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练拳体悟
健康之道
太极龙
李雅轩大师强调练习太极拳要“悟”,他说:“太极,是聪明人练的拳!”“要打出意思来!”,这“意思”说的是内里的东西,他称作“反听观内”。
用大师的教语指导我们打拳,就是要在运拳时注意 [反听观内] 内里的感应,内里有了感觉,有了反应,那种热、胀、串动的东西出现了;否则,打的再多拳还是空洞无物。
怎样才能感觉自己内里[反听观内]的东西?
首先这是太极拳长年循环锻炼积累的结果,不是一时之功。二是练拳时使外在形体动作达到规范,在练到内里有感觉时,外在形体显得中正直竖,更规范,就有了太极的意味了,这就吻合“内外相合”、“身心相合”的意境。再到后来拳越打动作越小,内里感应越强。
怎样练能出自己内里[反听观内]的东西?
在规范打拳几年后[应是传统拳],我练的是杨式传统套路。要有意识地练习
单式,比如专门练习“气沉丹田”,专门练习“搂膝扼步”[一个式子反复打],
边打边[反听观内],我称之谓“单推式”。
太极术语“气沉丹田”,指的是气的“沉呼”。有呼,就有吸,与“沉呼”相对应的是“起吸”。“沉呼”时,顶劲不丢[感觉];“起吸”时,沉劲不失[还是感觉]。使身躯有一种上下对拔对拉的伸展[感觉],“胸开背开”[感觉]、“顶劲沉气”[感觉]、“有升有垂”[还是感觉]。
把“气沉丹田”的这种感觉运用到单推式“搂膝扼步”的练习中,每天练两次 [早晚],每次20至30下,练习一段时间后顶劲自然而然 “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手上劳宫穴练出发热膨胀的感觉,而后到丹田、劲路。
有拳友把这种太极体悟比喻为“ 倒吃甘蔗,渐入佳境 ”的味道。先涩后甜,逐渐充分,逐渐深入,越往后越感受到玄妙、神奇,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的太极练法不同,身体素质、劲路敏感度不同,本人的练法和体悟不一定适合各种人,仅供交流学习。学真太极、练真太极,在学练中享受太极拳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才是大同。
李雅轩大师强调练习太极拳要“悟”,他说:“太极,是聪明人练的拳!”“要打出意思来!”,这“意思”说的是内里的东西,他称作“反听观内”。
用大师的教语指导我们打拳,就是要在运拳时注意 [反听观内] 内里的感应,内里有了感觉,有了反应,那种热、胀、串动的东西出现了;否则,打的再多拳还是空洞无物。
怎样才能感觉自己内里[反听观内]的东西?
首先这是太极拳长年循环锻炼积累的结果,不是一时之功。二是练拳时使外在形体动作达到规范,在练到内里有感觉时,外在形体显得中正直竖,更规范,就有了太极的意味了,这就吻合“内外相合”、“身心相合”的意境。再到后来拳越打动作越小,内里感应越强。
怎样练能出自己内里[反听观内]的东西?
在规范打拳几年后[应是传统拳],我练的是杨式传统套路。要有意识地练习
单式,比如专门练习“气沉丹田”,专门练习“搂膝扼步”[一个式子反复打],
边打边[反听观内],我称之谓“单推式”。
太极术语“气沉丹田”,指的是气的“沉呼”。有呼,就有吸,与“沉呼”相对应的是“起吸”。“沉呼”时,顶劲不丢[感觉];“起吸”时,沉劲不失[还是感觉]。使身躯有一种上下对拔对拉的伸展[感觉],“胸开背开”[感觉]、“顶劲沉气”[感觉]、“有升有垂”[还是感觉]。
把“气沉丹田”的这种感觉运用到单推式“搂膝扼步”的练习中,每天练两次 [早晚],每次20至30下,练习一段时间后顶劲自然而然 “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手上劳宫穴练出发热膨胀的感觉,而后到丹田、劲路。
有拳友把这种太极体悟比喻为“ 倒吃甘蔗,渐入佳境 ”的味道。先涩后甜,逐渐充分,逐渐深入,越往后越感受到玄妙、神奇,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的太极练法不同,身体素质、劲路敏感度不同,本人的练法和体悟不一定适合各种人,仅供交流学习。学真太极、练真太极,在学练中享受太极拳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才是大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