力强,产量较高。新近报道的江西农科院的茶薪菇AS—1是采用细胞融合的手段选育的菌株,已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茶薪菇菌株,其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的适宜温度有一定的差异。
(2)培养料发酵: 采用发酵料栽培,有利于菌丝生长,且污染率低。按配方拌料,含水量在65%左右,在水泥地面建堆,堆成高1~1.2m、宽1.5m料堆,料面拍平,用一木棒从料顶向底部每隔50cm打洞,防止厌氧发酵,在料次顶处插上一温度计,盖上塑料膜,第3~4天,观察料温达60℃后,第2天就可翻堆,再次调节含水量在65%左右。复堆照前操作,待料温达60℃,后一天即可散堆装袋。堆料发酵时间在7—8天左右,根据发酵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季节选择:茶新菇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根据茶新菇的温度特性,栽培茶新菇,要掌握好“两条杠杆”:一是接种后40—50天内,发菌室温度不超过32℃;二是从接种日起,往后推60天进入出菇期,当地气温不超过30℃,不低于15℃。本地一般春栽在2~3月制菌袋,由于此时温度较低,菌丝生长需加温,4~6月出菇。秋栽8~9月制菌袋,此时菌丝生长,出菇温度均适宜,后期温度低,出菇期相对较短。为了降低成本,秋季栽培较理想。
(4)栽培方式:茶新菇采用袋料室内层架栽培,通过栽培袋解口增氧,促进出菇次数,提高出菇率。
(5)培养基配方: 选用以棉籽壳或锯木屑为主料的基质栽培茶薪菇。茶薪菇生长需要丰富的氮源,因此,培养料中需加一定量的麦麸及玉米粉。
配方比例:
一 棉子壳77%.麦麸和米糠20%,石膏粉l%,蔗糖1%,石灰粉1%;
二 棉子壳38.5木屑38.5%,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石灰1%;
三 木屑65%,棉子壳10%,麦麸皮22%,石膏1%,糖1%,石灰1%
新配方配方一: 干稻草粉15%、麦麸15%、棉子壳59%、玉米秸粉7.4%、石灰3%、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3%。按配方比例分别称取原料,边加水边拌和,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0-65%。然后把培养料装入15厘米×30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中,套上套环后塞上棉塞,在100℃下常压灭菌12-14小时,冷却后接种。
新配 配方二:木屑36%、棉子壳36%、麦麸20%、玉米粉5%、茶子饼1%、石灰1%、糖1%。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粉碎木屑时要添加20-30%的树皮,以提高木屑的含氮量。采用该配方栽培茶新菇,一般可采收3-5茬菇,每袋可采收鲜菇0.2-0.25公斤,生物转化率达70-80%。
(6)菌袋生产:采用15厘米×30厘米,或者17厘米×33厘米聚乙烯塑料袋装料,培养料混均调节含水量至60%左右,每袋装料至袋高的2/3处,料面要压实,上部1/3袋留作出菇空间。袋口用颈圈,或者将袋口端下折、用扎口绳绑扎袋口。常压灭菌,温度达102℃,保持12小时左右。茶薪菇菌丝抗杂力较弱,因此灭菌要彻底。
(7)接种培菌: 经灭菌后的料袋趁热搬进接种室,接种室经消毒后才能使用。待料温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选用的栽培种菌丝要浓白、健壮,无病虫害,菌龄以满瓶后10天左右,待菌丝吃透料后,再用于接种,这样的菌种发菌有力,吃料快。接种时,首先将栽培种上层老化的菌种扒掉一薄层,然后将栽培种分成蚕豆大小,每瓶接30~40袋。为了加快菌丝生长,减少杂菌入侵机会,可加大接种量。
培养室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培养期间,每隔l周进行1次灭菌杀虫。室温保持在25~28℃,促进菌丝均匀生长。如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搬出处理,防止扩散蔓延。如秋季栽培,前期温度高,要做好散热,尽量控制室温在30℃以下。一般接种后适温下40—50天菌丝即可满袋。
(8)出菇管理: 在菌丝长满后,通过搔菌,去掉表面的老菌种及菌丝。搔菌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太早易感染杂菌,太迟起不到催蕾作用。将搔菌的菌袋或长满菌丝的菌袋,直立排放,也可袋口对光墙式堆叠,拉直袋口。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85%~90%,光线控制在500~1000Lx,温度控制在18~25℃,昼夜温差刺激,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出菇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提高CO2浓度,防早开伞、菌柄短、肉薄。菌盖呈半球形,菌膜未破时要及时采收。
(9)覆土栽培管理: 选择菜园土作为覆土材料,覆土材料使用前要进行杀虫和消毒处理。将脱袋后的菌棒掉头直立排列在畦面上,用土填满菌筒之间的间隙,露出部分菌筒面,将无纺布覆盖于小棚架上。覆土后2-3天向土上喷水调湿。覆土后20天进入出菇高峰期。
(10) 病虫害防治。选用菌丝生长旺盛的菌种,提高自身抗逆能力;菌袋入棚前要剔除被杂菌污染的部分,单独出菇,防止交叉侵染;接种15天后至开袋口之前,可用多菌灵、氯氰菊脂喷洒。菇棚要经严格彻底消毒处理;出菇管理期要努力创造适宜菇体生长的环境条件,保持子实体的生长优势,增强自身免疫力;出菇期禁用有毒农药,以免影响食品安全。
三、采收加工 茶薪菇子实体易脱落,潮次不明显,采收要适时,不可过熟,以免影响品质。当菌盖呈半球形,菌环尚未脱离时就要采收。采收时一次性将整丛大小菇一起拔下,以利下潮菇发生。采收后去除根部培养料即上市销售,或用脱水机烘干处理,分级包装。
采收后清理菌袋料面,合拢袋口,让菌丝休养生息2—3天,然后拉开袋口,淋一次大水,并重复上述管理。二潮菇后料已偏干,采用注水,用水以菇速素700倍营养液为佳。出二潮菇后也可以进行覆土再出菇。
茶薪菇(Agrocybe aegerita),属真菌门,菌纲,伞菌目,盖锈伞科、鳞伞属(田蘑菇属)。又称茶树菇、茶菇、杨树菇、柳松菇、柱状田头菇等。其外观诱人,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富含氨基酸和纤维素,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含量高达1.75%,经常食用,能增强记忆。茶薪菇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在降低胆固醇,清热、明目、利尿、健脾、滋阴、补肾,治疗小儿低热、尿床等具有独特疗效。另据报道,茶薪菇子实体含有大量抗癌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提取物多糖蛋白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瘤的抑制率为80%~90%。茶薪菇对美容、养颜、保健、防癌、抗癌、中老年人防衰老等有较理想的辅助治疗功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稀有珍贵的食药兼优的大型真菌,深受欧洲和东南亚市场青眯的珍稀菇品,被誉为“中华神菇”。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光滑或有皱纹,幼时半球形,后渐伸展至扁平,中央稍突起,直径2~10cm,初期深褐色、茶褐色,后渐变为淡褐,至淡土黄色,平滑或中部有较多条纹。菌肉白色。菌褶密,不等长,初白色,成熟后呈污黄锈色至咖啡色。有内菌膜,白色,开伞后形成菌环,上位,易脱落。菌柄圆柱形长3~lOcm,粗0.3~1.2cm。中实,纤维质脆嫩,污白色,基部色稍深。随着子实体逐渐成熟,菌柄上呈现纤维状条纹和纤毛状小鳞片。孢子淡黄褐色,光滑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8.5~11μm*5.5~7μm。
二,营养条件 :茶薪菇是木腐菌,常野生于油茶树、杨树、榆树、柳树、榕树、桦树等众多阔叶树的枯死树上,因此阔叶树木屑,是茶薪菇人工代料栽培时的营养源之一。但茶薪菇虫漆酶活力低,利用木质素能力差,而蛋白酶的活力较强,菌丝对蛋白质的利用力强,对纤维素也能很好的利用。在人工栽培中,选择棉子壳有利于茶薪菇菌丝的生长。在培养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有机氮,如麦麸、饼粉、玉米粉、米糠等,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适当添加茶籽饼粉或花生饼粉,可促进茶薪菇香气的形成。
三 环境条件:
温 度: 茶薪菇属于广温型菌类,该菌较抗高温又能耐低温。菌丝生长温度为5—35℃。适宜温度2l~28℃。以25—27℃为最适生长温度。20℃以下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慢,5℃以下几乎停止生长;30℃以上菌丝生长速度虽快,但菌丝长势弱,35℃以上菌丝难以生长直至死亡。茶薪菇菌丝能耐低温,在—4℃也不会死亡。
原基分化和形成阶段的温度是10~25℃。在此范围内变温有利于原基的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8~30℃均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此阶段不需温差刺激,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在偏低温度下菇体生长缓慢,但朵大肉厚品质好。
湿 度: 茶薪菇栽培料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为好,原则上宜干不宜湿,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导致菌丝抗杂力降低,污染率高。在原基分化和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5%左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
空 气: 茶薪菇属好氧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要保证环境通风良好。栽培袋最好用套环,以利换气。如折口,在菌丝长到半袋时,适当松口。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稍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菌柄的伸长,提高产量。
光 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强光下会抑制菌丝的生长,但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为了使子实体发生整齐、数量多,在进入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就需要提供一定的散射光,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不宜强光照射,也不宜低于50Lx,光照强度在500~1000Lx。此阶段不可改变光源方向,否则不仅会出现畸形菇、菇柄扭曲,且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影响商品价值。
酸碱度(pH) :茶薪菇喜在微酸性条件下生长,其生长全过程pH值变化不大,pH4~6.5,适宜pH5.5—6.0,一般采用自然pH值。
二、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优良菌株: 目前茶薪菇菌株较多。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的菌株,子实体耐高温能力强,产量较高。新近报道的江西农科院的茶薪菇AS—1是采用细胞融合的手段选育的菌株,已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茶薪菇菌株,其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的适宜温度有一定的差异。
(2)培养料发酵: 采用发酵料栽培,有利于菌丝生长,且污染率低。按配方拌料,含水量在65%左右,在水泥地面建堆,堆成高1~1.2m、宽1.5m料堆,料面拍平,用一木棒从料顶向底部每隔50cm打洞,防止厌氧发酵,在料次顶处插上一温度计,盖上塑料膜,第3~4天,观察料温达60℃后,第2天就可翻堆,再次调节含水量在65%左右。复堆照前操作,待料温达60℃,后一天即可散堆装袋。堆料发酵时间在7—8天左右,根据发酵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季节选择:茶新菇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根据茶新菇的温度特性,栽培茶新菇,要掌握好“两条杠杆”:一是接种后40—50天内,发菌室温度不超过32℃;二是从接种日起,往后推60天进入出菇期,当地气温不超过30℃,不低于15℃。本地一般春栽在2~3月制菌袋,由于此时温度较低,菌丝生长需加温,4~6月出菇。秋栽8~9月制菌袋,此时菌丝生长,出菇温度均适宜,后期温度低,出菇期相对较短。为了降低成本,秋季栽培较理想。
(4)栽培方式:茶新菇采用袋料室内层架栽培,通过栽培袋解口增氧,促进出菇次数,提高出菇率。
(5)培养基配方: 选用以棉籽壳或锯木屑为主料的基质栽培茶薪菇。茶薪菇生长需要丰富的氮源,因此,培养料中需加一定量的麦麸及玉米粉。
配方比例:
一 棉子壳77%.麦麸和米糠20%,石膏粉l%,蔗糖1%,石灰粉1%;
二 棉子壳38.5木屑38.5%,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石灰1%;
三 木屑65%,棉子壳10%,麦麸皮22%,石膏1%,糖1%,石灰1%
新配方配方一:
新配 配方二:木屑36%、棉子壳36%、麦麸20%、玉米粉5%、茶子饼1%、石灰1%、糖1%。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粉碎木屑时要添加20-30%的树皮,以提高木屑的含氮量。采用该配方栽培茶新菇,一般可采收3-5茬菇,每袋可采收鲜菇0.2-0.25公斤,生物转化率达70-80%。
(6)菌袋生产:采用15厘米×30厘米,或者17厘米×33厘米聚乙烯塑料袋装料,培养料混均调节含水量至60%左右,每袋装料至袋高的2/3处,料面要压实,上部1/3袋留作出菇空间。袋口用颈圈,或者将袋口端下折、用扎口绳绑扎袋口。常压灭菌,温度达102℃,保持12小时左右。茶薪菇菌丝抗杂力较弱,因此灭菌要彻底。
(7)接种培菌: 经灭菌后的料袋趁热搬进接种室,接种室经消毒后才能使用。待料温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选用的栽培种菌丝要浓白、健壮,无病虫害,菌龄以满瓶后10天左右,待菌丝吃透料后,再用于接种,这样的菌种发菌有力,吃料快。接种时,首先将栽培种上层老化的菌种扒掉一薄层,然后将栽培种分成蚕豆大小,每瓶接30~40袋。为了加快菌丝生长,减少杂菌入侵机会,可加大接种量。
培养室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培养期间,每隔l周进行1次灭菌杀虫。室温保持在25~28℃,促进菌丝均匀生长。如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搬出处理,防止扩散蔓延。如秋季栽培,前期温度高,要做好散热,尽量控制室温在30℃以下。一般接种后适温下40—50天菌丝即可满袋。
(8)出菇管理: 在菌丝长满后,通过搔菌,去掉表面的老菌种及菌丝。搔菌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太早易感染杂菌,太迟起不到催蕾作用。将搔菌的菌袋或长满菌丝的菌袋,直立排放,也可袋口对光墙式堆叠,拉直袋口。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85%~90%,光线控制在500~1000Lx,温度控制在18~25℃,昼夜温差刺激,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出菇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提高CO2浓度,防早开伞、菌柄短、肉薄。菌盖呈半球形,菌膜未破时要及时采收。
(9)覆土栽培管理: 选择菜园土作为覆土材料,覆土材料使用前要进行杀虫和消毒处理。将脱袋后的菌棒掉头直立排列在畦面上,用土填满菌筒之间的间隙,露出部分菌筒面,将无纺布覆盖于小棚架上。覆土后2-3天向土上喷水调湿。覆土后20天进入出菇高峰期。
(10) 病虫害防治。选用菌丝生长旺盛的菌种,提高自身抗逆能力;菌袋入棚前要剔除被杂菌污染的部分,单独出菇,防止交叉侵染;接种15天后至开袋口之前,可用多菌灵、氯氰菊脂喷洒。菇棚要经严格彻底消毒处理;出菇管理期要努力创造适宜菇体生长的环境条件,保持子实体的生长优势,增强自身免疫力;出菇期禁用有毒农药,以免影响食品安全。
采收后清理菌袋料面,合拢袋口,让菌丝休养生息2—3天,然后拉开袋口,淋一次大水,并重复上述管理。二潮菇后料已偏干,采用注水,用水以菇速素700倍营养液为佳。出二潮菇后也可以进行覆土再出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