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结体_三十八法
个人日记
隶书结体_三十八法_断笔求活
断笔求活
断笔是一种破整的有交方法。断笔多在包围结构中施行,如两笔交接处可以相连也可以断开,断开时留下一段空白。即断笔不铸以留气,不留则死,同时,也有横画中间断开的,比如:“备”、“景”、“周”、“仲”、“曰”等字。
同字异形
同字异写是古人对书法艺术探求的结晶。收集同字异写,在写文章时可以避同字连写。否则,就显得重复无味。如:“灵”、“明”、“南”、“晋”、“农”、“漫”、“圣”、“德”等字。
同旁异态
同笔异形
数画并列,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即相同的笔画在编次上,不管是横画重复排列或是竖画重复排列或斜画重复排列都要各异其姿。勿使平齐,要同中求异。如:“积”、“逢”、“雪”等字。
变化,是艺术的生命,也是隶书结体的基本要求。在书写汉字时常常遇到同旁并列、三旁堆积、四口分疆的情况。若不能变化就显得单调呆板。在书写时要使用同旁有粗细、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偏旁各生其姿。如:“林”、“品”、“虫”、“器”等字。
疏密相附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播布研精,疏密相附,疏而不秃,密而不乱;疏中见密,密中见疏;疏欲风神,密欲老气,艺术表现的疏密与赋予神气的疏密
大小参差
|
偏旁移位
偏旁移位是指字的某一偏旁变更了它的常规位置,以造成势的奇变,这种偏旁移位现象是古人的习惯写法,其字有难于结体者,即把偏旁调换位置,使其结构趋于合理,给人一种舒适之美。移位是错落的一种手段,移位是艺术结构的一种形式,常被古今书家所采用。移位能恰当地运用是颇具情趣的,但在使用中
部首错位
部首错位是指部首偏离中心线的写法。在部首与字的主体的参差变化中,部首主体本应上下对或对正,但在实际书写中并没有对正或对齐,部首偏离了主体的中心线,因此,就产生了部首错位现象。这些字的部首虽然错了位,却给字增加了动感。如:“旧”、“温”、“勋”等字。
大笔穿插
汉隶中有些字的斜插之笔其长度突破常规,笔画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斜贯字身,笔势飘逸奔放,结体自然天成。这是隶书独具一格的写法,颇具情趣。但用笔要审慎为之。如:“我”、“功”、“勇”等字。
不可草率行事。如:“幼”、“野”、“舅”等字。
隶书结体_三十八法_波磔分背
波磔分背
“波”画是字的左翼,“磔”画是字的右翼,波磔两笔在隶书结构中极富有装饰性。波磔分背左右呼应。以侧映斜、苍劲有力、气势外拓,如鸟翼临风展翅,翩翩自得。波画笔势旋于左,其法要涩而劲,其意要沉着苍老,磔画伸展于右,用笔要强其骨力气势,沉雄而又酣畅。左右两笔开张凤翼,入妙通辅灵,纵横有象。为此,波磔分背是隶书结体的主旋律。如“舍”、“琴”等字。
擒波敛磔
擒波敛磔,即适当收缩其左波右磔,使其结体严整朴拙。擒敛则密,正如书谱所言密为老气是也。其实擒波就是将波画不做较大幅度伸展,略示波意而已。敛磔即磔画略示磔意,笔意内含,波磔内敛而含蓄。如:《张迁碑》、《甫赂颂》、《
纵展波磔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
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
有的字形为求字坚实稳重,应选取下横画作为波画,以托起上部字架,求得字形稳健有力,不失重心。波画的长短可视上部情况而定。
一个字中如波画下面有两肩相垫时,其蚕头雁尾不宜过大,应略瘦薄。否则会使整个字不协调和不美观。
字的左边部首小,应把左部与右边大的主体平头,以让右边主体部分充分展示其笔画,使整体既和谐又有主次。
字的右边部分小,应把右部分与左边大的部分相靠近,并居与中间,切记偏上或偏下,以使整体有平衡协调之感。
笔画少、结构疏的字,要以丰衬疏,宜把笔画写的粗壮丰满开张些,字形有饱健飞动宽宏之感,间架端正,遒劲自然。
笔画繁多、结构宽大的字,应以瘦衬密,要求清瘦但不细弱,宜把笔画的略细和紧密些。运笔时注意间架结构匀称,不使字有局促或松散之感。
笔画交叉多的字,应注意上下或左右间隔布白及交叉笔画的疏密、长短、宽窄,穿插交叉处切不要粘连拥挤,笔画要清晰,穿插要得体。
左右偏旁的大小要根据主体部分的大小而定,如主体较大,则偏旁略小,要做到相互照应、迎让得体、密切配合,以窄让宽、以小让大,和谐协调。
有两个以上相同部分组成的并列或重叠,其相同部分的写法应各有区别,以各部分微小的变化来丰富和活跃整体的和谐与生动。忌形态相似状如算子。
字形端正、横竖笔画教多的字,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匀称,笔画要整齐,切勿过空或过密、过偏
二十三、斜中求正
字形、笔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形态、中心线、支撑点上下工夫,掌握好重心,偏中求正,使字的形体产生玲动态势,给人以活泼之感。
包围结构的字,内部要均匀、充实,内部不宜过大或过小、过高或过低,位置要居中,不可与外围相逼,注意内外相称,配合得当,不得有空旷或臃肿之感。
字的左右部分相向或相背,相互间要穿插避让、各得其所,在向背之中成一整体,做到[向不犯碍],[背不脱离]。
每个字的笔画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书写时必须根据其特点和自然形态,来决定字的高低、宽窄、大小的形状。
宝盖头一类的上宽下窄的字形,要求上面宽的部分覆盖下面窄的部分,呈倒三角形状,但重心不倒。上实下虚,相映之中见神采。
凡中间或底部穿插一横的字,要突出横画,横宜长竖宜短,长横要丰满状实,但不要臃肿,使静态边动态。
中间贯穿竖画的字,要使竖画正而直,稍微写的长点,突出竖画在字中的主要地位,忌短而斜。要写的安稳壮实,如同坚挺的柱子。
有的字形处于结构变化的原因,往往把左部分写的小点,而把右部分写的大点,伸展稍长,粗略看去是有倾斜,其实不失重心,平衡统一。
有的字左边写的较大,右边部分则写的较小,放左敛右,右边拘紧,左边舒展,两部分之间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遥相互应,别有情趣。
有的字由于结构或笔画繁简等问题,上下、左右的排列,容易出现松散、不和谐,应此要把有的笔画左伸或右展,使之即不拥挤又不分离,保持整体的稳定。
有的字,上部要宽大舒展,下部不宜大。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处理,要做到上宽下窄、上实下虚、以虚托实。
有的字,下部要宽大舒展,而上部宜紧小短促,似三角形。具体笔画根据各自结构进行处理,要做到下宽上窄、下实下虚、稳实端庄。
形状扁阔的字,要顺其自然,取横势,结体稍扁,生动丰满。要防止把笔画象左右拉的过长,上下把形体拉的过扁。
形状狭长的字,取纵势,清秀雅致,上下舒展。要注意上下笔画勿压的过紧,也不要把笔画拉的过长。做到横敛纵放,上部较密和下部较疏成对比。
隶书的特点之一,是字型扁方、取横势,形成长撇长捺向左右伸展,而中宫紧密,中间部分收拢,具有内手外展的特征。
当多笔横画与斜画同时出现时,横画应服从斜画。一般情况下,横画不能用雁尾做捺脚,应选用斜画做捺脚,使整体更为美观。
为字的美观活泼起见,有的字左右两部分可写成左高右低状,形成错落参差、顾盼生动之感,在协调中求变化,使整个字和谐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