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
个人日记
我看过一本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看过后很受启发。也曾多次冲动的想写点什么?但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提笔。明天召开家长会,在今天的周会上,校长的一番话,其实就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所秉承的沟通方法。有些时候我们顾及太多,不敢直面家庭教育所欠缺的东西。而是一味的往自身揽责任。说白了,对孩子的教育绝不单单是学校教育就能完美落幕的。它需要家长和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只有大家各负其责,我们的孩子的教育就不会有缺失的环节。
在《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一书中这样写到的: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无与伦比的聪明,但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正确对待问题、如何聪明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父母的教育的根本。
父母不可能一生代替孩子,父母最终能给孩子什么?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质,独立解决困难,自信面对挑战,远离恶习,主动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这样为孩子铺下一条身心健康的成功的路,孩子才能赢在起跑点上!
“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人为主’,所以父母是
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句话是巴金先生说的,也是父母应该做到的。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的教室里进行,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这样的老师是最亲近的,也是最具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老师。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职位。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汲取你身上一切的道德品行。只有父母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给孩子以身教。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不单纯要求老师这样做,我们的家长也该如此。经常听家长说:老师,我没文化,回家辅导不了孩子。其实,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父母才是孩子一个最好的具体的学习管道。只有父母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无论在品德还是在学识上都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再加上学校的教育,我相信这样的教育可以更完美。所以只有做卓越的父母,才能创造孩子卓越的人生第一步。
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我们的家长很大一部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这种单一的由学校完全负责的教育,是教育的缺失。但很多家长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只要孩子出现了问题,那么责任就是学校的,就是老师的。他自己没有任何责任。现在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大时代,任何职业都必须培训上岗,但只有家长这个职业不培训都能上岗。无论他的知识水平如何?无论他的品行如何?因此,造成今天很多家庭教育的失败。
现在很多孩子心里素质极差,没有承受挫败的能力。因为他们从小就被众多的长者视为掌上明珠,家庭中要比爷爷奶奶重要得多。而爷爷奶奶也心甘情愿的被孩子呼来唤去。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和老师沟通的多数都是母亲,父亲沟通的很少。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家庭教育中,母亲像是一条潺潺的溪流,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则是一座伟岸的高山,父亲这座‘山’能给孩子权威感、约束感和纪律感 。我们的老祖宗也认为:“有其父,必有其子。”《三字经》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父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培养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引领孩子走向社会;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样板;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母亲的影响力就不如父亲。
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父亲的存在和父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孩子需要父亲的关爱,父亲需要孩子的依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而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也同样指出了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可见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做父亲的工作再忙,家庭教育也不能缺失,父爱的缺失,是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缺失的家庭教育还有精神层面的教育缺失。 一个家庭只有物质富裕而缺少了精神富有,是不可想象的。眼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可谓不惜工本,有些甚至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较少过问。做家长的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社会的冷漠、自私和缺乏团队精神正侵蚀着孩子们。可是,有些家长听说课外班的重要性,就逼孩子去学。不管什么培训班,他都让孩子跟着一起上。特别吃香的是“奥数”培训。许多家长自己不懂“奥数”,更会不顾一切地送孩子上这种培训班,买有关的奥数辅导材料。“奥数”是什么?奥数是择校的怪胎,是升学率的催化剂。社会上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校外培训机构,可见家长投入的财力有多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奖励要适度、科学。用金钱或财物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体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励。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相比之下,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让孩子在假日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让孩子懂得感恩分享,让孩子学点礼仪常识和培育择善的勇气等等,那就相形见拙了。
做父母的能赋予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生活;父母能教孩子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他学习;能指导他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他所有的行为负责;能告诉他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他作出抉择;能为他奉献浓浓的爱心,但不能强迫他照单全收;能教他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他受人尊重;能告诉他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他选择朋友;能对他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他赢得声誉;能教给他做人的优秀品质,但不能确保他成为善良的人;能责备他的过失,但不能保证他因此而成为有道德的人;能告诉他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不能给他永恒的生命;能告诉他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但不能替他实现这些目标;能肯定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他最美好的东西,但不能给予他前程和事业。无意责怪家长,只是提醒家长注意“追求缺失”的泛滥。
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形象地反映了过度和不恰当爱的父母——割草机父母。这种父母往往一直走在孩子前面,不等困难的出现,随时替他们清除障碍。在割草机父母的溺爱下,孩子逐渐变得性格扭曲,极其懒惰,丧失感恩之心,从而失去生存能力。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猎豹捕捉到受伤的羚羊或斑马后,不是马上咬死,而是有意放它逃走,接着敦促尾随过来的小猎豹前去追赶猎物。小猎豹稍有怠慢,母豹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扑打、驱赶,直到它们明白母亲的用意,抖擞精神,奋力追赶受伤的猎物方才罢休。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父母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做父母的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会遭遇孩子的冷漠?这也许与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相吻合,就是“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爱心,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时候,要深深地珍藏在自己的心底。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有爱是不够的,需要理智的爱,明智的爱。而不是溺爱!
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在品德方面的缺失。 许多家长认为“品德养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别太在意。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偏差。最大的偏差就是将分数与知识划等号。有些时候,分数与知识可以划等号,有些则未必。这里就有一个诚信的问题。拿做作业来说,是自己做出来的,还是看来的,甚至是抄来的。考试也是这样。看现在高考为了防止作弊,采取了多少措施,采取了多少高科技的手段,这可以看出“诚信”缺失的程度。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教知识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学习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困难。家庭要养成的习惯有很多,特别要强调的是独立的习惯。这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钱江晚报》2012.8.13.A16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昨天,清华大学今年的党员新生赴校报到,这也拉开了今年新生报到的序幕。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新闻出现在我国顶尖、一流的大学,出现在党员新生的报到,更值得我们深思孩子独立品格的养成。对孩子的品德养成是家长的首要任务。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保证。
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父母是伟大的,是值得每个孩子从内心去尊重的。家长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示范给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随时都能起到潜默移化的作用。父母喜欢看书,则会要求孩子看书,孩子也会欣然接受意见。否则,他会说:“自己不看书,经常玩麻将,可总要别人整天看书写作业。”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永不言弃。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家长自身素质滞后而产生的不协调,家长常常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投降,有些父母则“破罐子破摔”。这是极为危险的。孩子不听,家长无法,决不能言弃。怎么办?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我们要明白:不是当了家长就与生俱来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而是必须学习,必须不断地学习。
有些学者提出:“在孩子面前,你就要夹紧尾巴做正人君子!不要当着孩子面发牢骚,自己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不要让孩子看见。”
曾看这样报载:“钱文忠老师热心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老师和家长关心孩子应该有所分工,老师侧重教育,家长侧重教养;老师侧重文化,家长侧重文明,两种角色不能混为一谈。”说得很在理,家庭教育中任务不能有缺失,但整个教育需要分工,家长要承担起自己的那份教育责任。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优秀,怎么看怎么可爱。其实一定要看到成长中的孩子的缺点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孩子。要适时的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定不要想我的孩子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如果是这样一定会坑了孩子。
在我看来,现代父母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如何爱自己的孩子。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都是最无私的”,我看这种无私的爱应采取一种合适的方式去施予,大包大揽、包办代替不是爱孩子,而是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培养自主自立能力的机会,让他们以后难以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现在大学生自杀例子很多,孩子没有抗压性,没有受过任何挫折。向来是以我为中心。一旦走入社会的他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所以挫败感或是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而最终导致将自己的生命终结。
其实在家庭中,做父母的应该多给孩子挫折教育。总是赞美夸奖也未必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当孩子有一天走入社会的时候,他还会一路听到赞美和夸奖吗?显然未必!家长更多的还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失败。
一流的家长靠品行来影响孩子,不懂教育的家长靠分数来夸奖孩子。前者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后者未必百分百成功,也许是一生的遗憾!
家长要学会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现在不是担心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的最大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缺失了,或失去了。对孩子做人肯定是一个遗憾!
现在的孩子们是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培养孩子不是培养一个高效的学习机器,他们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立的人,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都学着“自私”一点吧,多爱自己一点吧,努力把我们的孩子们培养一个个具有独立精神、自立奋进、懂得爱与被爱的人吧!
文章评论
青山隐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家长很大一部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这种单一的由学校完全负责的教育,是教育的缺失。
山涧小溪
写得很好
梦断南柯
说的太好了,我是一位家长,可是我却一直以为孩子的成长,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是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的协助以及努力才能使他们更优秀[em]e100[/em]
阿会
是啊!做为家长我们要在品行中影响孩子,学会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我们做父母的更重要!谢谢您!您辛苦了![em]e160[/em][em]e163[/em]
星辰
张老师好丶很想见你谈谈孩子的心里丶行吗
文灬卿
鞭辟入里,的确如此,欣赏1[em]e179[/em] [em]e181[/em]
潇潇洒洒
论述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有理有据,论述深刻。阅读受益。[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