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门票记录时代的变迁

个人日记

本报记者  张涛  张洋                                                    承德电视报    第15期         
 

数十年的收藏经历,让李国林的手中已经积攒了各种票,券达1.8万余张,主题涉及“国家一级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生活票据”等多个项目。在他的收藏中,既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票、券,也可以感受到数十年来,承德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承德百姓生活的变迁。

在李国林家卧室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五、六排收藏夹,每个收藏夹的侧面,都清楚地标注着其中的内容(如“文化遗产”、“生活杂票”等),随意打开一个收藏夹,满眼都是整齐排列着的各种票、券。这些票、券大多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的票、券外表虽然算不上精美,但质朴中透着丝.丝雅气。

李国林的“门票收藏库”,可谓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文字票、绘画票和影像票之外,还有磁卡票,以及印有二维码的电子票。在这些门票中,偶尔还能看到些“异形票的身影,让人大开眼界。李国林说,门票也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见证,收藏门票就是收藏“历史文献”。

对于李国林来说,收藏既是爱好,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而这种爱好从小就已经植根于他的生活。小时候,李国林就特别喜欢收藏东西——当时流行的“小人书”,好看的糖纸等物品,都成了他的“藏品”。此外,他当年收藏的烟盒已经达到了近百种,有些烟盒甚至连经常抽烟的人都没见过,这让他感到很骄傲。但在当时,很少有人把收藏当回事。“当时的生活很困难,不像现在的物质生活那么丰富,能收集的东西也很有限,也就是平时能吃到、玩到的那几样东西。”李国林说。

走上工作岗位后,李国林将心爱的烟盒全部送给了侄子,虽然很心疼,但他觉得,既然已经工作了,就不能再“不务正业”了。

随后,李国林进入了当时的供销社工作,后来,他又被调到承德畜牧场,负责采购工作。“那会儿没有网络,采购东西都得先派人去考察,看好了以后给单位打电话,合适就买了。就是那段时间,有很多机会去外地出差,我喜欢在工作之余去当地景点游玩,就顺便积攒下来一些门票。”

此外,朋友和亲戚都知道李国林的这个爱好,去哪儿旅游,都不忘把自己的门票留起来.,回来送给他。李国林说,那时候忙于工作,并没有系统地去做门票收藏工作。

2012年年末的一天,李国林的一个朋友提出,想参加承德市收藏家协会的活动,.李国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跟着朋友去了。当得知李国林手里已经藏有很多各类门票后,一些“票友”就建议他加入承德市收藏家协会。之后,李国林就这样成为了承德市收藏家协会的一员。

想要增加门票收藏的数量,就必须要依靠与“票友”之间的交流,正所谓互通有无。除了与收藏家协会的“票友”们进行交流,.李国林还自学了上网。如今,他已经可以熟练地通过网络了解门票收藏的各种信息。随着李国林和全国范围内门票收藏爱好者的不断交流,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便使自己的收藏数量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在李国林的藏品中,有一张特别的收藏。“这是我在网上发现的,我把它拷贝下来,复印了一张。这是            
日军侵略承德期间,为了搞旅游而制作的‘承德北支观光券’。”李国林说。这张门票可谓图文并茂,不仅有从北京到承德一路之上的风光照,还有沿路招待单位的电话号码。“这也证明,早在那个时期,承德就已经是一处重要的旅游胜地了。”

“这张门票,我认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发行的最‘特殊’的避暑山庄门票。”李国林指着一张正方形的旧门票说:这是一张面值一毛钱、印有“避暑山庄花园”字样的文字票,经“票友”们考适,这张门票可能是上世纪70年代发行、用于进入山庄花园的门票。

与这张“特殊”的门票同期发行•的,还有一套被“票友”们称为“四季票”的避暑山庄门票套票。这套门票的票面上,分别印有避暑山庄春、夏、秋、冬四季之景,存量极为稀少。“当时的承德刚刚对外开放,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才有外地人和外宾来到山庄旅游。当时,承德人基本不会自己掏钱买山庄门票,因此,想要收藏这套门票,就必须得从外地人手中买,这就给收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李国林说。

多年以前,山庄门票基本都是在承德本地印制,由于技术有限,门票的质量和美观程度都不是很理想。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避暑山庄管理部门与南方一家公司合作,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崭新的避暑山庄门票。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新门票上市以后,却闹出了一个不小的“乌龙”——在门票的存根处,“参观券”三个字中的“券”字,竟然多了一个“点”,这套票便成了错版票。在李国林的收藏中,就存有这样一张“多一点”,却极具收藏价值的错版山庄门票。

实际上,.山庄门票仅仅是李国林收藏中的一部分。早年间,曾经用于承德地区生产、生活的各类票据,是他收:藏中的另一个“重点”。在一个大收藏夹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上世纪承德人出行所用的票据。其中,一枚1957年的“马车票”格外引人注章。   ...v

°此外,在李国林的生活票据收藏中,还有一组十分特殊的“农村百货.食品.五金供应小票”。这组小票是当年在承德的农村地区,用于购买食品、五金等产品的票据。“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时代,市民用的都是‘城市物资供应票’,以此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当时,农村的情况和城市不一样,没必要发行物资票,所以,这套‘农村百货供应小票’,即使是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李国林介绍说。

在另一个收藏夹中,还收藏着承德近年来举办的各种活动所用的门票。这里,不仅有“山庄月•中华情”等大型活动的门票和工作人员证件,还包含了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门票。在李国林看来,这些在别人眼中毫无用处的门票,却是他的“宝贝”。“这些门票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况,是值得收藏的。”

李国林说,这几年的“收藏生涯”,让他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现在,李国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_“独乐乐”,他更希望与其他“票友”一起,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进行展出,通过一张张小小的门票,让更多的承德人了解到承德的“昨天”。

这段时间,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国林已经完成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系列专題的收集与制作工作。这部专题,囊括了94家全国知名博物馆各个历史时期的门票。“将它们以这样的形式展出,既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还能够让参观者了解到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李国林说。

     现在,李国林正在准备一套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系列专题展览——将全国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的门票进行归类、整理后,再进行集中展示。说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门票将作为此次展览的“重头戏”,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李国林说,一张小小的门票,包含了绘画、书法、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遨游”于门票的海洋里,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感受到“镶嵌”于时代变迁中的、人们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链接——门票收藏知识

门票,又称门券、入场券、观光券、参观券、香花券、纪念券,是一种入门资费凭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史料性和实用性。_

我国的门票最早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清光绪三十一年,我国自建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对外开放,这里所使用的以白铁皮制成的周转参观门券,被门券收藏界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较为正规的旅游门券。

新中国第一张门票诞生于1949101日,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纪念观礼票”。.此票为竖式,彩色印制,正面图案是稻谷、齿轮和四面国旗,下端加盖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关防:大印,正中也有:“开国盛典”四个大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