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有痕——飘过岁月的韭菜鸡蛋饺子
情感天地
飘过岁月的韭菜鸡蛋饺子
下午下班后,顺便在马路边上买了一把刚从地里薅出来的鲜嫩的、绿油油的头茬红头韭菜,回到家后,马不停蹄地摘好、洗干净、切好,磕了四个鸡蛋, 用花生油将鸡蛋炒好,并剁了些许的虾仁,放了味精、花椒粉、姜末、盐 ,最后,又撒上了很多芝麻油,一会功夫,一小盆香气扑鼻、多滋多味,令人垂涎欲滴的韭菜饺子陷就调制成功了,整个屋子里都都弥漫着浓浓的韭菜香……然而,饺子煮熟后,吃在嘴里,却索然无味,看着美味可口的韭菜鸡蛋饺子,却一点食欲都没有,飘忽不定的思绪又把我带回到了遥远的青春记忆,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那年那月那一顿少盐寡油的韭菜鸡蛋饺子……
那是1972年4月初的一天,是个星期天。厂里所有车间的机器都停止了工作,热火朝天的篮球场也没有了往日里生龙活虎似的矫健身影和嬉戏的玩耍声,到处都是悄然无息,一片寂静……,本地的职工们基本上都回家过礼拜天了,全厂只剩下几十个家在外地,且路途遥远的单身职工。按老规矩,星期天职工食堂都是开二顿饭:上午,9.30,下午4.30。每逢星期天,我都要睡到早上9点多才起床。这一天也不例外,我懒洋洋地起床收拾完毕后,就到寥寥无几的职工食堂里去吃饭,我打了18个一咬满嘴流油的,香喷喷的韭菜猪肉馅饺子,一共用了1毛8分钱的饭票,(合一分钱一个)吃完后,就端着饭盒出来回宿舍去了。
我们工厂的职工大部分都是部队转业军人,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和教育,无论身体素质、思想水平都卓尔不群、不同凡响。平日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三三两两的国防绿,今天,却看不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感觉空气都好像要爆炸似的。只有通往职工宿舍的小路上,两排高大笔直的白杨树抽丝发芽,昂首挺胸,展现着春的盎然,给人些许的安慰。
平日里,女工宿舍笑声不断、热闹非凡,今天,整个宿舍死气沉沉,就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 ……,我头枕在被子上,直挺挺地躺在在床上,怀揣着无穷无尽的惆怅,望着天花板,百般无聊、机械地吹着口琴……, 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原来是一位西安老乡李颖来工厂找我玩。李颖是我前不久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认识的朋友,她家住在西安灞桥纺织城,是来长垣县老家插队落户的知青,虽然我们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大相径庭,但是共同的经历,又是来自同一个城市,却不由的亲近了许多…。我们俩聊了一会,李颖提议说:“别一个人憋在宿舍里了,乡下的杏花都开了,前方十二里庄,也有一个西安返乡知青张琳琳在哪里插队落户呢,我们去找她玩吧。” 我正寂寞难耐,就欣然应允。
迎着和煦的春风,闻着泥土的芬芳,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们俩迈着轻快的步伐,一路上谈笑风生……大约走40多分钟左右吧,我们来到一个绿树环抱的小村庄。李颖熟悉地将我带进了一处砌着土坯院墙的农家小院。院子有四间年代久远,墙壁斑驳的破瓦房,紧挨着下房的一角 ,用竹坯泥巴垒了一个大约3平方米长左右二米多高的窝棚,顶上搭着几块油毛毡并用砖头压着,一扇破木板门上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李颖指着这简陋低矮,破烂不堪的窝棚说,张琳琳就住在这里边。一切都是那样的陈旧古老,不堪入目……倒是院子里的几株杏树,争先斗艳、花朵累累,别有一番景致。
张琳琳不在家。我们正准备去打听她去向的时候,碰巧张琳琳扛着锄头从外边走了进来,说是去麦地里除草了,张琳琳边说边打开了门,把我们俩让进了她所谓的家,一进门,便是用二条细腿长木凳支了二块木板的床,竹坯墙上很醒目地挂着一个绣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挎包,靠床头紧挨着一张破的不能再破的农村常见的一米长二尺宽的白板细腿脏乎乎的桌子,桌上放着一个圆圆的小镜子和洗漱用品,及几本书,一个用泥巴垒成的地锅灶台夹在床尾和门之间,小的不能再小的空间,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我们三个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乡党(陕西方言意思是老乡)就坐在床上,聚在一起海阔天空、说东道西地谝起来了,谝的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时间很快过去了,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中午1点多钟了,她们两个还没有吃午饭,都说肚子饿了,我还好,因为我9点半在厂里食堂吃过饺子还没有多长时间。三个人就我一个人有正式工作,一个月30多元的工资(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错了)每年厂里发二套工装,看病吃药都是公费医疗。我理所当然地大方地说:“走吧,今天我请客,请你们两去县里饭店吃炒菜。”她俩听了,高兴地拍着手高呼赞同。

平日里,女工宿舍笑声不断、热闹非凡,今天,整个宿舍死气沉沉,就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 ……,我头枕在被子上,直挺挺地躺在在床上,怀揣着无穷无尽的惆怅,望着天花板,百般无聊、机械地吹着口琴……, 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原来是一位西安老乡李颖来工厂找我玩。李颖是我前不久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认识的朋友,她家住在西安灞桥纺织城,是来长垣县老家插队落户的知青,虽然我们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大相径庭,但是共同的经历,又是来自同一个城市,却不由的亲近了许多…。我们俩聊了一会,李颖提议说:“别一个人憋在宿舍里了,乡下的杏花都开了,前方十二里庄,也有一个西安返乡知青张琳琳在哪里插队落户呢,我们去找她玩吧。” 我正寂寞难耐,就欣然应允。
迎着和煦的春风,闻着泥土的芬芳,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们俩迈着轻快的步伐,一路上谈笑风生……大约走40多分钟左右吧,我们来到一个绿树环抱的小村庄。李颖熟悉地将我带进了一处砌着土坯院墙的农家小院。院子有四间年代久远,墙壁斑驳的破瓦房,紧挨着下房的一角 ,用竹坯泥巴垒了一个大约3平方米长左右二米多高的窝棚,顶上搭着几块油毛毡并用砖头压着,一扇破木板门上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李颖指着这简陋低矮,破烂不堪的窝棚说,张琳琳就住在这里边。一切都是那样的陈旧古老,不堪入目……倒是院子里的几株杏树,争先斗艳、花朵累累,别有一番景致。
张琳琳不在家。我们正准备去打听她去向的时候,碰巧张琳琳扛着锄头从外边走了进来,说是去麦地里除草了,张琳琳边说边打开了门,把我们俩让进了她所谓的家,一进门,便是用二条细腿长木凳支了二块木板的床,竹坯墙上很醒目地挂着一个绣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挎包,靠床头紧挨着一张破的不能再破的农村常见的一米长二尺宽的白板细腿脏乎乎的桌子,桌上放着一个圆圆的小镜子和洗漱用品,及几本书,一个用泥巴垒成的地锅灶台夹在床尾和门之间,小的不能再小的空间,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我们三个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乡党(陕西方言意思是老乡)就坐在床上,聚在一起海阔天空、说东道西地谝起来了,谝的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时间很快过去了,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中午1点多钟了,她们两个还没有吃午饭,都说肚子饿了,我还好,因为我9点半在厂里食堂吃过饺子还没有多长时间。三个人就我一个人有正式工作,一个月30多元的工资(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错了)每年厂里发二套工装,看病吃药都是公费医疗。我理所当然地大方地说:“走吧,今天我请客,请你们两去县里饭店吃炒菜。”她俩听了,高兴地拍着手高呼赞同。
我们起身出门的时候,谁知道老天不作美,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功夫就灰蒙蒙地变了脸,先是细雨霏霏,很快就逐渐加大为哗啦啦的漂泊大雨,我们三个人窝在张琳琳的破草棚里,等着雨停……。张琳琳的窝棚里四面透风,头顶上油毛毡遮盖不严实的地方还不停地漏雨……,天气阴沉沉的,温度顿时一下子降了下来,凉飕飕的,因为没有防备下雨,所以,我和李颖穿的衣服都比较单薄,此时此刻,我们两个冷的直打颤,张琳琳拉开她薄薄的被子,让我们俩个坐在被窝里……,看样子,雨暂时不会停,张琳琳拿起一把镰刀,披上雨披,说道:“别去县城里吃饭了,我去地里割一把韭菜,一会我请你们吃鸡蛋韭菜饺子。”说着,冒着雨,跑了出去.
一会功夫,张琳琳手里就拿着割好的韭菜回来了,很快,韭菜就摘好并切好了,放在一个小搪瓷盆里,张琳琳飞快地从床底下一个小纸盒里拿出了一枚鸡蛋,磕破了皮,圆圈撒在韭菜里,我赶忙问道:你怎么不用油炒一下再放进去啊?她回答说,生产队平均每月只给知青二两油,得省着吃,说着顺手拿起了一个只有一点点油底的瓶子,往韭菜馅里滴了几滴油,放上盐,拌了拌,一小盆韭菜鸡蛋饺子馅就这样调制成功了……当热气腾腾的韭菜鸡蛋饺子从地锅里捞出来的时候,窝棚里的气氛顿时热闹了许多,吃着少盐寡油的韭菜鸡蛋饺子,身上也不感觉到那么冷了,看着背井离乡来到这举目无亲的穷山僻壤插队落户的二位花季少女狼吞虎咽的吃相,我心理不由地一阵酸楚,我想,如果她们远在西安的父母看到她们在广阔天地里如此狼狈不堪的生活,心情该是多么的沉重啊……。张琳琳的这一顿韭菜鸡蛋饺子和上午我在厂里的食堂吃的韭菜猪肉饺子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吃了一碗热乎乎的所谓韭菜鸡蛋饺子后,觉得浑身有了热气,我不再打冷颤了,顿时,我觉得这一碗饺子虽然少盐寡油,倒也是雪里送炭,只是清淡了一些罢了,因为此时此刻是它驱赶走了寒冷,温暖了我的身体……

虽然我没有上山下乡插过队,但是,我对知青生活的艰苦与辛酸,却深有感触。每当我吃着美味可口的韭菜鸡蛋饺子的时候,就倏然想起是那年那月那一天、那一碗少油无味的韭菜鸡蛋饺子……,事隔多年,却仍然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岁月如白驹过隙,匆匆远去。一眨眼4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每当看到有关知青的电视剧或者文章 ,我就会想起李颖,张琳琳她们那一双无助无奈的眼神,想起张琳琳住的那风雨飘摇的破窝棚,想起她们视作美味佳肴的少盐寡油的韭菜鸡蛋饺子……,顷刻间,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心头……,如今,不知道她俩身在何方?一切都好吧?不知道她俩在我73年被厂里推荐上了大学之后,是否也招工进了工 厂?我不知道,也无从打听,我只有在这回忆中重温那段苦涩而又美丽的青春友谊了……
一会功夫,张琳琳手里就拿着割好的韭菜回来了,很快,韭菜就摘好并切好了,放在一个小搪瓷盆里,张琳琳飞快地从床底下一个小纸盒里拿出了一枚鸡蛋,磕破了皮,圆圈撒在韭菜里,我赶忙问道:你怎么不用油炒一下再放进去啊?她回答说,生产队平均每月只给知青二两油,得省着吃,说着顺手拿起了一个只有一点点油底的瓶子,往韭菜馅里滴了几滴油,放上盐,拌了拌,一小盆韭菜鸡蛋饺子馅就这样调制成功了……当热气腾腾的韭菜鸡蛋饺子从地锅里捞出来的时候,窝棚里的气氛顿时热闹了许多,吃着少盐寡油的韭菜鸡蛋饺子,身上也不感觉到那么冷了,看着背井离乡来到这举目无亲的穷山僻壤插队落户的二位花季少女狼吞虎咽的吃相,我心理不由地一阵酸楚,我想,如果她们远在西安的父母看到她们在广阔天地里如此狼狈不堪的生活,心情该是多么的沉重啊……。张琳琳的这一顿韭菜鸡蛋饺子和上午我在厂里的食堂吃的韭菜猪肉饺子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吃了一碗热乎乎的所谓韭菜鸡蛋饺子后,觉得浑身有了热气,我不再打冷颤了,顿时,我觉得这一碗饺子虽然少盐寡油,倒也是雪里送炭,只是清淡了一些罢了,因为此时此刻是它驱赶走了寒冷,温暖了我的身体……
岁月如白驹过隙,匆匆远去。一眨眼4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每当看到有关知青的电视剧或者文章 ,我就会想起李颖,张琳琳她们那一双无助无奈的眼神,想起张琳琳住的那风雨飘摇的破窝棚,想起她们视作美味佳肴的少盐寡油的韭菜鸡蛋饺子……,顷刻间,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心头……,如今,不知道她俩身在何方?一切都好吧?不知道她俩在我73年被厂里推荐上了大学之后,是否也招工进了工 厂?我不知道,也无从打听,我只有在这回忆中重温那段苦涩而又美丽的青春友谊了……
我和李颖于1972年长垣王堤大桥留影
李颖,张琳琳 分别为化名,因为年代久远我已经记不清她俩的真实姓名了
李颖,张琳琳 分别为化名,因为年代久远我已经记不清她俩的真实姓名了
文章评论
至爱无言
那时候不只是知青生活清苦,农民家庭也是那样,甚至不及知青。
大海拾贝
往事如烟。珍藏在心底的是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谊![em]e179[/em]
康吉
[em]e163[/em]好友,晚上好。
康吉
[em]e163[/em] 好友,晚上好。[em]e179[/em] 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朴实生活场景的写真描述,勾勒出上世纪70年代初的轮廓,文中提到的鸡蛋韭菜馅饺子,工厂食堂做的和农家茅屋知青做的质量差别,反映出城市与农村生存环境的不同,好友写的真实可信,因为我经历过那个年代,情景确实如此,和您一样,我也没插过队,但我的弟妹插过队,那个年代的经历烙印在心中,不会磨灭。读这篇日志,追溯将近50年 的工厂阅历人生途径,感慨万分,正如好友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过了耳顺之年的我,对生活已没多大奢望了,如今我注重的是生活味道、生活质量、生活态度,喜欢上生活味道的人,便是幸福的人,恰如喜欢吃鸡蛋韭菜馅饺子的人,隔段时间吃上一回,我想味道肯定会是鲜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