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渡津门(下)

个人日记

 




    想去看“夜的眼”,就是“天津之眼”------那个海河边上的大转轮,可惜夜雨迷蒙,呵气成雾。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去听那“津之音”。
    以前,喝过天津水的人都知道,茉莉花茶能沏出苦丁茶的味道------海水倒灌,地下水是咸的。但让人不解的是:咸水之下出好嗓子。刚改革开放时,女高音于淑珍以一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与沪上的朱蓬博并立南北,那时的李谷一才刚出道。后来又出了刘教授、孙吸毒等------。引滦入津后,水倒是甜了,可好声音里也再也难觅天津人的身影了,莫非 ------
    去听音乐会?那太高雅了。逢年过节到天津来玩的北京人都知道,一定要来这里听夜场相声会!
    从老一辈的小蘑菇,到马三立、侯宝林,再到现如今人见人x的郭xx,哪一个不是出身于大津门!
    
         



图片
    开场就是一段评书。这位是不是也姓郭啊?
    著名评书艺术家袁阔成就是生于天津。我的青少年就是听着袁先生的评书成长的,什么《烈火金刚》、《林海雪原》、《三国演义》、《水泊梁山》------那听得真是津津有味、废寝忘食!
    在此,向前不久去世的袁先生表示衷心的敬意 


 


图片
    您瞧,他们这名称起得有多好------和谐艺术团。
    两位年轻的演员在卖力地演出。
    说实在的,吃相声这碗饭也挺不容易的。他们和谐地掏出您腰包里的钱,还让您觉得值得;和谐地针砭时弊,还不能让您对号入座,同时还不时若有若无地提醒这个社会对他们和谐着点------


 


图片
    演出的水平之高让人吃惊,台下不时响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台风非常干净,没有通常我们所见的低级庸俗的语言,也很少让人产生恶趣联想的台词。逗哏、捧哏,甩包袱------中规中矩。
    记得几年前在吉林长白市,一个二人转夜场,让人犹如进入了《大篷车》般的草台班子,只有低俗和野性,令人后怕!


     


图片
    这是一场让你感觉非常舒服的演出,一次物有所值的享受,一个愉快的夜晚。
    由此想到了春晚,想到了刘老根------有些艺术要放在特定的环境里欣赏,特别是相声这种需要互动的艺术,电视上不是最佳。平民艺术最讲和谐,但你有了钱就惦记着和谐权贵,容易倒霉。卓别林来往左翼人士还遭美国政府打压呢,老根还能去开两会,就够不错的了。

 




图片
    千年古镇------天津杨柳青。


 

 
图片
            紧傍京杭大运河(南运河)的古镇,依漕运而兴,依漕运而衰。


 
 
 
图片
            修复后的古镇小巷。
            明清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商贾旅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这是明吴承恩的一首《夜泊杨柳青》。从字面上来看,这位壮年时期从淮安把酒乘船来
         到了此地,却不知摊上了什么事,想家了。
            从这里向前右拐,就是狮子胡同。上世纪三十年代,评剧皇后白玉霜在上海主演电影
        《海棠红》后,恋上打镲的伙计李启东,并携身家细软随之私奔至此隐居,过上了男耕女织
         的生活。不想那李恶习复发,赌输了白的所有钱财,不得已,白玉霜又重返评剧舞台。
            白玉霜一生恐怕没少演过《杜十娘》之类的戏,真不知她在舞台上是什么感觉!
            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图片
    石家大院,中国华北最典型的清代汉族民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要说全国的大院,除了皇家大院,那是山西归来不看院。石家大院的规模连乔家大院五分之一都不到。




图片    账房。
    这里曾是平津战役指挥所的一部分,也曾是解放初河间地委所在地。著名的刘青山、张子善全国第一大贪案,就是在这里炼成的。



 
                            图片 
           小厨房里的面柜。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见过。


 
 
 
图片
            后花园。
            2015年春节的最后一场雪。 
 
 




图片
    紧挨花园的是号称华北民宅之最的戏楼。
    依我所见,山西的大院虽大,但戏楼多是露天的,只有这里是全封闭的。再加上精美的木雕装饰,混响效果,就是北京恭王府那个和珅的小戏楼,也比这强不了特别多!
    一进场,一阵浓厚哀婉的唱腔迎面扑来------
    记得十几年前,亲耳聆听了一次谷文月的《杨三姐告状》,便从此爱上了评剧。都说京人听京剧,可除了几出样板戏,年轻一点的人都听不懂。后来才知道,京剧的唱念多是徽楚方言,只有武汉人才听得懂!
    七八十年前,有个石家的小后生经常坐在这里听戏,他就是后来新中国电影《我这一辈子》的主演、电影《鸡毛信》的导演石挥。看来,什么环境造就什么人啊!
    评剧的唱腔多是宽嗓,不尖不亢,听着舒心。不像其他剧种,听着让人喉头发紧。刚坐下来,没听两句,后脖领猛然一紧------唉!这么多人等着我,还是走吧!
    
    
    
     

图片
    到杨柳青不看年画就好像到北京不看故宫一样。


 


图片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盛于清,虽然略晚于武强年画,但在中国北方的影响力却大于后者。特别是它的精湛工艺和画风,与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南桃北柳”。

 

   

图片
    这幅作品流传几百年了,可以说是中国年画的代表作。




图片
    站在这张年画前感慨了半天------没有什么任性的好词,净是些打击人的话:一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等等。 


 


图片
    石家大院的门前,京杭大运河静静地流过。
    冬雪已薄,春天就要来了!




 


 

文章评论

武哥

"刚改革开放时,女高音于淑珍以一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与沪上的朱蓬博并立南北,那时的李谷一才刚出道。"对这一段文字有异议。李谷一44年生人,早期成名于湖南花鼓戏,《黑三角》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正是李谷一代表作之一。并立南北的是朱逢博与李谷一,而不是生活充满阳光的于淑珍。至于八十年代的所谓三足鼎立,九十年代的南有陈明,北有那英之说,似乎都有些成色不足。

文君琴思

又开始环游了?典型的京城玩家。[em]e113[/em]

枯木逢春

天津是北京的近邻,钝钝老弟串门方便。看老弟的日记,即欣赏具有历史印记的老建筑,又学到了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有那轻松活泼的语言,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我佩服我喜欢![em]e142[/em] [em]e181[/em]

窗台看雨

钝钝休假应该又去了很多地方吧 期待更多的美文美图哦、、、[em]e160[/em]

一笑缘

传说中的大运河。再次开了眼界。

山抹微云

京杭大运河,之前玩游戏,里面有个地方就是京杭大运河,我喜欢去那里坐着船看两岸的灯火,还有跳舞的女子,买书画的秀才,往来的玩家

今晚去摘星

看钝兄的日志,总能长很多见识,天津虽近,不过没有去玩过,有了钝兄这些日志的指点,就知道以后若去津门该如何去观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