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课》——听张晓风如此讲诗

个人日记


 
图片 
 
 
 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

 各位同学:
    
黑板上写的一副郑板桥的对子,是他为一所寺庙题的。可是这副对子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回答我?
    
好,这个同学,你说:「花开了,花落了,僧人有时候有钱,有时候又穷了。云来了,云去了,客人有时候来,有时候又走了。」
    
你们大家想,这样的解释对不对呢?还有没有人有别的意见?
    
好,你说:「花开花落是无常的,正如僧人时贫时富。云来云往也不一定,就像客人来去无凭。」
    
这样算不算解释了这副对联?不,这副联还没有解出来。
    
其实,中国韵文的句子因为短,有时候不免很简略,简略到一般人不容易看懂的地步。下面我稍稍提示一 下,相信你们就会懂。这句子应该这样说:

         住在寺中的僧人啊
         也有他暴富和赤贫的时候
         每季花开,他简直富裕得像暴发户
         但是花一萎谢,他又一无所有了
         至于他的交游对象呢
         喔,他倒是有一群叫云的好朋友呢
         云来云去也就是好友的一番酬酢应对了

       从句法上来说,如果我们把原句再加一两个字,变成像散文一样,就很容易明白了:
    
花开花落乃是僧之贫富,云去云来可谓客之往还。
  
   但是诗句宜简洁,只能靠自己去体会,不能像散文说得那么清楚。
 
   可是说到这里,郑板桥的句子是不是十分清楚了呢?还不然。如果真要懂得这个句子,还应该对古人其他的诗文稍稍了解一些才好。事实上,把云雾和山僧野叟写在 一起,是中国诗人非常喜欢的做法;至于把花跟钱联想在一起,也是中国诗人非常雅致的尝试。例如宋朝诗人杨万里就有一首题为「戏笔」的诗:


 
野菊荒苔各铸钱
 
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
 
只买清愁不买田
 
      
多么可爱的一首小诗,翻成现代诗也挺不错:

        秋天来了
        野菊花和青苔各自开起铸币厂来啦
        野菊花负责铸艳黄色的金币
        青苔制造的却是生了绿锈的铜币
        大把的铜币和金币就如此撒满了秋原,彼此竞艳啊
        这种钱是上帝送给穷诗人的
        但拥有这堆钱币的诗人买到了什么呢
        他只买到秋来的清愁
        而不曾买到房地产

      另外元曲里「又不颠,又不仙,拾得榆钱当酒钱」的句子也饶有趣味。榆钱其实是榆树的种子,春天里会「舞困榆钱自落」。在北方,春荒的时候,穷人把榆钱拌些 面粉蒸来吃。由于它圆圆的,的确像钱币,所以人人都叫它榆钱。刚才那首散曲说得很动人:

        如果我疯颠了
        那么当然可以拿榆钱付酒钱
        如果我成了仙了
        一点指之间榆钱自可化金币
        但现在我是个常人
        居然也胡里胡涂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榆钱
        自以为是钱币就要去付酒钱了呢

       这样看来,把花木和钱联想在一起,倒也是个很有渊源、很有来历的想法呢!
    至于云呢,由于中国山区地带湿度比较大,所以中国的山景在情境上和欧洲的山景是不同的。瑞士的山景,由于气候晴爽,线条刚烈清晰,中国的山却是云来雾往、 烟锁岚封的。国画里的山每每在虚无缥缈间躲迷藏,如果你游过这样的山,如果你看过这样的国画,再来了解郑板桥的句子,就一点儿也不难了。
    唐诗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应该是大家所熟悉的。另外还有一首唐代僧人所写的七绝,应该更能表达这种情感:

万松岭上一间屋
老僧半间云半间
三更云去做行雨
回头方羡老僧闲

 
     这首诗真不得了,老僧和云之间简直成了Roommate(指同租一间房的「室友」)了。中国诗里一向把人云的关系写得很亲密。
    
了解这一点,郑板桥的联句虽然别致新鲜,倒也非常隶属传统的诗情。
    
解释一个联句,我们竟花了半小时。其实,我说得还不够多,应该还要再说它的平仄声调才对。花一小时讲两句对联绝不过分,但是今天到此为止。我只希望你们了 解,小小的一句诗也是包藏着层层诗心的啊!不要轻易忽略过去,好好地读一遍读两遍读三遍,慢慢体会它,它会报偿你,向你展示它繁复多迭的美丽。

    (后记:这是我的一堂演讲的纪录稿,由于敝帚自珍的心情而保留下来了。)

    《张晓风散文集》链接: 
    
 http://www.rain8.com/article/class4/201204/9616.ht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