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友情的区别。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可以解释的吗?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浪漫的情人们往往认为爱情没有理由,爱也不需要理由。的确,爱怎么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呢? 它有几斤几两?它是什么形状? 我们至今都没有办法精确地用神经生理学来解释爱情,但是可以假设它是一种情绪、感觉,如果人有恨、嫉妒、喜好的情绪,“爱”这种情绪也可能存在。
          人人都需要爱,没有爱,人会活得很空虚。这是因为人人都有“依恋”的本能性需求。人的依恋是进化的结果。什么是依恋呢? 依恋就是与生俱来要跟一特定对象依附在一起的一种心理需求。不仅是人类有依恋现象,鸡、鸭等动物也有同样的情况:小鸡跟随母鸡,小鸭跟随母鸭就是这种情形。
          我们第一个依附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但是随着成长,我们逐渐会跟母亲分离。第一次的分离在我们开始会走路的时候,但那只是身体的分离,我们与母亲的情感依恋还是很深。到了青春期,就会发生第二次的分离。孩子长大后,会慢慢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但是他们依恋的本性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依恋的对象罢了。成长后伴随而来的是生活圈子的扩大,于是就会发展出家人以外的人际关系,当中会有包括友情与情人。爱情的需求开始于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生理上的变化、激素的分泌使得我们产生爱情的需求。原本对母亲的依恋,这时候就会转变为对异性的恋爱需求。
          虽然爱不可捉摸,但是爱的行为是可以察觉的。何为爱的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承诺”高居首位。承诺最明显的特征,是“忠贞”。即两个人不在一起时,不对任何其他人产生爱情。另一个表现是资源让爱人独享。而第三种表现是支持,即与对方同甘共苦,度过难关。总之承诺是答应把个人的财产、时间、精力,完全放在另一半及共同的家庭之上。
          爱情与友情不尽相同。友情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而爱情则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那么,喜欢和爱到底是什么差别呢?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曾认为爱就是喜欢的极致,当你喜欢到了极点的时候,就是爱。但后来研究者用问卷去调查那些恋爱中的男女,结果发现,在他们答案中,爱并不等同于喜欢的极致。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么他一定有一些让你欣赏的特质 ,而且跟你相契合(心理学上叫做 态度相似),跟他在一起谈话、交往都很舒服,轻松自在。那么,爱又是怎样的呢? 爱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思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爱情有三个成分:占有、排他、和关心对方,这三个成分直接引申出来的表现就是思念。当然,对于某些人而言,友情也可以转化为爱情。
          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爱的理论。斯坦伯利的“三角理论”认为,两个人的情感关系有三个成分:
   1.  第一种就是亲近感,也就是跟对方在一起时,会有一种相知相悦的温暖感觉,这是属于情绪面:
    2.第二种是性的吸引力,也就是情欲,想要有肌肤之亲的欲念,这属于动机面;
    3.第三种是认定(承诺),即认定了一个人,决定跟他在一起,而不是跟别人在一起,这属于认知面。
如果三个成分都全的话,就是最完美的。可是这种爱是很难找到的,即使有,也不容易长期存在。婚姻的蜜月期可能有这种最完满的爱。但蜜月期有多长呢? 这很难说,它也许是一个月,也许是一年。因为这几个成分并不是固定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它们会有所变化。所以,完满的爱的状态不可能得以永久维持,而只是在某些时期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我们说很多人想要找一段永远不变的爱情,那只是幻想而已。
         根据斯坦伯利的三角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亲近感、情欲和承诺三个成分的不同组合,得出八种可能的关系类型,就是  无爱、喜欢、欲恋、浪漫之爱、友伴爱、热爱、和完美之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