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说
田下淇闻
在真爱空间遇见《见与不见》是2009年。2010年得知是仓央嘉措的诗,特意跑去书店买了他的诗集。直到2013年才知道《见与不见》原名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百度扎西拉姆多多的时候,遇见了她写的另外一首诗《仓央嘉措说》。那时候大街小巷都在说仓央嘉措,空间好友写了无数赞美诗,甚至冠以他世间最美情郎。多多的《仓央嘉措说》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我是全世界所有的男人\你是全世界所有的女人\我爱你\理所当然\我是你全部的真相.这是我喜欢的也觉得是所有女人应该有的姿态。
有意思的是,那首《见与不见》作者的的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多多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我常常想多多会是怎样一个女子呢 ,于是我开始寻觅靠近。
2005年,多多因为听到一场法会消息,一个人离开北京去了印度。在法会上她第一次见到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我在她的博客里看到这样的句子:
“也许前世,我只是偶尔经过噶玛巴坐前的一只蚂蚁,甚深微妙法就在眼前,也无从领悟;也许再前一世,我是蹲坐墙外的一个瞎子,噶玛巴悲悯的眼光对我如何注视,我也不能看见;如果不是噶玛巴坚持:要生生世世利益一切有情,渡尽轮回众生!如果不是受了这深广大愿的感召,我又怎能修得今生的暇满人身?我想也许,这是一万年来,我与噶玛巴最近的距离,我又怎么能不发心亲近?想到这里,已经是眼泪滂沱。”
“我和噶玛巴对视着,我在心里大声地说道:尊贵的噶玛巴,您还记得我吗?还记得那只在您足前经过的蚂蚁吗?我已经来了,请你想起我,请你想起您的誓言,噶玛巴千诺!在这十秒钟的凝望里,噶玛巴读取到了我的悲苦和欢欣了吗?在这十秒钟的静谧中,噶玛巴听到了我的祈请和愿望了吗?噶玛巴笑了,他定是已经了解了,就像他了解每一个众生的欢喜哀愁,他一定也听见了,就像每一个有情的愿望他都了了分明的听见。我跪在那里,感激噶玛巴这深深的一眼,我突然间明白过来,原来过去的一万年和今后的一万年,都是为了这一眼而存在的。”
多多在给法王献哈达的时候,停下来。“我没有动,我看着噶玛巴,笨拙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用藏语说到:您可以做我的根本上师吗?噶玛巴看着我,还是那双深邃而慈悲的眼睛,我摒住呼吸,盯着噶玛巴的嘴唇。而那一条洁白的哈达,这一个卑微的我,就像是七千年前温柔唇间说出的一句寂寞誓言,等待着被认取的一刻。我听到的是轻轻一句:“Yes!” 也许是我笨拙的藏语,让噶玛巴听不出来我到底来自哪里,于是他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Yes”回答我!”那是她头天夜里刚刚学会的也是唯一会说的的藏语。
“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我毕竟罪业深重,无法现在跟您走,您也只能静静等我彻底苦透。我跟自己说:如果要呐喊得全身粉碎,我也要留一双眼睛,寻找您崖边守望的身影;如果会烧尽所有血肉,我也要撑一副白骨,等待您来将我收服;但是我相信,即使,即使什么都留不住,您也可以在那片腥红辉光中,一眼将我指认出,您会像前生答应的那样,握住我的手再也不会放。当您说:Yes! 您的意思是,我立刻就可以跟着您上路!”
“无论离开印度以后我会去到世界的哪个角落,请加持我不要忘记噶玛巴!无论今生之后我要承担怎么样的果报,请加持我不要忘记噶玛巴!”这是多多在法会绿度母像前许下的心愿。
“见他之前蒙昧无知,见他之后乾坤朗朗,那是命运怎样的一种安排啊?只能够在深深的法喜之中,再一次感恩、赞叹!同时感激上面提到的几位善知识,在短短两天的相处之中,给我好好的补了一课,更增加了我对上师噶玛巴和噶玛噶举传承的信心。”
多多告诉我们:
印度是一个不得不来的国度,尤其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同于英国人来印度,为了拾取微弱的贵族余辉;也不同于美国人来印度,热衷于灵修与冥想的另类嬉皮;中国人来印度,是因为,直到来了印度,你才能真正的了解,“东方”的全部含义——也许聆听了佛陀,你才终于懂得了老庄;也许看到了泰姬陵,你才开始理解梁山伯;也许尝遍了咖喱的辛辣,你才学会欣赏汾酒的香糯。天竺远远,但不应只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西天”;中土浩浩,也不应仅是印度人记忆里的“大唐”。如果中国是跏趺而坐、昼夜思索的老者,印度便是那同样古老的菩提树,中国用一个指头点数不过印度的年轮,印度用一千个年头回答不了中国的疑问。可能坐下来思考的问题,只有走出去才有答案,所以,行走吧,唯行走是家园。
“和上师分别后的一年间,慢慢开始了解噶举教法的源流,黄金念珠传承的殊胜,开始思考自己精神道路的取向。如果要足够坦诚的话,我必须承认,自己并没有与生俱来的虔诚和决不退转的信心,但上师证悟的力量总是会在我每个怯懦的时刻、犹豫的瞬间,横越空间的阻隔而示现,而终于在某一天的早晨,我可以很坚定地告诉自己,噶玛巴就是一切疑问的答案,就是我一切时中的皈依。 ”
“ 或者根本离别是个幻相,无论沿着什么路径,我们一直是从心走向心,无异无别,所以不离不弃不失不忘。就让此塔作个见证吧,就像两千五百年前见证世尊释迦牟尼如何将心要宝藏倾囊相赠。”
“ 我明白过来:“噶玛巴”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噶玛巴”是一种信誓,因应了这世间的有漏与苦难而出现,所以从一开始就有着最勇毅的担当,而这担当的力量源自众生;“噶玛巴”是一个诺言,为了证明有情皆能离苦得乐而存在,所以始终怀着一种最坚定的喜悦,这坚持的指向便是诸佛。不知不觉我已经泪流满面,坐在我身边的来自韩国的比丘尼递来一张纸巾,而她的眼中也早已热泪盈眶。以后的每一天,在法王到来前,人们都会齐声唱诵“噶玛巴千诺”,而每一天都会看到感动的人们在频频抹泪。这泪水里或许是世世难忍的苦,因为知道噶玛巴是那个永远愿意聆听的人,所以絮絮说个不停;又或许是深深的感激汹涌而出,一如轮回海上小盲龟,幸得噶玛巴救度上莲舟,因而两眼淋漓不止。 ”
“我今获此果,得贤善人身,此时入佛家,我今成佛子,从此我决定,修相应行业,无垢胜传承,莫使受玷污”;是世尊眉间的白毫相光——令人致心发愿:“我今于诸依怙前,直至众生证菩提,敦请彼入安乐境,诸天非天咸欢喜”;是噶玛巴心头的菩提慧光——殷勤劝请着:“菩提心妙宝,未生祈即生,已生勿退失,辗转愿增胜。”慈悲是上师的心火,信诚便是弟子源源不断的柴薪,愿这喜悦光明,熊熊照亮浩荡前程。
附:
有意思的是,那首《见与不见》作者的的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多多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我常常想多多会是怎样一个女子呢 ,于是我开始寻觅靠近。
2005年,多多因为听到一场法会消息,一个人离开北京去了印度。在法会上她第一次见到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我在她的博客里看到这样的句子:
“也许前世,我只是偶尔经过噶玛巴坐前的一只蚂蚁,甚深微妙法就在眼前,也无从领悟;也许再前一世,我是蹲坐墙外的一个瞎子,噶玛巴悲悯的眼光对我如何注视,我也不能看见;如果不是噶玛巴坚持:要生生世世利益一切有情,渡尽轮回众生!如果不是受了这深广大愿的感召,我又怎能修得今生的暇满人身?我想也许,这是一万年来,我与噶玛巴最近的距离,我又怎么能不发心亲近?想到这里,已经是眼泪滂沱。”
“我和噶玛巴对视着,我在心里大声地说道:尊贵的噶玛巴,您还记得我吗?还记得那只在您足前经过的蚂蚁吗?我已经来了,请你想起我,请你想起您的誓言,噶玛巴千诺!在这十秒钟的凝望里,噶玛巴读取到了我的悲苦和欢欣了吗?在这十秒钟的静谧中,噶玛巴听到了我的祈请和愿望了吗?噶玛巴笑了,他定是已经了解了,就像他了解每一个众生的欢喜哀愁,他一定也听见了,就像每一个有情的愿望他都了了分明的听见。我跪在那里,感激噶玛巴这深深的一眼,我突然间明白过来,原来过去的一万年和今后的一万年,都是为了这一眼而存在的。”
多多在给法王献哈达的时候,停下来。“我没有动,我看着噶玛巴,笨拙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用藏语说到:您可以做我的根本上师吗?噶玛巴看着我,还是那双深邃而慈悲的眼睛,我摒住呼吸,盯着噶玛巴的嘴唇。而那一条洁白的哈达,这一个卑微的我,就像是七千年前温柔唇间说出的一句寂寞誓言,等待着被认取的一刻。我听到的是轻轻一句:“Yes!” 也许是我笨拙的藏语,让噶玛巴听不出来我到底来自哪里,于是他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Yes”回答我!”那是她头天夜里刚刚学会的也是唯一会说的的藏语。
“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我毕竟罪业深重,无法现在跟您走,您也只能静静等我彻底苦透。我跟自己说:如果要呐喊得全身粉碎,我也要留一双眼睛,寻找您崖边守望的身影;如果会烧尽所有血肉,我也要撑一副白骨,等待您来将我收服;但是我相信,即使,即使什么都留不住,您也可以在那片腥红辉光中,一眼将我指认出,您会像前生答应的那样,握住我的手再也不会放。当您说:Yes! 您的意思是,我立刻就可以跟着您上路!”
“无论离开印度以后我会去到世界的哪个角落,请加持我不要忘记噶玛巴!无论今生之后我要承担怎么样的果报,请加持我不要忘记噶玛巴!”这是多多在法会绿度母像前许下的心愿。
“见他之前蒙昧无知,见他之后乾坤朗朗,那是命运怎样的一种安排啊?只能够在深深的法喜之中,再一次感恩、赞叹!同时感激上面提到的几位善知识,在短短两天的相处之中,给我好好的补了一课,更增加了我对上师噶玛巴和噶玛噶举传承的信心。”
多多告诉我们:
印度是一个不得不来的国度,尤其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同于英国人来印度,为了拾取微弱的贵族余辉;也不同于美国人来印度,热衷于灵修与冥想的另类嬉皮;中国人来印度,是因为,直到来了印度,你才能真正的了解,“东方”的全部含义——也许聆听了佛陀,你才终于懂得了老庄;也许看到了泰姬陵,你才开始理解梁山伯;也许尝遍了咖喱的辛辣,你才学会欣赏汾酒的香糯。天竺远远,但不应只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西天”;中土浩浩,也不应仅是印度人记忆里的“大唐”。如果中国是跏趺而坐、昼夜思索的老者,印度便是那同样古老的菩提树,中国用一个指头点数不过印度的年轮,印度用一千个年头回答不了中国的疑问。可能坐下来思考的问题,只有走出去才有答案,所以,行走吧,唯行走是家园。
“和上师分别后的一年间,慢慢开始了解噶举教法的源流,黄金念珠传承的殊胜,开始思考自己精神道路的取向。如果要足够坦诚的话,我必须承认,自己并没有与生俱来的虔诚和决不退转的信心,但上师证悟的力量总是会在我每个怯懦的时刻、犹豫的瞬间,横越空间的阻隔而示现,而终于在某一天的早晨,我可以很坚定地告诉自己,噶玛巴就是一切疑问的答案,就是我一切时中的皈依。 ”
“ 或者根本离别是个幻相,无论沿着什么路径,我们一直是从心走向心,无异无别,所以不离不弃不失不忘。就让此塔作个见证吧,就像两千五百年前见证世尊释迦牟尼如何将心要宝藏倾囊相赠。”
“ 我明白过来:“噶玛巴”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噶玛巴”是一种信誓,因应了这世间的有漏与苦难而出现,所以从一开始就有着最勇毅的担当,而这担当的力量源自众生;“噶玛巴”是一个诺言,为了证明有情皆能离苦得乐而存在,所以始终怀着一种最坚定的喜悦,这坚持的指向便是诸佛。不知不觉我已经泪流满面,坐在我身边的来自韩国的比丘尼递来一张纸巾,而她的眼中也早已热泪盈眶。以后的每一天,在法王到来前,人们都会齐声唱诵“噶玛巴千诺”,而每一天都会看到感动的人们在频频抹泪。这泪水里或许是世世难忍的苦,因为知道噶玛巴是那个永远愿意聆听的人,所以絮絮说个不停;又或许是深深的感激汹涌而出,一如轮回海上小盲龟,幸得噶玛巴救度上莲舟,因而两眼淋漓不止。 ”
“我今获此果,得贤善人身,此时入佛家,我今成佛子,从此我决定,修相应行业,无垢胜传承,莫使受玷污”;是世尊眉间的白毫相光——令人致心发愿:“我今于诸依怙前,直至众生证菩提,敦请彼入安乐境,诸天非天咸欢喜”;是噶玛巴心头的菩提慧光——殷勤劝请着:“菩提心妙宝,未生祈即生,已生勿退失,辗转愿增胜。”慈悲是上师的心火,信诚便是弟子源源不断的柴薪,愿这喜悦光明,熊熊照亮浩荡前程。
附:
我大约是个被福荫的人
被一种并不属于我的慧能所指引
我于昔日写下的那些
我不懂、不会、做不到的话
它们就像是森黑中萤火虫般的教赐
又像是老萨满的嗡嗡预言
与漠地里的断续伏线
它们自笔端流出
化作人形如魅
揽腰扶肩地引我
踉跄前行
如今
它们渐渐遁了去
高妙的言语不再出现在我的诗句
甚至
也不在我无字的心里
是时候了
你抟风而去
唯然
我从这里开始
笃行
往后
此身即是文章
——扎西拉姆•多多
文章评论
东篱醉了
很久没沙发了
东篱醉了
老婆买过的书一只手能数,仓央嘉措是其一。不过我对这个不务正业的花和尚印象一般般
【万紫千红】
内容有些看不懂,太深奥了。仓央嘉措,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哎,是不是我孤陋寡闻,与社会脱节了?
快乐的忧伤~
我喜欢他[em]e106[/em]……只因为他敢表达自己的爱,彰显自己的爱情……我觉得女人都会喜欢他的不虚伪……[em]e106[/em]
百合
[em]e106[/em] 书看得少,飘过
腾淇
如果说德里是一幅印度细密画:纷繁、逼仄、斑斓;那么达兰萨拉就是一幅中国水墨画了:写意、纯粹、恬淡。若再有一场风雨,则更成了泼墨,所有山水都涌然而出,流于胸臆。 如果说达兰萨拉是一幅中国水墨画:写意、纯粹、恬淡,加德满都就是一幅散失已久的西藏唐卡:布满风尘但品相无损,斑驳之下藏着惊艳。如果说印度被文字所记录的历史是蒙尘的幕布,遮遮掩掩、残残缺缺,瓦拉纳西就是那幕布上充满隐喻的油画,朦胧而深邃,平静而神奇。我相信,即便是仅为了一个众生一刹那的温暖与光明,菩萨也会一次一次地回来,我也要回来。人本身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与宇宙的本质。那是充满痛苦的承认,尤其当你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在追求着“至善”,要承认“至善”不过是你所造作的一个标签,要承认必须接受“至善”与“至恶”本质的一如才有可能到达超越之境,那是痛苦的,真相往往是痛苦的。
腾淇
他起身远走了,好像每一个早上都会相见的邻人,毫不眷恋。 真理不需要标签,幸福也不需要标签,它不是佛教的、印度教的、基督教的或者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它属于每一颗希求圆满的心。于是恒河祭,竟像是在欢庆我们的不圆满,礼赞那因不圆满而渐渐增长的出离心。
腾淇
看到了一片古城墙,明明上了岁月,还要一副光彩崭新的模样,想必是西安 那个答应你生生世世永不离弃的上师啊,早已经在你最无心的时候化作无形的道,化作了孑然一身的你自己。 “如果你只是一粒沙,整个宇宙全部的空间都是你的,因为你既碍不着什么、也挤不着什么一般地一无所有;你面对无垠的开阔,你是宇宙的君王——因为你是一粒沙。” 需要假名安立多少言语,才能听懂你最想告诉我的那个答案?你频频拈花,我却忘了微笑,所以无量劫之后,我学着你当年的身姿,躇躇独行,去寻找足以回应的表情。 彼岸并不遥远,心一软,心一转,便是智慧的彼岸。 直到踏入他的国度,才看清楚那些死死执取的风景,不过是一场短暂的风波,来得淋漓,去得尽致
腾淇
上师的法座前,我曾跪着诉说,或者是忏悔,也可能是抱怨:“上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修皈依与发菩提心,但是直到修到第七万遍,我才开始去想,为什么要皈依,修行又是为了什么?我观察自心,发现自己一直都只是想从轮回里的苦出离,却皈依的是,轮回里的乐。这是不是很糟糕?”上师轻松地说到:“轮回里的乐,也是不真实的,短暂而虚妄。”我急不可待地追问:“那真正的解脱之后,会怎么样?”上师静静地、斩钉截铁地说:“你就不会再失去!”我的心仿佛被顿时腾空,那一个当下,失去了任何判断,没有抉择,只是呆在那里,呆着,凝固着。许久,上师轻轻地说,仿佛是在解释:“我们最害怕的,不就是失去吗?”
腾淇
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所得所以无所失,如来无所从来所以无所去, 默默接受即将发生的一切吧,包括接受什么都不会发生。 或许唯一堪作补偿的,就是无边的证悟了,唯有佛果的功德才抵得了欠下众生世世的情。 一切的美好能否继续存在,只和我们自己有关,他来了是因为我们有福,他走,是因为我们自己福尽。所以再多、再斑斓的旗帜,其实也无法让噶玛巴更加庄严,庄严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真心道场,升扬的只是我们曾经沉溺、曾经沉重的心,当我们愿意抬头,愿意睁眼,就一定能够看见,如虚空般永恒、如大地般坚定的,噶玛巴。 自以为可执取的,都抓不住;坦然放手的,都将最后落入,虚怀若谷的心上,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我哪有理由不快乐呢,拥有一切应该拥有的,失去一切本该失去的,我勇敢而快乐地存在着,一抬头就能看见你红色微颔的脸。
腾淇
最有摧毁力的其实是自己的欲望,欲望会乔装成期望、理想甚至使命感,然后用最辉煌的借口,最圣洁的理由,滋养“自我”,打败佛性。 开悟是死亡之极致——‘自我’之死亡、’我’与’我所’之死亡、观看者之死亡,而且那是绝对的、终极的失望……如此一连串的失望使我们放弃了野心,我们跌的越来越低,直到跌落地面,直到我们像大地一般清醒实在
腾淇
我渐渐觉得,也许地球上不会再有任何让我陌生的角落,我越来越像一颗野草的种子,随风、随尘、随飞鸟到任何一个容我的地方落脚,然后蓬蓬勃勃,欣欣向荣。也许我的家园真的已经筑在了脚上,所以我的心随遇而安。 装作对繁华生活的所谓出离,而实质逃避? “明觉”、“觉性”是指看到一切现象的真实本性,也就是空性;而五根的作用,只是对一切法的认识,却没有看到一切的法真实本性。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认识到空性与否。 当你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众生,你都会自然的、不用思维地,就认为、就相信这个人会成佛,每一个众生都会得到究竟的佛果,不需要思维的相信。 就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 舍弃对世间法的执著,并不是要舍弃世间法。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世间法的支持,才能活下去。舍弃执著,是要舍弃那种“不能没有,一定要得到,拼死也要得到”的心,这样的执著是要断除的,然后再去做世间法。 虽然上师是同一个人,但是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显现出不同的上师,这一个上师是时刻和我们同在的,而且不是同一个人,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上师的显现。这个显现不是一个‘人’而主要是上师的功德。所以要在心中留出空间,让上师的功德与慈悲能够显现出来,并时刻与我们同在。
腾淇
“上师如佛”是在我们这方面来说的,至于上师他自己,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佛,那不是我们的问题,是他的问题。只要他教导我们的法,能让我们成佛,他就是我们的佛。就像是十六世大宝法王(仁波切指了指身后十六世大宝法王的巨幅照片),我从他那里得到佛法,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佛。至于他自己,究竟是不是佛,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我们要接受我们目前真正的样子,不能够硬是去假装,有很多人就是一直在假装,到最后就疯掉了。 假装也分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在假装,一种是不知道。前者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目前还不是完美的,还做不到像佛一样,但是可以去学着做,去模仿,那是一种有觉知的假装,那是好的,装着装着,就学会了,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好人,最后成佛。另外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假装,而以为自己真的做得很好了,更甚者,是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好,对自己恭敬,那就是很坏的,那是一种欺骗。 ,佛就是那个得到没有局限的快乐的人。每一个众生都渴望快乐,但是我们的快乐都是有限度的,可我们还是会一直追寻快乐,因为我们的真正本性是没有局限的,我们的真正本性和佛一样,没有任何极限。所以说,每一个众生最后都一定会成佛的,只是迟早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本性和佛本来没有区别!
王生升
用心在读,便好!
腾淇
前来见法王的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非常热衷于看医生,是的,只是看医生,不是看病。他们对医生的兴趣远远大于对自己的病情的关心。那么噶玛巴,很容易会沦为他们的‘泰姬陵’。还有一种人,热衷于抓药。他们不相信任何的医生,更愿意自我诊断,然后自己决定,只需要哪一副药,而不需要其他。于是噶玛巴就只是他们的药剂师而已,他们不需向医生报告病情,自己写了药方,抓了药,付了钱就走人。第二种人是更危险的,因为往往自认为这就是: “依法不依人”,还自以为有佛陀撑腰。殊不知,佛陀说的是:要根据上师所掌握的法而决定要不要皈依他这个人,但并不是说:只要上师讲的法,不需要依止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