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原则基础上的思想概论(三)
个人日记
毛羽翔
三. 生命意义上的一些综合思想及观念
从人的生命过程的意识和思想上讲,它事实上应该存在着双重的发展趋向。一种是伴随生命的生存,成长和发展过程,在意识和思想上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所逐步形成,建立并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的自我意识和思想系统;另一种是通过对外部世界与自身生命的再认识,使自我意识能够主动地自我调整,修正,弱化,虚无并趋向于生命的原点,——生命的起始,去内在地重新认识和自我感知生命从“虚无”的绝对条件开始,在基因组合及孕育过程中的那种体现与宇宙自然界在内在生命信息及意识上的协调一致性及其所能体现的生命原动力和规律。并得以在自我生存意识上地有效和合理地运用,以实现生命过程本身所能够实现和达到的最合理﹑最完善的程度;也就是生命与自然界最为协调和统一地整合。而这两种双重的趋向在意识和思想领域内虽在形式上存在着悖论和矛盾,但在生命和宇宙自热界的本性——虚无性质的统一前提条件和原则上,却能得以充分地整合和兼容。从物极必返的规律上讲,生命的生存意识最终趋向于原点上的回归,也恰好体现了这一点;而且,生命在生存意识和思想上若想达到与宇宙自然界的协调和一致,也必需经过一种自我调整﹑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净化﹑自我进化的完善过程。而这也正是宇宙和生命在信息和意识最内在联系上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律。非如此,生命过程中在自我生存意识上是无法自我检测和消除与生命内在的行为信息及意识的障碍性和非一致性的。意识对生命机体本身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也会受到相应地制约与限制,也将无从实现生命最终的进步与发展。
在生命的意识与思维方式的调整上,不仅需要我们清楚和把握生命机体本身的内在意识及其信息行为控制能力上的与生存过程的个性自我意识之间的区别及相互关系,而且也反对相关的生命本身及宇宙客观世界的一些基本问题作深入地了解和独立思考。对于人类在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思想认识上而言,现有的任何一种主要的思想派别都希望能够阐明一种与其思想观念相一致的宇宙和生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模式,但往往都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表现得力不从心。这无论是对于科学的﹑哲学的﹑还是宗教的﹑神学的思想来讲都是如此。例如:无论我们在思想上把宗教方面的“上帝”或其它“神”类,以及时下在世界上泛滥的邪教各种流派的精神领袖们按它们的思想想象得如何地伟大,绝对或神通广大,它们在客观事实上都不可能具备能够支配或者决定整个宇宙及生命世界的能力,更何况它们所谓的“神力”或“超自然”的能力绝非事实存在。而只是基于人类思想能力上的一种主观意向而已,是缺乏理论和事实基础的。换个角度讲,既使我们允许“上帝”之类存在,可能它们自己本身都并不清楚它们所应该“创造”的宇宙世界在事实上究竟有多大的范围。怎样具体的结构,又何谈能拥有可以支配和决定一切的能力呢?而在相关的基础科学现有的一些前沿理论的思想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模式的创立者大概也是“忘记”了宇宙的宏观尺度和范围是否允许它的“爆炸”过程可否以光速的“物质”性运动去“爆胀”至宇宙的每个角落,而约150亿光年的宇宙宏观尺度和距离在事实上是否可以允许同样的时间历程平均地经过或加入到每一个天体自身的时间历程之中却不存在矛盾?同样,它也无法说明它那种宇宙总体性质的“爆炸”的起点或中心是处于现实的宇宙之中还是在此之外?因为那样的“大爆炸”如果是在宇宙之中发生的则无法按其爆炸的性质表明宇宙本身及运动的方向性;而如果是在现实宇宙之外发生的大爆炸,那么宇宙是否存在膨胀运动则与其毫无关系。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样的理论思想模式是合理的吗?而其它如相对论所表明的时间运动及其性质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弹性,热定律“熵”值的增减行为,量子论量子空间的波动性等,虽确定无疑地表明了物质存在及运动的某种特性和规律,也证实了这些特性和规律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宇宙的客观事实却不能允许将它们的这些特性及规律肆意地运用到宇宙的先决条件中去。因为物质存在和运动的特性及其规律是宇宙物质产生后所具有的特性和规律,而不是先有或先存在某种特性和规律再按其特性及规律产生宇宙万物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是不能随意混淆﹑倒置或刻意“模糊”的。而在宗教的﹑神学的﹑或其它“江湖”化邪教教义的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类问题;“上帝”﹑“神”类或其它更为绝对化的某种概念也没有在宇宙或生命之前存在的任何可能性;它们凌驾于宇宙或生命之上的企图仅仅是人的思想意识中的一种主观臆向而已,而相信和接受此类思想则必须以放弃生命存在过程的自然性质和主动性质为前提。这种思想倾向和做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此类思想对宇宙和生命界所作出的解释更为简易和直接,更更具随意性,无需复杂的论证就可以得到结果;当然,若藉此以欺世盗名,急功近利也更为直接和方便。因此,这样的思想终将在人类思想认识上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所摒弃。
另外,我们对自身的理性认知能力也应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并且在某些思想观念上更应有所改变和发展。知觉和感性是认识的基础,理性是认知的发展与延伸。虽然在对宇宙自然界的理性认识上人类还存在着某种局限性,但那也只是因为某些根本性问题未被解决所造成的结果,并非如哲学家康德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理性本身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缺陷所造成的;而他因此所主张的限制人类的理性认知,依靠主观信仰去解决理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思想,则更为荒谬和不可靠。人与宇宙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上可以达到一级,更体现在生命机体内在的信息控制能力和宇宙自然演化过程的协调一致性上。而这一过程并不能被“上帝”或其它“神界”的“秩序”所取代。生命与宇宙自然界的统一性不仅体现在生命的机体及其内在的信息控制能力与宇宙自然界发展演化过程的密切关系上,也更体现在它们的自然本性及其基础——即先决条件都是“虚无”的性质及概念上。对于生命的存在现象来讲,生命个体的性征无论是在物质属性上,还是在精神属性上,它的起始和终极都只能是“虚无”的性质,并且贯穿存在及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也不存在任何外在的,先决的,宿命的或某种更为绝对化的“事物”在主导与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因而,明确了虚无的性质及其作用,也就可以把握住生命存在及发展过程的主动;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更新﹑发展及整合我们思想观念。同时,我们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地突破各种思维定势及局限性的束缚,最终趋向于无限性的完善。这也是人脑作为生命的意识与思维的载体所自然具备的一种无比的优势。人脑的智能对于发展规律规则,掌握和运动规律规则,避开或突破规律规则束缚的能力,是没有别类生命或智能可以达到或超越得了的;在这方面。即使是今天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虽然如“深蓝”“银河”等人工智能系统在运算速度等某些方面超出了人脑的能力,但在智能的自主性及思维的非固有逻辑规则的延伸与拓展等方面,两者绝无对等的基础和可能。
最后,在我们的思想和意识领域,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地了解与探讨,那就是有关“时间”的本性问题及其对我们生存意识地影响的问题。
时间,从概念意义上讲,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的一种概括和具体量度的表述;在具体的量化及量度上人们按不同的天体运动周期及物质运动的周期变化而制定了不同的量化标准。如我们人类以地﹑日运动关系及其基础条件下所确定的年﹑月、日、时、分秒等,以及“年”量度基础上的累计、延伸、“秒”量度的更为精确等。对于“时间”的性质及运动的方式,历来在学界及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思想基础的人群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在科学上,从牛顿的绝对时间运动,到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结合在一起的运动及其时间变化的“弹性”等,都未能最终使人们对“时间”及其本性有一个较为完整合理地认识。至于|“时光倒流”之类的想法也仅仅是一种假想和愿望。而且爱因斯坦在阐明物质在接近光速的运动中“时间”的本质会出现“弹性”变化的同时,也曾做过相应的强调:即任何物质都无法达到或以超光速的运动去运动;因此“时间停止” 、时间倒流、时空隧道之类的概念只能是缺乏事实基础的演绎而已。一般意义上讲,人们对“时间”的性质及运动最深刻的认识及印象就在于它的平均性;对于存在过程的事物或生命而言,任何人或事物在同一时间过程,里都不能独得比其它人或事物多一些或少一些的时间,哪怕只是1秒。但在人的生存意识对人的生命机体本身的影响上,却存在着这样一种事实和现象,既: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的不同作用,不同的人即使是在同等时间基数和同样的时间过程里,其衰老变化的程度都完全可以不一样。也就是所谓的人的心理年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寿命及衰老的程度。而人的心理年龄又是同人对时间的不同认识及其相关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这还仅是指人们一般的时间认识及意识而言。而在对时间本性的认识上,却可以在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时间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更可以对生命机体本身的生理变化产生积极地、深远地影响。
事实上,人们对时间的意识和感受,如:它的均匀性,不可改变性等,都是源于人们习惯于认为时间是一种独立的运动,并且坚信存在着一个时间上的起始点;在这样的认识及思想作用下,人们一般都倾向于认为时间上的那个起始点是从过去遥远的某一点或某一刻开始的,“它”一直运行到现在(存在过程的永恒性),而且“它”还会永不停止地走向未来;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或许还会存在着一个“终点”(而这样的终点对于每一种存在过程的人或事物来讲即意味着它那个存在过程的终点)。这样的认识或思想无论是在科学上,哲学上,还是在宗教,神学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注释。在科学上,这样的思想解释为师“大爆炸”{创生了宇宙,大爆炸的起点就是时间上的起点,时间从那时开始一直运行(或者说是膨胀)到现在;而且伴随宇宙的膨胀运动,最终也必然会走向时间的“终点”——宇宙的“死寂”或“{塌缩”。而在宗教或神学上,这样的思想可解释为师“上帝”或某种“神”类创生了宇宙万物,同时“无所不能”的上帝或神类也“推动”了宇宙万物的运转;时间就在那同时开始并一直运动到今天,而且时间的平均性也正体现了“上帝”对万物和众生的平等。至于何时是宇宙或世界的“末日”,并最终让时间停下来,那就要看“上帝”或“神”们的意思了!实质上,凡如此类的思想都是把宇宙在时间性质上以主体的一条主线连接起来,并且在事实上界定了一个以一条测地线为主线的时间主体过程;这样,也就同时界定了一个宇宙总体上的时间起点及其主体过程,但这样的思想在事实上却并不现实。因为宇宙的总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其它性质上,都不能从一种具体性质的共同点上开始。这又是因为无论是从宇宙天体的各种存在性质上讲,还是从它们各自不同的存在、运动范围及其本身的时间过程上讲,都存在着相对的差异和变化,而这些差异和变化因素的存在,如果其总体的主体过程不是“虚无”的性质(包括时间的本性),就不能使宇宙的总体在性质及过程上无悖论地合理存在或成立;更无法体现各种存在过程的自然本性及原则。这也是其它任何具体性质(包括时间的具体量化性)都不能取代的,这也是一个不能随意回避的根本问题。
而时间就其对存在过程的量化描述而言,只是对物质运动的持续性质,顺序性质的量化描述,但这种量化的基础及标准在性质上却无绝对性可言;因为它的本身是存在着可变性的基础的。因此,按照某种单一的量化标准作为时间总体的持续性的量化表述,并使其绝对化是不客观的。比如宇宙同一条测地线轨道上的时间起始,运动过程,终止是思想等。以“秒”概念为例,在我们所处的天体引力范围的条件基础上,“秒”概念的量化标准在学界被精确地确定为铯原子在基态共振频率上的振动周期,即9.192 ;631.770周为1秒的标准量度。但同样的1秒量度如果是在其它天体的引力条件和范围基础上,将出现相对的,不同的变化,但却不存在一个宇宙总体上的,具有绝对性质的,主体单一的1秒概念及其起始和持续过程。而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最终只能被证明为师宇宙的主体的自然本性是虚无性质所决定的,而不能被证明为师其它某种更为绝对化的主体性质或时间的量度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任何的主体性质如果不是虚无的性质,都不会允许客体存在可变性。
从存在性质上思考问题是我们人类思考问题的一种习惯和思维定势,但非具体存在的“虚无”性质却恰恰决定了存在过程的自然性质及原则;以及它们内在的主动性。就比如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我们自身的生命个体及其存在过程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认为是很绝对。很正确的过程,而往往又在确定出自身的非绝对性情况下转,而去寻求某种“外在”的力量或超自然的东西。事物在支配或者决定着我们的存在过程。“上帝” 、“神” ﹑“外星人”以及“宇宙大爆炸”等主观条件式的思想正是因此而产生的!没有什么比我们能够明确我们的生命之前和终极之后都是与宇宙自然界的本性——虚无性必然统一和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了!从生命自身的意义上讲,生命的存在过程和重要目的之一无疑是应尽可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与宇宙自然界的这种最内在的联系;消除自我主观意识上与宇宙自然界的障碍性和矛盾性,使两者无论在主体生存意思上还是客体的潜在意识上都能够达到协调和一致,最终掌握生命及宇宙存在过程本质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得以自如地运用与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