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日记


    
汾(Fén):汾水,汾阳。【說文】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周禮·夏官·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山海經】管涔之山,其上無草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又地名,在襄城。【左傳·襄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前漢·地理志】汾隂,臨汾,俱屬河東郡。汾陽屬太原郡。【廣輿記】山西汾州府,本漢太原郡,後魏曰汾州,唐曰浩州,宋曰汾陽。汾字是由两部分组成;左面是一个氵字旁,右面是一个分字。分(fēn):分时。分期。分开。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说文》分,别也。综合解释;水名,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长七百一十六公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唐 李世民《晋祠铭》

    我们借用这个汾字,继续讲一下人类起源中的丁村人。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5公里处,西傍汾河水,东依东陉山,1952年秋在开发丁村砂源中,接二连三地发现各种动物骨骼、牙齿、腿骨的碎片化石,以及黑色有棱有角有刃的石片、石块。1953年在砂中发现化石和石器及以后屡次新掘出土文物的研究结果表明,丁村人生活时代属更新世晚期,距今10万年左右。

    其时林木茂盛,气候温和,汾河河谷宽阔。两岸松杉蔽日,岸边蒿草野菊丛生,并有鹿、大象、犀牛、野马、野驴出没河边。汾河中河蚌和鲇鱼、青鱼、鲤鱼等水生动物甚多。丁村人即在这样的环境中狩猎野兽、采集野味野果,生息繁衍。
专家们认为,丁村遗址应是解放后国家发现的第一处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将成为今后研究人类历史的起源和发展提供极宝贵的资料。1957年科学界把丁村发现的人牙化石命名为“丁村人”,出土文化称为“丁村文化”。

    1979年,为了对丁村遗址进行更深层的探索,山西省文管会派王向前,会同在丁村文化工作站发掘工地的王建、陶富海,邀请了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的王朝栋参加,对丁村遗址范围内的第四纪地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一些典型的地质剖面进行了实测。同时在汾河三级阶地中的中更新世红色土及砾石层中,陆续发现了白马西沟(79:01)、解村沟(79:02)、塌河崖(79:03)、上庄沟(79:04)等含有石制品的地点,经过不同程度的试掘与采集,证明他们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的石器文化遗存。
 
    1979年--1980年,为了解决丁村居民建房用沙问题,经有关部门批准,丁村文化工作站开辟了两处取沙场,并随机进行了发掘。经过对发掘材料的研究,它们属于丁村遗址的中期文化遗存。编号为79:05、80;01 地点。
 群居
 
    1985年,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丁村民宅,临汾地区在原有的丁村文化工作站的基础上,成立了丁村民俗博物馆,两套班子一班人马。由于单位工作的重点转向了民俗与民居,对于丁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逐步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保护遗址的完整与安全。但随着古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对丁村遗址、丁村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就有了更深的要求。

    2003年,丁村文化工作站周倜,在丁村遗址北部襄汾南寨村,老乡打土窑洞的现场,在79:03地点上部的S1古土壤里,发现丁村文化类型的石制品。
2004年,山西省考古所王益人、丁村文化工作站周倜,在南寨(79:03)--解村沟(79:02)--上庄沟(79:04)这一区域内的S1古土壤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了几处新地点,编号为04:01--04:05。其中01、02、03地点,在S1古土壤中都发现石制品,05地点是老地层,是处在S2之下与S3同时发育的地层。

    为了查清丁村遗址内第四纪地层的关系,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地球物研究所的专家,在丁村遗址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调查,对塌河崖79:03地点的剖面进行了实测。
丁村遗址的范围,分布在北自襄汾城南至柴庄的汾河两岸,长达11公里。地处临汾盆地南端,以柴庄隆起为屏障,与侯马盆地隔障相连。河谷内,堆积着四级不同高度的阶地。除形成于全新统的第一阶地外,其余各阶地中,都埋藏着旧石器文化遗存和哺乳动物化石,地层主要为中更新世红土和晚更新世黄土覆盖。

    早更新世,华北地区普遍处在沉降时期,临汾盆地同样也接受了较厚的沉积物。在遗址范围内的河谷地带,就可以见到厚度达四十米左右的河湖相堆积。这套堆积,以粗沙砾石相杂的砾石层、黄白绿各色泥灰岩和泥灰质粘土构成,在汾河西岸,南起柴庄隆起部位北至大柴,呈南高北低潜入地下,东岸普遍可以看到这类沉积物。
 
 
    进入中更新世,柴庄隆起的泻湖口下切并增宽,水流加大,盆地内堆积了厚度达15米---20米的沙层和泥灰质粘土类物质。这套堆积,构成了以后覆盖其上的红土层的砥砺层。中更新世晚期,河流下切加剧,两岸冲沟冲切,在河东保留了数十米厚的以洪积为主的冲积物,形成了解村西沟、白马西沟的阶地第四阶地。

    晚更新世早期,汾河继续下切,在河流滚动的侵蚀的沉积、沉积侵蚀的循环中,两岸都保留了交错层理发育、砾石磨圆较好的河流相沉积物,加之上面覆盖的河漫滩相的微红色土状堆积,构成了丁村组的堆积的第三阶地。到了晚更新世晚期,由于河湖的相对稳定,沉积了一套灰黄灰白色的粉沙质粘土,并伴有大量的蜗牛化石,构成汾河的第二阶地。

    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发现的3 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在更新世时期,由于气候的冷暖交替变化,动物的种群也发生了变化。丁村遗址所出的近30种动物化石,构成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早段的动物群种。丁村动物群共6目28种。如食虫目的鼹鼠;食肉目的狼、貉、狐、熊、獾;奇蹄目的野驴、野马、披毛犀、梅氏犀;偶蹄目的野猪、赤鹿、葛氏斑鹿、大角鹿、河套大角鹿、羚羊、转角羚羊、水牛、原始牛;长鼻目的德永古菱齿象、纳玛象、印度象;啮齿目的河狸、鼠、鼠兔等,此外还有爬行类的龟鳖、平胸目的鸵鸟等。

    如此庞大的动物群种,是在什么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专家对丁村遗址地层中的
孢子花粉进行了测定和研究,认为丁村人生活的那个时代,以草本植物为本,禾草居多,还有藜、蒿、沙草等,在下层孢粉中另外有松杉等。说明当时汾河两岸是禾草草原,有森林草原景观。前期炎热,后期凉爽,气候相对来说也还是适宜的。

文章评论

丹乡樵夫

[ft=,2,]《沁园春、赞垫江论坛“粽香迎端午,浓情献老人” 志愿者走进普顺敬老院》 文:丹乡樵夫 词林正韵第二部 蒲酒临街,艾草盈门,民俗端阳。 看论坛才俊,爱行渝垫;网中靓影,情暖丹乡。 苇岸思贤,桑园敬老,笑语欢歌聚满堂。 身行处、把脆瓜甜果,熟粽香糖。 均分此地孤霜,唤我辈、多将善举扬。 学刘恒赏药,仲由负米;名闻誉古,孝事流芳。 篆写轻狂,重题少壮,共建和谐傲八方。 诗书里、有巴山一域,蜀水千窗。 《赞垫江论坛“粽香迎端午,浓情献老人” 志愿者走进普顺敬老院》 文:丹乡樵夫 【下平十二侵】 门户论坛涌爱心,端阳佳节孝慈箴。 手提果粽欢歌至,肩背瓜糖笑语临。 普顺场中同敬老,周家镇上共怀吟。 丹乡处处好儿女,个个情肠贵比金。 乙未年夏笔于苏州[/ft]

丹乡樵夫

[ft=,2,]《水调歌头》 文:丹乡樵夫 词林正韵第十一部 飓风翻碧浪,急雨涨青萍。 老来光景,闲坐茅屋醉诗情。 笔底豪情万仗,袖里壮怀千缕,展尽九州形。 舟车海南住,匹马莫河行。 雄关俊,城池险,古道生。 江山锦绣,多少血泪筑长营。 旧事刘曹好评,新秀孙毛可论,民主始征程。 看惯而今日,习李演欣荣。 《无题》 文:丹乡樵夫 【下平九青】 飓风翻碧浪,急雨涨浮萍。 逝水檐边过,征帆竹岸停。 黄眉枝上戏,白鹭垅中聆。 多少英雄事,龙吟虎啸形。 乙未年夏笔于苏州[/ft]

丹乡樵夫

[ft=,2,]《凄凉犯、咏蝉》 文:丹乡樵夫 词林正韵第十六部 执蝉有约,桐荫树、哀声自悔轻薄。 当时陌巷,绿杨深处,酒歌笙乐。 情怀赠萼,把铁马西风忘索。 任流年、光阴一逝,年少寄桑阁。 还怕秋阶里,落日成霜,月寒难跃。 尽将壮志,锁危楼、静听鸣鹊。 报喜春心,待桃李甜时许诺。 竹窗外、此声又起,翠嶂角。 《咏蝉》 文:丹乡樵夫 【入声十药】 高高树上蝉声约,浅唱吟歌非纵乐。 恨有豪情寄鹭莺,却无壮志随鸿鹤。 囚窗恨咏白头巾,玉殿空书黄袖箔。 不怨桐荫遮我身,年年最怕秋光略。 乙未年夏笔于苏州[/ft]

徐立(拒聊,拒群)

(浣溪沙)春游: 衔露红桃蓓蕾开,湛蓝湖水映楼台, 两人牵手逛长街。 饭店先尝鸡尾酒,地摊后买凤头钗, 明年约定立春来。

徐立(拒聊,拒群)

(浣溪沙)盆花: 新宅朝南临大街,盆花吐艳置窗台, 恰逢假日客人来。 蓓蕾蓄芳添秀色,春风驱雾减阴霾, 亲朋谬赞似蓬莱。

徐立(拒聊,拒群)

(浣溪沙)阳台: 三个姑娘站一排,欢呼雀跃震阳台。 围观游客笑声来。 豪宅檐宽遮酷日,佳人领低敞胸怀。 帅哥翘首久徘徊。

舜华馨宁

拜访先生!欣赏 “经典之“ 作!为您点赞、喝彩!![em]e179[/em] [em]e142[/em]

舜华馨宁

[ol][ft=#a7a7a7,1,punctuation, 微软雅黑, tohoma][ft=,2,] 卷帘体《七绝》书香铁卷报双亲 (1) 文/舜华馨宁 书香铁卷报双亲,雅韵雄深霜染心。 酒海无边难诉尽,芝兰玉树永温馨。 (2) 春晖寸草赤子心,书香铁卷报双亲。 天相吉人天意尽,母慈子孝永温馨。 (3) 真心意诚心操尽,愿母福荫万代亲。 福至心灵新月进,书香铁卷报双亲。 ——于2015-6-22 13:01[/ft] [/f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