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论书法

个人日记


 陈忠康课堂点评妙语散录







   【编者按】这是陈忠康老师书法点评课的一些语言散录,虽然是些片言只语,比起长篇大论的高深理  
  论文章更一针见血,更切中要害,覆盖面更广,或许对学书者更有启发意义。


   学习古人,初学“宁谨勿肆”,学古脉络清晰很重要,开始一定要像,地道,目标就像复印机一样的功能和效果。石开写篆,就是把自己当成汉代的工匠。


   现代人的所谓风格,即是:古人三分+当代四分---自己毛病四分=自我风格。


   珠圆玉润才是高境界,静穆是最难得的;大字要慢下来写,当代大字为什么写不好,就是用写小字的快节奏来写大字,一划而过,一刮而过,怎么能有沉厚大气之势?


   隶书,静穆绵厚才是其精神,“大巧若拙”,伊秉绶的从容淡定,写出的线条老中带嫩,金石气绝不是把毛笔哆嗦做出来的,清人的隶书友大字真迹,绝对值得借鉴,否则靠几种残破的汉碑刻石肯定误导。写碑一定要写出苍茫大气,跟帖学比起来,帖的媚趣应该避之,做到“大朴不雕。”


   这位同学写八大的,八大的书法,是牺牲了用笔的两端变化,而突出结构的变化,如果你既要追求毛笔的表现力的丰富变化,又要追求结构的多样变化,那写出的就“花”了,缺少了统一,又碎又花,没了主次。


   枯笔:书法的音乐性,节奏性,不能简化笔墨,越到枯笔行笔速度越要慢下来,否则就是草率不讲究,没有行笔直脉络。


   这位同学的苏体写的很沉着,稳健很淡定,你学苏体多久,答,半年多。好啊,够神速。苏体有自己的套路,他学过颜,学过王,要注意把握,学一个人应该弄清楚追溯他的源头,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重墨:重墨不能突兀,写草书不能太花,处处变招,结果没有主次和主脉。


   方不是高境界,圆才是高境界。


  章草:平复帖那种麻辣的感觉其实是有害的,(就像麻辣烫吃多了上火,干燥----笔者加评),宋克的及奏章要学,马一浮、沈曾植变化很丰富。章草最容易简单化,不能媚飘,古趣庄重的东西多一些才耐看,书写性要强。

   这位同学学赵之谦的,还不错,请问你学书法整个多久了?

   答:一年多;

   学赵之谦多久?

   答:一上午。

   啊,这不是说相声吧,一上午能写成这样,不是人才是天才!我向你学习!(笑声掌声)


   结构要大巧,不要小巧,变化的套路不要一般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套路要阴险,拙中藏巧。调皮和庄重怎样的合理调配,是大家应该注意的。


   当代隶书的大家我自己首推鲍贤伦,他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拙”,真正的大气,写碑不要故作苍老状,于右任。伊秉绶线条很润,线条要通透的,嫩的,松和的,不要像麻绳一样的,以润求辣才是高级。


   “俗”,有些字安排很俗,没过脑子,什么是俗,多数人都这么写就是俗!

  沉着---痛快,静和动,是一对矛盾体,要静的不呆,动的不流。


   横,不要写的一划而过,一滑而过,牵丝牵带要过脑子,要讲究,写不好容易让人觉得没力气。草书最容易骗人,给外行看不懂嘛。大草还是要慢,尤其是转折处要慢,不要粗暴的转折,不讲理的转。


   会与不会又是矛盾,没基础的苦练基础还好,有了些基础就容易找流行,得想怎么远离摆脱江湖气。太巧了就缺少大气。


   晋人用笔发力和唐人是不一样的,晋人锋利锐利,唐人敦厚理性。


   结构和笔法不要对立起来,理论上不存在先后,有结构即有笔法,结构是静态的,笔法是动态的,二者并非是桌面和桌腿的关系,要用综合的理解。


   小字怎样转换大字?字写大了结构要变,结字也要变,大字要慢,写大字要用“势”,历代书法家写大字和小字是不一样的,米芾、董其昌写大字和小字很不同,并非一种笔法,大家要在原帖里仔细去理解分辨。把兰亭不要变,写大了就一点不好看,二王本身就是小字。现代人写大字写小字笔法几乎一样。


   现代的审美都是喜欢模糊神秘的东西,喜欢破烂的碑,当然破烂残缺的东西能给书家更多的发挥空间。曹全保存最清楚,却不受人待见。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刻石以后的字,获得另外一种创造性。还有,当代都喜欢“老”一点的审美,所谓古意,其实是有话语权的人都年纪很老了嘛,年轻的也当不了评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