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日记


    
剑=劍=劒(jiàn)剑鞘。剑气。形声。从刀,佥(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说文》劒,人所带兵也。【釋名】劒,檢也,所以防檢非常。【管子·地數篇】葛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劒鎧矛戟。又操劒殺人亦曰劒。【潘岳·汧督馬敦誄序】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于市,手劒父讎。《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又如:剑锷(剑的锋刃);剑首(剑环);剑气(剑的光芒;比喻人的声望)。剑术。如:剑士(剑术高明的人);剑仙(精于剑术的仙人)。以剑杀人。挟在胁下。深写的劒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左面是一个僉字,右面是一个刃字。综合解释;古代所制造的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我们利用这个剑字,讲一下天下无双西夏剑“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这首诗是苏东坡得到一把西夏剑后,兴奋之余命晁补之做的赞美西夏剑的诗歌。诗中的“拔鞘”指的就是西夏剑的剑鞘,这把剑的锋利竞到了吹毛即断的地步。

    西夏剑在兵器中号称举世无双,在宋朝时与蜀锦、定磁、浙漆等并称为天下第一,就连宋钦宗都十分喜爱西夏剑,常常把它带在身边把玩,戍守边疆的大臣也以从皇帝那里获得西夏剑作为最高规格的赏赐,由此可见西夏剑的犀利与名贵。

    从制造精良、锋利无比的西夏剑上可以看出西夏的冶炼技术非同一般,在当时处于顶尖水平。西夏剑只是先进的冶炼技术的一个代表,西夏的其他兵器也都制造得十分精良。史书记载,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西夏的陵墓中出土的甲胄残片制作精细,薄厚均匀,孔眼划一,有的外表有鎏金。

    西夏冶炼技术的大发展与党项族的民族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西夏是一个在战马上打天下的国家,并保留着早期游牧民族的一些习惯。西夏最强盛时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西夏与周边的许多国家都有过长期、激烈的战争,比如对宋战争、对辽战争、对金战争、对元战争,以及对一些周边小国的领土扩张(如对吐蕃的侵犯)。战争必然是以士兵和兵器作为后盾的,一把得心应手的锋利兵器可以帮助士兵取得胜利。因此,西夏国对兵器的制造花了很多心思。 

    除了战争的需要外,西夏的农业发展也使政府大力地发展冶炼技术。西夏建国后,种植业生产已经远远超过了党项传统的畜牧业和狩猎所带来的价值,人们的生活主要靠农业生产来提供,这带来了西夏的冶炼技术的大发展。西夏的冶炼技术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用于制造皇室、贵族等人使用的奢侈品以及平民百姓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一是制造兵器以及农业生产工具。

 
 

    西夏建国后,酿酒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他们已经开始从游牧生活定居下来,农业生产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作物品种和产量都显著增加,为酿酒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到第五代皇帝李仁孝统治时期,西夏的经济、国力都达到了顶峰,酿酒业也随之进入最为繁荣的时期。统治者为了保证他们特殊的酿造技艺不外传,还专门设置了“酒务”机构并制定了这方面的法律,以管理酿酒作坊、发展酿造业。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详细规定了酒的生产与管理制度:必须在官府批准并颁发许可证之后才可以酿酒,否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轻重视私酿酒的数量而定。
在西夏时期开凿的安西榆林窟中就有一幅《酿酒图》壁画,这幅画向后人详细地讲述了酿酒的工具、过程、原料等信息:画面中央是一个热气腾腾的灶台,上面是层层叠叠的方形器物。

    一位妇女身穿浅色的长袍,左臂卷着袖子,拿着吹火筒蹲在灶台旁烧火。灶台里面的火很旺,后面的烟囱冒着滚滚的烟。另一位妇女穿着深色的对襟大领长袍,拿着一个陶器站在灶台旁回头看着烧火的妇女,似乎在向她询问什么。灶台的左面放置着酒壶、贮酒槽、木桶等工具。从这两个酿酒人的性别、装束来看,这应该是西夏家庭酿酒时的一个场景。由此可见,那时西夏的酒文化十分繁荣,家庭也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
 

    西夏历史的再次发现已是二十世纪,如今在史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研究西夏文化,请到俄罗斯!”这一切都要从一座古城--黑水城说起。在内蒙古的最西端阿拉善盟额济纳河下游沙漠的边缘,有一座残存的古城遗址。遗址呈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四周有残存的城墙。在东西两面的城墙中设有城门,并筑有瓮城。这些城墙虽然已经历经千年的大漠风沙,残存下来的仍然有10米之高。

    城墙为夯土板筑,内有横木、绳索和荆棘相勾连。城池的内部有街道、房屋、墙壁在黄沙中露出头来。在城外的西南方向,还有一座礼拜堂完好无损地屹立在荒漠之中,这座礼拜堂呈蒙古包顶、壁龛样式的清真寺造型。城墙西北角,有五座高低不等的覆钵式佛塔,十分惹人注目。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水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

 
 

    黑水城是西夏国的古都,党项语叫“亦集乃”,是西夏国一个繁华的边镇和驻军重镇。西夏国王李元吴为了巩固国家的边防,在这里设置了兵强马壮的“黑山威福军司”。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黑水城由地位很高的王公戍守。黑水城繁盛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并不是像今天这样遮天蔽日的黄沙景象。那时,这里水草丰美、气候适宜、林木众多,人们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

    西夏灭亡后,元朝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水城,黑水城就从此废弃了。
西夏国都兴庆府被蒙古大军攻破之后,黑水城尚未失守,其间西夏国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和金银财宝被转移到黑水城,并在此掩藏,从此丰富多彩的宝藏故事就开始传播开来。民间传说引来了无数的盗宝者,黑水城闻名于世就是因为探宝而意外发现文物引起的。

    1886年,俄国学者波塔宁是第一个来到黑水城的现代人。他在额济纳河考察时,无意间发现了黑水城遗址。他的到来揭开了一个古国文明的神秘面纱,但也给这里带来了灾难。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来到黑水城,买通当地王公,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掠夺了西夏文刊本和写本古籍数千种,征用了近百峰骆驼才得以把这些文物运走。

    在这些文献书籍中,仅罕见的书籍就达34种,此外还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女真文、蒙古文、叙利亚文等书稿。科兹洛夫将这些典籍运回了俄国彼得堡,分别珍藏于俄国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轰动了全世界。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纸卷、手稿,约有300多幅画在亚麻布和纸上的佛像。

    在这次挖掘中,考古学家们根据黑水城的遗址摸清了城市布局,并发现了大量文书和其他文物。这些文书汇聚了我国的许多民族语言,包括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在黑水城遗址,我国发现了最多、最完整的西夏文书资料,如西夏的《天盛改定新律》、《官阶封号表》、《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

文章评论

闪电

七律《秋殇》 (闪电拙笔步韵飞红巾) 雁阵横空对影忙,南飞异地别寒霜。 缠鸣玉宇三千丈,领掠神州万里长。 劲雨弹秋花落艳,疾风剪梦曲成殇。 烛台静坐无琴韵,借酒温心醉故乡。 ———————————————— 七律【秋殇】 文字/ 飞红巾 秋至枫红雁阵忙,残花飘落降冰霜。 卷帘凝望关山远,把酒临窗孤影长。 轻抚琵琶拨怨曲,低吟浅唱碎心殇。 琴弦若懂相思意,引得君回共梦乡。

宁静的夏天

日月湖秋晚 日月湖清鸟入林,高天洁净气萧森。 寒鸦欹树啼斜日,白鹤旋空泣暮阴。 野菊随风欣颔首,山枫伴雨涤丹心。 渔樵唱晚归帆落,农妇提篮断远砧。

宁静的夏天

芒砀山秋色 信步芒山小径斜,枫红草褐菊芳华。 香烟袅袅飞琼阁,梵鼓声声荡玉槎。 陈胜墓前听古事,张飞寨里弄胡茄。 满眸秋色高天阔,路转峰回赏桂花。

宁静的夏天

沱水泛舟 泛舟沱水晚霞晖,两岸青山点翠微。 横棹但眸波浪卷,放歌惊得鹭鸥飞。 柳摇风里游人醉,鸳戏江中墨客违。 十里故乡秋色好,大河小垸鲤鱼肥。

宁静的夏天

芒山之秋 金秋时节访芒山,旑旎秋光云水间。 古柏参天通碧宇。野花遍地达雄关。 西风荡柳添娇色,玉露凝枫湿素颜。 浅唱低吟诗两句,斜阳渐下彩霞斑。

知日

梦菊香浸满庭芳, 浸满庭芳韵意长。 芳韵意长流向远, 长流向远梦菊香。

知日

艳花香韵气流长, 韵气流长暖意扬。 暖意扬风清自赏, 风清自赏艳花香。

南岭居士《拒绝加群》

七绝藏头诗:《欢度中秋喜迎国庆》 文/南岭居士 【欢】歌笑语【喜】气扬, 【度】假鲜花【迎】飘香。 【中】华富裕【国】昌盛, 【秋】收佳节【庆】吉祥。

雷雨涟漪

七绝【秋韵】 秋风瑟瑟曳枯枝,粮满仓房喜悦时。 南燕回归寻旧梦,韵心缱绻赋新诗。

雷雨涟漪

步韵【秋韵】 浅笑痕留绰俏枝,相知艳菊入秋时。有君何事成沉寂,数点鹅黄雅韵诗。

雷雨涟漪

步韵潜龙【无题】 静帘悠绪蕴诗篇,赋韵宁馨意趣牵。 秋菊缤纷舒秀眼,兰心思远难优眠。

雷雨涟漪

中秋 辽湾香果满枝桠,静夜无声伴浪花。十五月明人尽望,温馨思念落谁家。 凉霄千里共婵娟,时起歌旋美韵弹。应警刁风欺玉宇,方迎盛世太平安。

毳毳

看望先生,祝您及全家节日快乐![em]e177[/em] [em]e163[/em] [em]e183[/em]

毳毳

《八声甘州 思乡》 文/毳毳 又风萧碧树洒江川,一夜到深秋。 更霜天凄冷,关山萧瑟,淡洗清幽。 遍野花残叶落,寂寂向孤楼。 唯有东流水,默默无休。 . 不语丝丝华发,聚乡情万缕,归意难收。 恨繁忧琐事,缠拌久停留。 想亲人,登楼望尽,雾几重、千里渡兰舟。 今唯我、任无边恨,化作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