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文庙

个人日记

  时光荫冉,岁月如梭,记得那一年我八岁,跟随着哥哥姐姐的身影我走进了文庙小学,从一个朦胧不懂事的小孩子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记得那是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文庙的西院和后院上的课。那时候,一二年级在同一个院子里上课,在同一个院子里玩耍。各个班级的卫生区域都有划分,也十分的整洁。门洞一边是门卫,那里有一张大爷,十分的慈祥,也十分的能干,烧水打铃从未误过事。门洞另一边是教师托儿所,穿过小院上高台阶再过第二个门洞就是老师的大办公室。西院延续了文庙学府的传统作用,也是学校师生的中心生活区域。启蒙的三年里,我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里,同学们快乐幸福生活,老师在自习时间给我们拉小提琴,讲《小金马》的故事,从此我们崇拜小英雄,刘英俊、海军轮机兵麦贤德和雷锋的故事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三年里,我在文庙接受着文化启蒙知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文庙的东院有一个神秘的小木楼,叫做尊经阁,文革后是老师的办公室。楼的后面开过校办工厂,我很少进去,所以不甚了解。东院是很神秘的,房屋的建筑都是清朝式的风格,房檐下面经常有小燕子的出入。文庙后院假山石路通幽径,两道大门显的十分的威严,沿石阶而上最高处是崇圣阁,那时候是两间大教室,后来成为了住家户。这地方是我上了中学后才经常去的地方,因为教室后面有防空洞的竖井,我们挖防空洞烧砖就是在这里。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转到了大城门和碑亭子院上课,抬头望去就是大城殿,显得十分的巍峨雄伟。大城门里有四间教室,阳面两间在泮池院,阴面两间面对着御碑亭。四年级是我们求知欲不断加深的时期,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个院子里我生活了三年,那时的御碑亭我们都叫他王八驮石碑。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到大城殿领取煤柴,每天在教室里面生炉子取暖,经常还能听到从大城殿和碑亭子房角上传来的风铃叮叮当当的响声,又像是提醒同学们“珍惜时间,天天向上”。碑亭子上层屋顶上的桑柳榆树和茅草在北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略显古建筑的沧桑。大雪过后,屋顶上的植物被雪压的又衬出一幅风景。对应廊沿上的彩画让我们无限遐想。课余的时候,我们也会去碑下蒙着去看碑上的字,懵懂的年纪谁也没有看明白过碑上写的是什么。我们经常在王八驮石碑那玩耍,头坐四人尾坐三。龟的嘴部和眼睛不知道被多少个好奇的同学摸过,显得又黑又亮。有人说龟威武吓人,可我只是觉得好玩,从来没有害怕过。后来碑亭子的四面砌上了墙,用作装煤的仓库了。
  春天到了,在这个院子里偶尔听到燕子的声音,抬头寻找一番,却发现碑亭房上已经有一丝的绿意了。桑柳榆树都已经长出了嫩绿发黄的幼芽,长的旺盛的要数茼蒿杂草了,还未等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全部回来,房上的桑葚已经结出了果实。我们调皮的用自制的弹弓打房上的桑葚,可没想到掉下的桑葚却依然落在房上,谁也没有办法吃到房上的桑葚,更不知道那个诱人的味道是什么样子了。无数的燕子从城隍庙到文庙上下翻飞着寻找他们原来的家。同学们也换下了厚重的冬装,女孩子穿上自己喜爱的裙子,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红的、黄的、紫的在院子里穿梭着,欢快着,嬉笑追逐着。天空中的燕子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意思,天上地下一幅祥和快乐的景象。时而燕子的粪便不期而遇的掉落在同学们的身上,我们也显的习以为常了,哄然一笑也增添了不少趣事。
  夏天到了,教室里面冬暖夏凉,没有电风扇也依然很凉爽,下课后三五成群的坐在碑亭前晒太阳,热热的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显的十分的惬意。每当停电时,校工张大爷便会准时敲响大城殿下古松树上挂着的铁轨,铛铛的钟声荡漾在小院里,霎时院子里安静了,偶尔听到传来阵阵的朗读声和屋檐下面吱吱的燕子鸣叫声。
  燕子少了,不见了,南飞了,就连房檐上的灌木杂草也枯黄了,随着风的吹动,落叶一片一片的飘落下来。秋天来了,也是该考试的时候了。迎来新的一年,我们是中学生了。文庙小学改了两次名字,先是红旗学校后来又改成第八中学。这时候来了一些文物部门对文庙进行了拆除,七零年和七一年两年间把我们生活学习过的大城殿和碑亭子拆为了平地。在大城殿前面的泮池院是全校最大的操场,有篮球场,由牌楼顺延有院墙一圈。六几年球场边上有几颗古松和假山石。院子的正中间是主席台,全校开会做操和社会团体表演都在这个院子,院子中有古泮池石桥面裸露。也是在这里,我们声援越南看了《美国黑孩子》,看了《气功开石》;也是在这里,我看了哥哥的吹笛子独奏,我的心里是异样的高兴。可是周围的同学却没人知道台上表演的是我的哥哥,现在只叹息哥哥的英年早逝,他也是文庙小学的学子。也是在这个操场,西大街军民篮球赛,职工联赛经常开战。老师们生龙活虎彰显文人风姿,教师队是很出色的篮球队。也是在这里,我们学工、学农、支农、野营拉练、挖防空洞、建校劳动。在中学的三年里,我都是在这个院生活学习的,给我留下了美好回忆。
  文庙是我的母校,我启蒙的地方,我少年十年的生涯。今天,文庙恢复了原有的面貌,这是国之兴事,又是国学传承基地,是向世界展示祖国文化的窗口。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正大步地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文庙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沟通的桥梁。全国三大文庙之一的承德皇家文庙更应为国学传播做出新的贡献。
  在这里,文庙的学子祝你更加辉煌。谨以此文纪念七二届同学们毕业四十周年。
 
 

                                                                                                                                                 栾阳鹿
                                                                                                                                            2012年2月29日


文章评论

水流云在BH3RGV

好,好文笔,老兄你比我记着得多多了。值得回忆的年代,在这里我比你又多呆了两年。你说的学校改两次名不对,应该是:文庙小学,红旗小学,成了带帽中学后,又改:红旗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全有。后来与三七中学合并改为:承德八中。72年又设立了高中,我等有幸成为承德八中第一届高中生,也是文革后第一届高中生,74年毕业,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

吴志刚

童年的经历,历历在目,值得回忆的年代,值得回忆的过去。看到你的文章,仿佛又回到童年,少年。那已远去的年代...............

河北--栾阳鹿

还记得吗碑亭子院西厢房南角厕所前原有一座小庙,可容一人。是土地庙。

金玉木

好文欣赏。发给你一张老付他们的同学照,以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