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常听但不会写的字、【三】
个人日记
囹(líng):囹圄(yǔ),古代指监狱,如“身陷囹圄”。
馏(liū):一种烹调方法,炒的时候掺入淀粉,如“馏肉片”,不过现在也可用“溜”代替。
蹓(liū):悄悄走开,如“蹓走了”,“开蹓了”。注意这个字和“溜”不通用,写“溜走”就错了。
遛(liù):牵着牲口或宠物慢慢走,如“遛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绺(liǔ):成束的理顺的丝状物体,如“额前垂下一绺头发”。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下去,如“用手捋了捋胡子”。
袂(mèi):衣服袖子,常说“联袂出演”,即是一起出演。
囝(nān):和“囡”的发音和含义都完全一样,指小孩子,两字通用不分男女的。
攮(nǎng):攮子,就是短刃、匕首。也可作动词,用攮子刺的意思。
齉(nàng):鼻子堵住,发音不清,如“齉鼻儿”。
淖(nào):烂泥的意思,常组词“泥淖”。 廿(niàn):数量词,二十。日历上能看到这个字,24即为“廿四”。
嬲(niǎo):意思是戏弄,纠缠。二男一女,很生动的一个字吧……
苶(nié):发呆,精神萎靡的样子。如“苶呆呆发愣”。
佞(nìng):巧言谄媚,溜须拍马,一般形容奸臣为佞臣,如“君昏臣佞”。
掱(pá):掱手,就是小偷,现在普遍用“扒手”替代了。现在知道啥是“三只手”了吧。
簰(pái):竹簰,就是竹筏子,现在也可写作“竹排”。
胖(pán):多音字,它的第二个发音就是这个,意思为舒适安泰,如“心宽体胖”,不要误会了这个词的意思,它跟胖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蟠(pán):意思是屈曲环绕,有个成语“虎踞龙蟠”,切不可写成“龙盘”。
襻(pàn):口语常用,必须加儿化音,指中式服装上套纽扣的那个套,如“疙瘩襻儿”。
耪(pǎng):耪地,即用锄头松土。如果听过传统相声《树没叶》就应该记得这个字:“今天没有事儿喽,前去耪耪地喽……”
脬(pāo):尿(suī)脬,俗语,即膀胱。(正在吃饭的请自觉跳过)也可做量词,形容排泄物,如“撒了一脬尿”“地上有脬屎”写成“泡”可就错了-_-!
苤(piě):苤蓝,一种蔬菜,学名为球茎甘蓝。这个字你应该很陌生,但发音应该很熟悉吧。注意“蓝”是轻声。对,就是那种吃起来类似萝卜的东西。
鲆(píng):鲆鱼,别说你不认识,就是“平鱼”啦,不过正确写法就是“鲆鱼”。
鄱(pó):鄱阳湖,这个地方大家都听说过,只是注意,发音同“婆”而不是“博”。
潽(pū):液体沸腾而溢出容器。如“牛奶煮潽了。”
瓩(qiānwǎ):一个不可思议的字,唯一被《新华字典》收录的两音节汉字。意思很直白,就是功的单位千瓦。
鹐(qiān):禽类动物啄东西的动作。如“鸟把那片树叶鹐走了”,“被鹰鹐了眼睛”。
戗(qiāng):冲突,口语常用,如“你这不是戗火么,非打起来不可。”
雀(qiāo):发音为一声时,组词“雀子”,意思是雀斑,如“长了一脸雀子”。
俏(qiào):发音和意思都没问题,在此提示这个字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做菜时添加配菜提味,如“炖肉里俏点胡萝卜”。
葚(rèn):桑葚儿,桑树的果实。有趣的是,只有加儿化音时才这样念,如果不加儿化音,则发音为shèn,意思一样。
谁(shéi):特此证明,《新华字典》上这个字两种发音都是正确的,这也是顺应民意吧。
瘆(shèn):让人害怕,如“这地方太安静了,太瘆人了。”
厶(sī):不是日文哦,这是汉字,就是“私”的古体写法,含义也是一样的。
荽(suī):芫荽,又叫胡荽,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日常蔬菜——香菜。
嗍(suō):口语,用唇舌吮吸。如“嗍嗍筷子上沾的汤”。
趿(tā):趿拉,穿鞋只穿前半部分的样子,如“趿拉板儿”。
鳎(tǎ):鳎目鱼,就是比目鱼,双眼长在身体的一侧。“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目”……
怹(tān):第三人称的尊称形式,同“您”的原理一样,就是不常用了。
叨(tǎo):作此发音是专门组词“叨扰”,为感谢别人款待的客气话,注意不是“讨扰”。
鼗(táo):拨浪鼓的学名,多有学问。
熥(tēng):把已经熟的食物再加热,如“把馒头放炉子上熥熥”。
菾(tián):菾菜,草本植物,根部可用来榨糖,现在也可写作“甜菜”。
骰(tóu):骰子,游戏或赌博用具,就是俗称的色(shǎi)子。
抟(tuán):把东西弄成球形,如“把废纸抟成一团”,注意“团”可没有动词用法。
煺(tuì):把宰杀过的牲畜或家禽用滚水烫过后去掉毛,如“煺猪毛”。
褪(tùn):和衣物脱离开的动作,如“胳膊从袖子里褪出来”。
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绕起来或打上结,如“绳子头绾个扣”,“把头发绾起来”。
璺(wèn):器物上的裂痕,常用俗语“打破砂锅璺(谐音“问”)到底”。
擤(xǐng):捏住鼻子用力出气,如“擤鼻涕”。
鼹(yǎn):鼹鼠,特别提示的是这个字只能念三声,很别扭吧,字典就是这么说的。
文章评论